医圣张仲景一张奇妙的方子,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专治疑难杂症
导读:在中医的很多方剂中,总是有那么一些比较独特的方剂,比如乌梅丸。
在中医的很多方剂中,总是有那么一些比较独特的方剂,比如乌梅丸。
乌梅丸出自《伤寒杂病论》,言其主治蛔厥,又主久利(就是慢性腹泻),现在教科书《方剂学》上把它列入杀虫剂,实在是小看了它,也因此埋没了它。
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就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在《伤寒论》中,厥阴病的病机算是比较复杂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厥阴方更是为人少用,但其实厥阴证是许多疑难杂症的根本所在。
厥阴病的特点是寒热往来,非常像春天,所谓乍暖还寒。所以该方用药也是有寒有热,我们不能机械的把寒热往来理解成就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临床更多的情况是寒热共存、上热下寒、下热上寒、外寒里热、里寒外热等,大多是生理机能不足引起的寒热不调,杂病中此类情况甚多,如癔病、牛皮癣、眩晕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胃肠炎、支气管炎、肾病、妇科病等等,且大多是慢性病、疑难杂症。乌梅丸这个方剂的奇妙之处在于,有清上温下之功,调和寒热之能。
方组: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制法: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乌梅丸方作汤剂,组方:乌梅30克,细辛6g,干姜10g,黄连6g,当归10g,制附子10g,花椒10g,桂枝10g,白人参10g,黄柏10g。
乌梅丸证,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兼见。本方以乌梅为君,乌梅的作用敛肝,制肝疏泄太过。肝主风,风者气也,能也,所以它是人体内气动力的来源(不是肺,肺的功能是吐故纳新),人体各部的不调和病态,都会使肝气过度疏泄(肝气盗泄),久之则肝弱肝疲,肝功受损。疏泄太过的问题也是能量流失的问题,不解决它,身体再补也是补不起来的。方中寒热之药并用,黄连、黄柏清泄上热;附子、干姜、细辛、蜀椒温暖下寒;再加人参补气,当归补血,桂枝通调表里寒热阴阳,组方严谨、用药精准,为后世创立了谴方用药之典范。善用此方,则疑难杂症治之不难。
记得初涉临床时,曾治一个老妇,七十余岁,乳腺癌术后不久,走路困难。病历,各种检查报告厚厚一落。西医诊断的疾病有七八种之多。言从头到脚,全都是病,有典型的消渴,上热下寒症状。其脉两尺极弱,两关大数滑。此正厥阴病也,正是乌梅丸大显身手之时,于是以乌梅丸加减,七剂。一周后复诊,全部症状都有明显缓解。略做调整,继续以乌梅丸治疗,后病人嫌路远,一直服用此方,一月后才来复诊,我几乎已不认识此人,记得初来时,病人满面愁苦,走路须人搀扶,现红光满面,行动自如,言“真服您的药”。
乌梅丸亦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表现为口内烧灼感、疼痛;还有治疗日轻夜重的皮肤瘙痒、下肢瘙痒的经验,我想这是利用乌梅丸平息肝经风火,乃至养肝血散肝寒的作用而祛风止痒的。
小柴胡汤与乌梅丸都治寒热往来,但前者层面浅而新感多,后者层面深而迁延久。善用二方,则疑难杂症治之不难;合用二方则往往奇效立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