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养生 > 资讯 > 正文

《神农本草经》是一部什么书?

来源:至道经方 发布时间: 2020-01-18 10:20:25 编辑:夕歌

导读:《神农本草经》本是三皇医药之学,后世由于文化传承的断层,特别是近代以来文化自卑,历史疑古潮流兴起,对这一中医药学至尊宝典误读误解的非常严重。

《神农本草经》本是三皇医药之学,后世由于文化传承的断层,特别是近代以来文化自卑,历史疑古潮流兴起,对这一中医药学至尊宝典误读误解的非常严重。

古人讲:“欲师古道,必先正名”,要真正传承好祖国医学,就得拂去掩在《本经》上的灰尘,还其本来面貌。

一,《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的源头

中医药的源头在《神农本草经》。学中医首先要搞清楚源头,要知道我们历史上根本就没“中药”这一说, 一直叫“本草,近代西方的西药进来,我们的“本草”才改称“中药”。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就叫本草,到了现在的《中华本草》仍然是“本草”。

《神农本草经》源于五千多年前的神农时代。现在流俗的说法是托“神农”之名,成书于汉代。这个就是典型的疑古派学风,自己搞不懂,就怀疑祖宗。而古代医界先贤大多认可源于神农的说法。南北朝时著名医药家陶弘景就认为《神农本草经》是上古三坟时代的作品,认为书中看到的“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

根据当代历史学家考证,神农时代传承,从公元前3216—前3077年,到现在已经有5000多年 。此时已有了成熟的农耕文明,生产富裕,这段时期处于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阶段,大道既行,天下为公,社会稳定,完全有条件对本草进行系统整理总结。

根据竺可桢先生《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温和气候时代,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度,也就是说当年黄河流域气候比现在温暖。而据《国语·晋语》载:“炎帝居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正处于黄河中上游文明圈。

《神农本草经》里出现的诸如竹叶、橘柚,梅实,鮀鱼甲(扬子鳄的甲)等温带动植物,正好对应上那段时期的地域气候规律。秦汉时期,整个平均气温下降,动植物生态圈南移,黄河流域已不具备温带动植物生长生存环境,不具备《神农本草经》药味谱系。

上古是圣王一体,最有知慧,最有学问的人才被推举为王,即所谓“内圣外王”。观《本经》医学理念之先进,药物功效之准确,体系之完备,绝非杂乱拼揍,当属圣王之作。因此,《本经》既使不是完全出于神农本人,也应系神农时代圣王之作。

可能有人要问了,五千多年前连文字都没有,怎么会有书?这个我们要搞清楚“文字”只是信息载体之一,在“文字”之前还有“符”,“符”之前还有“画”、在早之前还有结绳记事。比如“河图”、“洛书”就是用了几个“符号”,已传递了上古整个天文历法的信息。《本经》的内容在远古当以其它信息载体传承,后世文字版的只是对原信息的翻译记录。

无论是从社会历史发展,还是从地域气候变迁规律推断,《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应产生于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最晚也不应迟于殷商,可以说《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最古老的源头。

二,《神农本草经》是经方医学的老根

中医自古以来就有“医经”和“经方”学派之分,“医经”学派注重医学理论,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经方”学派注重临床,以汤药为主要治疗手段。

《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那么经方医学的源头在哪儿?就在《神农本草经》。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宋刻《伤寒论. 序》也有“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的记载。”也就是说《神农本草经》之后是商伊尹《汤液经法》,再之后才是汉张仲景《伤寒卒病论》。

由此可见,经方医学三大经典,《伤寒论》一一《汤液经法》一一《神农本草经》是一脉相承。追根溯源的话,《神农本草经》应是经方医学的老根。

三,《神农本草经》是经典中的经典

经典,在古代不是随便叫的。经者,常也。经,就是“总这样”,叫“经常”;也是“不会变”,叫“恒常”。古人认为:所谓“经”,就是永恒真理,称之为“恒久之至道”。这些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写成书,才叫“经典”。

首先,从《神农本草经》的整体看,内容精炼,表述精湛,理论系统,前后一致,选药精良,功能准确,历经几千年临床实践验证疗效可靠,谌称医学经典。

医药,先有药,才能有医。我们现在常用的中药大多是《神农本草经》定下来的。《本经》按照安全有效的准则,优中选优定了365种,后来到了《本草经集注》 成了730种。到了唐代的《新修本草》又加了百十种,后世又逐渐增加为成千上万种,但随着时间考验,后世所加大部分已被历史所淘汰。神农选择的本草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绝大多数仍为现在临床常用药。什么叫经典?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才是真正的经典。

其次从《神农本草经》确立的医药基本原则看,如药物的三品分类原则,配伍上君臣佐使、阴阳配合用药之理,药性四气五味,采制的丸、散、膏、煎诸法,这些医药运用的基本原则,一直为历代医家遵循,直到现在还指导临床运用。

有人说《神农本草经》迷信色彩太浓,这是不清楚《本经》传承的缘故。《本经》原书已佚,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经过了后世医家的编撰。什么“神仙”、“久服延年不老”等道家词汇,都是后世医家整理时,根据个人喜好塞进去的私货。神农是务实的,都是讲什么药治什么病,什么药对什么症,没有这些玄糊的东西。读古人书一定要懂得辨析,识别真伪,否则就会只见瑕疵,而不识真玉。

《神农本草经》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中医药进行的系统整理和总结,它源于实践,但又高于普通民众的认知。从其医学理论的先进性,药学内容的连贯性,整体架构的前瞻性看,当为圣王所作,或为圣王组织整理修定,绝非民间用药经验的简单拼凑。

从我们的历史文化传承看,春秋之前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时期,文化知识是稀缺资源,都被官方所垄断。周王室衰微,老子辅佐王子朝奔楚,同时携带的王室典籍散落民间,才有了“官学下逮”和后来的私学兴起,以致百家争鸣。

《神农本草经》作为三皇之学,当为王室收藏,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见到的,所以在民间就只能留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了。

《神农本草经》早于《黄帝内经》(上古时的《黄帝内经》已佚,现在所谓的内经只是《素问》和《灵枢》),之后而有《汤液经》,官学流传民间之后,才有了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和以后的诸医家学说。

搞笑的是,现在竟然有部分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四大经典把《温病条辨》(清代吴瑭著)列了进去, 把《神农本草经》给踢了出来,那帮人脑子是被驴踢了吗?这也反应出当前中医传承的混乱,大道隐没,真义不彰。

“丰城之剑,埋光气于尘沙。荆山之璞,被猜嫌于燕石”。吹散尘沙倚天出,纵有瑕疵不掩玉。《神农本草经》堪称中医经典中的经典,当之无愧!

标签:神农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