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院士的5个正确决定,成功扭转疫情!建议人人都该知道
导读:5位院士的5个正确决定,足以用“力挽狂澜”形容;而5位院士也足以用“民族脊梁”形容!他们都是逆行者,他们都是我们家园的保卫者!
钟南山,84岁再战防疫最前线
李兰娟,年过古稀仍奔波一线
王辰,SARS之后再抗疫情
张伯礼,大年初三就奔赴武汉
仝小林,提出寒湿疫,指导全国中医治疗方案
……
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
这些院士,对于这次疫情来说,足可用“功德无量、力挽狂澜”来形容,当国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百姓的主心骨!
▲从左到右分别是: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仝小林。
2020年1月18日晚,腊月二十四,钟南山赶到了人山人海的广州高铁站。
他走得非常匆忙,羽绒服都没有带,只穿了一件咖啡色格子西装。接到请他紧急赶到武汉的通知,他就感觉此行不同寻常。
这一天,武汉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增加到了59例。这种原因不明的病出现在新闻中,给这个漫长的暖冬带来一丝隐忧与不安。但人们不以为意,南来北往的人流正在向着家的方向聚集。
钟南山这张打盹的照片后来迅速在网上传开。照片里,乘客都在低头看手机,他几乎是唯一的老年人。
4个多小时后,他在深夜时分抵达武汉。他实地调查研究,今天与昨天、昨天与前天,情况都在变化,两天内确诊了139例,出现了人传人的情况,还有医务人员被感染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历史似乎在重复,他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又出现了。当年央视王志的《面对面》新闻节目,钟南山面对观众说出了真相。同样是央视,白岩松的《新闻1+1》节目,他再一次说出了真相,郑重公布:“现在可以说,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
此言一出,惊醒了国人,人们匆忙的脚步停了下来,迎大年的节奏打乱了。
当钟南山在武汉考察之前,在一些人的意识里还停留在“不存在人传人现象”的争议,如果不是钟南山直言,后果真是不可想象。
1月20日下午,他答新华社记者问,提出了对武汉防控的主张,即武汉减少输出,要对火车站、机场等口岸实行严格的检测措施,首先是测体温,有症状特别是体温不正常的须强制隔离;除非极为重要的事情,外地人一般不要去武汉。
他提醒疫情预防和控制最有效的办法是早发现、早诊断,还有治疗、隔离。对已经诊断,或者将要确诊的病人要进行有效的隔离,这是极为重要的!目前没有特效药,戴口罩很重要……
钟家墙壁上挂着一幅字:“敢医敢言”。这是四年前别人送他的,四个字道出了屋主人的风骨。敢医敢言是他的天性,是“一个人要说真话,做实事”的钟南山用一生践行的家风。
中国有个钟南山,这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李兰娟:
疫情已经刻不容缓
武汉必须封城
1月19日,钟南山赴武汉考察疫情的照片刷了屏。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身旁有一位女专家的身影,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
早在1月18日,就与钟南山院士等6位专家前往武汉。掌握疫情第一手资料后,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第二天,即1月23日,国家就采取了这一措施:从1月23日10时起,武汉市和周边的鄂州市、仙桃市、潜江市、黄冈市、荆门市等相续宣布暂停运营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时关闭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等离开通道,严防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扩散。
现在想一想,如果再迟几天封城,春运高峰时期和春节双重因素组合,其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
▲73岁李兰娟院士在抗疫一线。
曾有记者向李兰娟提出三个问题:
一问:“幸福是什么?”
李兰娟:“对一个医生来说,幸福就是看着一个个患者恢复健康。”
二问:“科学家精神是什么?”
李兰娟:“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三问:“院士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李兰娟:“不断攻克科学难题,救死扶伤造福人民。”
王辰:
建“方舱医院”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当时,武汉的形势严峻,大批的患者没有能够及时的收入到医院来,而在家里居住不仅会增加家庭感染的风险,还会造成更进一步的社区感染。
2月1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抵达武汉,在研究了武汉的情况之后,王辰认为,破题的关键在于将已经诊断的病例收治到医院中,进行集中收治和隔离。目前对于轻症患者的收治力度是不够的,有限的床位主要用于收治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大量的轻症患者未被收治的情况是存在的。
对于建立方舱医院,新华社称之为“关键时刻关键之举”。
之所以提出方舱医院,王辰说:“我们要想办法扩充收治容量,前期采用了建设定点医院的办法,但是容量十分有限。方舱医院可以重点用于收治、确诊轻症的患者。这样的患者,既能得到医疗的照顾,又能够跟家庭和社会隔离开,这是解决现在大量的患者在社会上造成传染的重要的举措,应当说是一个关键性的举措,把病人收进来。”
王辰还说了一句“大实话”:“前一段对传染源的控制不力,是社会和专业干预不够。”
方舱医院可以被看作是“诺亚方舟”上的一个“舱位”,是用最小的社会资源,最简单的场所的改动,能够最快地达到扩大收治容量的目的。“这个是目前解决问题的非至善之法,但是没有比他更善的办法的时候,这个办法就变得可取了,是解决收治的这样一个主要矛盾的现实之策。”
就在2月2日王辰提议后,2月3日开建“方舱医院”,很快便增加了4000多张床位。
张伯礼:
最早提出中西医结合
指明了治疗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危急时刻,有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率团出征,向着武汉,逆行……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在没有针对性的药物和疫苗之时,他推动中医药尽早参与病人救治,展开研究。
那时候武汉的形势非常复杂,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分不清。患者和非患者混在一起,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这四类人都应该是被隔离的,但都没有隔离,也没条件隔离,确诊病例都住不了院,一床难求,防控形势严峻危急。
1月27日晚上开会,张伯礼提出建议,根据病情进行分层分类管理,集中隔离,对隔离人员普遍使用中药。中央指导组采纳了这个意见,果断把‘四类人’分开。”
在一次次临床诊察和研究中,张伯礼发现中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疗效。
他建议:轻中症患者中药汤剂个体化治疗,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我提出中医进方舱,并可由中医承包方舱治疗。中央指导组同意,很快筹建了江夏方舱医院。现在各方舱已经普遍使用中药了。”
仝小林:
提出寒湿疫,指导全国中医治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仝小林一到武汉,就直奔病房、急诊留观、发热门诊看病人。他首先要判断这个新发的病到底是什么病。
武汉给他的第一感觉是又潮湿又阴冷。
他看到的初发病人,舌质淡,舌苔白厚腐腻,困乏无力,发热但热度不高或不发热,咳嗽胸紧,没有食欲,恶心甚或呕吐,腹泻,这是典型的寒湿郁肺和寒湿困脾的表现。
“通过对病人的观察,结合环境因素,我们基本考虑这个病的病名叫寒湿疫”,仝小林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新冠病毒是个嗜寒湿的病毒,在寒湿的环境存活的时间长,在武汉湿冷的环境下比较容易传播。
仝小林迅速定下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原则:宣肺化湿。“在后来指导全国的中医治疗方案里都是以这个思想为主线”,仝小林说。
5位院士的5个正确决定,足以用“力挽狂澜”形容;而5位院士也足以用“民族脊梁”形容!他们都是逆行者,他们都是我们家园的保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