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师父是名医,他的师公是名医,他的徒弟是名医,他却鲜为人知
导读:学医之后发现,原来,中医也是充满正义和无私的,中医的正义在于“救死扶伤”,中医的无私在于传承。
以前看鲁迅有一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真是大呼过瘾,因为这字里行间充满了正义和无私。后来学医之后,也发现,原来,中医也是充满正义和无私的,中医的正义在于“救死扶伤”,中医的无私在于传承。
说到中医传承,为什么说中医自古对于传承是无私的?在很多年以前,人类没有医学,轩辕黄帝带领七个医学家,为人类留下了《黄帝内经》;炎帝神农亲尝百草、以身试药,为人类留下了《神农本草经》。他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点贡献,至于其他的,没考虑。这不是无私是什么?
后来,在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扁鹊,他的从医之路是个偶然。扁鹊年轻时并没有学医,他是被当时的名医长桑君暗中考察的接班人,经过长桑君的长期观察,发现扁鹊此人极易学习中医,于是传授他衣钵。长桑君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他这一身“济世活人”的医术传承下去。
当然,这些人对我们来说,年代太过久远,说起来跟听说书的差不多。但是在金元时期,却出现了一位无私的医学家。他的师父是中医大师,他的师父的师父也就是师公,更是中医大师,而且是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河间。他的徒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最后一位,也是集大成的一位——朱丹溪。
这个医者名唤罗知悌,字子敬,号太无,著有《罗太无先生口授三法》《心印绀珠》(已失传)。罗知悌早年就天资聪颖,对诗词、书法颇为精通,对天文、地理颇为熟知,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金元名医刘河间的弟子荆山浮屠,并因此与中医结缘,从此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当时罗知悌学完刘河间学派的医术之后,总觉得还是不太够,虽然在临床中也能治好很多病。对于一般的医生来说,觉得应该满足了。然而罗知悌对学术却是很敬畏的,他深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于是又开始自学张子和、李东垣的学术思想,且融会贯通了。按理说,罗知悌此时的医学水平已经是很厉害了,假如他不收朱丹溪当徒弟,自然金元四大家的最后一位就是他了。
然而,奇妙的是,当时的朱丹溪已经四十多岁了,还在拼命求学。朱丹溪当时拜访罗知悌的时候,罗知悌自然是不收徒弟了,但朱丹溪没有放弃,一直在罗知悌的住所附近待了三个月,并以满满的诚意请求罗知悌收他当徒弟。终于,感动了罗知悌,决定收他为徒,朱丹溪便因此成了罗知悌的关门弟子。
由于朱丹溪在36岁那年,师从北宋理学家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耳渲目染许公所讲“天命人心之秘,内圣外王之微”,有着极其深厚的国学底子,又加上朱丹溪曾自学中医三年,且过浙江、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到定城、至武林,四处寻求良师而不得,此时遇见罗知悌,犹如“久旱逢甘霖”,种种因素,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朱丹溪,也使得罗知悌甘愿将自己的平生绝学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朱丹溪。
朱丹溪在学习了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罗知悌的学术思想之后,医学水平大大增强,然后还行医了三十多年,在中医学术创建上大有成功,学术水平远超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罗知悌四人,成为了金元四大家的最后一位,也是集大成的一位。
倘若,朱丹溪当时没有找到罗知悌,又假如罗知悌没有收朱丹溪为徒,或者罗知悌怀着私心“留艺”了,那必然造就不了朱丹溪。朱丹溪师从罗知悌一年多,朱丹溪离开后不久,罗知悌逝世了。假如当时朱丹溪不是得到罗知悌的真传,那金元四大家毫无悬念的会有罗知悌,而不会有朱丹溪。然而,罗知悌却毫无保留的教给了朱丹溪,最终成就了朱丹溪。
中医治病,无论美丑妍媸、无论贫贱富贵,都是一视同仁的,在中医的眼中,只有“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的正义感,只有授业解惑的无私感。只要提到金元四大家,都绕不开罗知悌,因为他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刘河间的再传弟子,而且还教出了一个金元四大家之集大成者,何其正义、何其无私!虽然他不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但他的故事却广为流传。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话让人泪目,那就是:“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是吧!为什么中医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中医对天下苍生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