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再度被传拟上市消息,专家称相比滴滴是“小而美”
导读:有消息传出,中国第二大移动出行平台嘀嗒出行考虑在香港进行5亿美元IPO。嘀嗒出行就此对媒体回应称,针对这则信息不予评论,没有相关信息可以披露。
9月2日,有消息传出,中国第二大移动出行平台嘀嗒出行考虑在香港进行5亿美元IPO。嘀嗒出行就此对媒体回应称,针对这则信息不予评论,没有相关信息可以披露。
嘀嗒出行为何在此时被传出拟上市的消息?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其对资金非常渴求,还有声音则认为是投资人想退出。对此,《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嘀嗒出行联合创始人李金龙,其表示“我们不做评论”。
上市传闻不停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以顺风车业务起家,在2017年10月进入出租车市场后,形成了顺风车、出租车两大业务板块。
嘀嗒出行在9月1日发布的六周年成绩汇报信中披露了如下信息:嘀嗒出行专注出租车和顺风车这两个出行细分领域。截至2020年8月31日,嘀嗒出行的注册用户数和注册车主数分别达到1.8亿和1900万,分别比前一年增加了5000万和400万人。
嘀嗒出行创始人兼CEO宋中杰表示,专注并不意味着小,只有专注才能做大。如今,这种专注正在开始慢慢展现出加速度。特别在于出租车这类传统行业赋能上,嘀嗒出行已开始凸显价值壁垒。
“未来,嘀嗒出行在出租车领域的目标,是扬招方式与网约方式的双向增长,而不是此消彼长,或者谁取代谁,从而让巡游出租车在四轮出行服务市场中的整体份额再进一步提升。”宋中杰表示。
宋中杰称:“我们不是通过增加额外供给,而是通过充分提升现有合规运力的效率,释放道路上未被利用的,巨大可共享空座去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这是对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这是对道路占用最小的方式,这是不仅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是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方式,也是嘀嗒与其他出行平台的不同,是嘀嗒特立独行的道路。”
早在今年1月,嘀嗒出行就有IPO的消息传出。有媒体报道称,接近嘀嗒出行的知情人士透露,2019年8月,嘀嗒已开始在寻求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资金需求是3亿美元,这笔融资主要是为了做大单量。当时是按照10亿美元投前估值算,上市地点在美国。该知情人士还称,完成这轮融资后,嘀嗒希望其上市时市值能达到30亿美元。嘀嗒出行当时对媒体回应称,不予置评。
距离最近一次融资已过去逾三年
据天眼查APP显示,嘀嗒出行2017年3月1日完成了D轮融资,投资方为蔚来资本,但具体金额未披露,从2014年成立至今,嘀嗒出行累计融资额超过了1.3亿美元,投资方还包括崇德投资、挚信资本、IDG资本、易车等。
这意味着,嘀嗒出行已经有长达3年多的时间没有公开融资的消息。
有业内人士表示:“移动出行市场已经被垄断,企业间不是靠竞争,而是靠财团收购。滴滴通过一系列资本操作,成为市场巨无霸,在2015年之后基本没有真正的对手了。嘀嗒一直是自己在做业务扩张,覆盖市场的速度高下立判”。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相比于滴滴大而全的一站式移动出行服务,嘀嗒出行是小而美的垂直化模式。这其中不能说孰优孰劣,只能说是各有特点。嘀嗒出行专注于出租车与顺风车市场,属于‘轻资产运作’模式,致力于提升车辆的使用及响应效率。”
两大主营业务是否已经盈利?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嘀嗒出行的出租车业务并不赚钱,顺风车定价比滴滴顺风车低20%,每单只收一两元钱的信息服务费。平台上1200万司机,平均一天只接1.3单。不做快车、专车,不跟出租车师傅抢生意。
嘀嗒出行CEO宋中杰在2019年9月透露,嘀嗒出行已实现盈利,营收来自于多方面。嘀嗒相关人士也向媒体透露,现在嘀嗒已经开始对出租车业务收取信息服务费,今年公司也是盈利状态。但有媒体报道,在开始收取服务费后,立刻引起了出租车司机的反弹。
此外,顺风车业务也是在磕磕绊绊中前行。
在今年2月底,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刻,“嘀嗒出行”因为违规从事顺风车业务而被约谈。经查,“嘀嗒出行”平台违反北京市有关“疫情防控期间,暂停出入京顺风车业务”的要求,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责令“嘀嗒出行”平台公司立即整改,关停该业务。执法人员在检查中还发现,“嘀嗒出行”平台公司未取得经营许可,擅自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对此,依据相关规定对“嘀嗒出行”予以15万元行政处罚。
除了被监管处罚,疫情期间还有用户在黑猫平台投诉称:“乘坐嘀嗒顺风车上班,平台给予的车号和实际的车号不符,然后在未告知的情况下车上还有其他的乘客,而且先送的其他乘客,询问司机不解释。跟平台沟通,平台表示司机违规多拼。”
作为嘀嗒出行两大主营业务的顺风车和出租车是否都已盈利?未来,如何在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上弯道超车?对此,嘀嗒出行联合创始人李金龙表示:“我们现在不方便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