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中国与发达国家重要区别是结构性潜能大而非依赖刺激政策
导读: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重要区别是,还有相当大的结构性潜能驱动增长,而非主要依赖于宏观刺激政策。在房地产、基建、出口等高速增长期结构性潜能逐步消退后,十四五期间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
11月29日,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改革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随着经济恢复到正常增长轨道,宏观政策也要相应回归正常状态。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重要区别是,还有相当大的结构性潜能驱动增长,而非主要依赖于宏观刺激政策。在房地产、基建、出口等高速增长期结构性潜能逐步消退后,十四五期间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
“国内大循环需要‘1+3+2’的结构性潜能担当主角”
刘世锦提出,开放型、内需为主的国内大循环需要“1+3+2”的结构性潜能担当主角。其中,“1”指的是,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中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更好的要素集聚效率在今后五到十年,可以提供70%-80%的增长潜能。”
“3”指的是,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 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的短板。现在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性垄断,存在竞争不足的问题,补这个短板将有利于全社会降成本。第二个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的短板。今后十到十五年时间,中等收入群体应力争实现倍增,由4亿人增加到8亿-9亿人。补这个短板将有利于扩大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时扩大人力资本。第三个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的短板。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这是我们内循环中的“卡脖子”环节,补上这个短板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卡脖子”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
“2”指的是,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全球性、中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
“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刘世锦同时指出,现在这些结构性潜能还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政策的束缚,往往是看得见,抓不住。下一步应当通过更大力度、更有实效的改革开放,使这些结构性潜能“变现”
“五大改革挖掘结构性潜能”
那么,如何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释放结构性潜能?刘世锦建议,要推动五大改革:一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创造条件允许宅基地使用权向集体组织外部流转等。“集体土地入市、宅基地流转有利于通过交易发现、提升土地价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真正保护农民利益。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刘世锦说。
二是推动空间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改革。尊重人口流动的市场信号,按人口流向分配用地指标、财政补贴资金等,并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
第三项要推进的改革是,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通信、金融等在内的基础产业领域,应该在放宽准入、促进竞争上,要有一些标志性的大动作。
第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改革,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的衔接,分期建设主要面向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进城人口的安居房工程。
最后,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刘世锦建议,像当年办经济特区一样,创办高水平大学教育和研发特区。西湖大学开了头,应该支持鼓励更多的类似大学和研究机构脱颖而出。对于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可实行揭英雄榜方式,引入竞争机制,社会各类机构广泛参与,重点向民营机构开放。
此外,刘世锦还建议,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相关领域深化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国际谈判中涉及到的一些难点和焦点问题,比如打破行政性垄断、公平竞争、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国资国企改革、产业政策转型、改革补贴制度、转变政府职能、维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等。不是别人要我们改,而是我们主动要改。”(记者 侯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