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论道 > 正文

曾经“闯关东”,如今“东南飞”,东北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来源:时空人文说 发布时间: 2020-06-11 10:08:13 编辑:夕歌

导读:一个城市的发展好坏,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不能片面看待。很多人会说东北资源丰富,遍地是宝,国家开发完之后觉得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对它不管不顾了。但是也得看清一个现实,趋利避害是一个万能公式,有一些客观因素无法避免,再加上社会风气的长期形成,要改变真的很难。

从西晋末年的汉族南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大迁徙,中国历史上有10次大型的人口迁移。古代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因为战乱,而如今的人口迁徙则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和发展空间。

在这大大小小的10次人口迁移里,闯关东算是中国近代史上对东北影响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活动。那个时候,人人都想去东北,来自山东、河南、河北、山西以及陕西等地的百万难民,带着一家老小,逃荒到了东北,最后在那里定居扎根。如今东北近乎超过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个时期从各地移民来的。电视剧《闯关东》就以一户山东人为缩影,讲述了一段背井离乡闯关东的故事。

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那个时候大家要闯关东呢?“关”指的是山海关,关东具体就指的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这三个省份。闯关东是从明清一直到民国时期都存在的一个现象,时间跨度较长,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指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内的这段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很多闯关东的人纷纷返乡,至此算一个节点。闯关东的原因,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那段时期黄河下游的水灾频发,人们流离失所,再加上晚清时期清政府的各项苛捐杂税,为了生存,当然不得不寻找下一个安身之所。

第二,那段时期华北地区大小战乱不断,尤其是甲午战争爆发以后,2万多旅顺居民惨遭杀害,大家为了躲避战乱被迫迁移。大连也成为了当时闯关东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第三,关东地区地广人稀,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清政府却闭关自守,不让关内移民进入,这也客观上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再者,关东离清政府的统治相对较远,这对那时不堪重“赋”的人们来说简直是人间天堂。

100多年后的今天,东北的年轻人却在迅速地逃离东北,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延续了祖辈身上的那股闯劲:哪里有希望,就义无反顾地往那里闯,为自己和子孙闯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说到这里,很多人又会说小编故意黑东北,其实真不是这样。2018年东三省的GDP增速,在中国31个省份中位居后5位,近五年来的GDP增速都没有多大变化,新兴产业不到10%。既然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高学历的年轻人肯定会选择出省,而东南沿海城市便成了他们的首选。

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东北就留不住人才呢?原因前面也有提到,这里再简单地分析一下。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不景气,没法给高学历年轻人提供他们想要的工作岗位。我们都知道,东北是曾经计划经济的代表,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东北国企众多,现在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这些国企并没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岗位。产业发展不平衡,对外贸易比重也逐渐下滑,劳动力过剩只能驱使年轻人外流。

其次,东北贪恋体制的风气,也驱使了年轻人离开。在东北很多地方,找工作不是凭能力,而是靠关系,讲人情。很多有能力又有志向的年轻人,自然不想生活在这样一潭死水里,想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看一看。

除了以上原因,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不太主流的原因,比如外地人难以适应东北干燥寒冷的气候,所以毕业以后会选择回自己的家乡发展;外地毕业生挤不进当地人的“小圈子”,官僚主义作风盛行,没有人脉没有资源就很难成事,也是一个原因。

一个城市的发展好坏,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不能片面看待。很多人会说东北资源丰富,遍地是宝,国家开发完之后觉得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对它不管不顾了。但是也得看清一个现实,趋利避害是一个万能公式,有一些客观因素无法避免,再加上社会风气的长期形成,要改变真的很难。

生活在东北的东北人,或者是已经离开东北的东北人,对自己家乡的感情是最真实的。评论区交给大家,欢迎大家来谈谈对于东北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