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科技前沿 > 正文

钟南山团队论文:就诊时尚未发热新冠肺炎患者近五成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 2020-03-02 07:24:05 编辑:Emily

导读:2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上调为“非常高”。

疫情持续扩散的趋势,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2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上调为“非常高”。谭德塞介绍称,除中国之外,新冠肺炎疫情已扩散至其他44国,有可能演变成全球大流行。他同时强调,全球仍有机会控制新冠肺炎疫情。

同日,比尔·盖茨发文表示,面对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领袖承担着重要责任:既要加速创新研发拯救更多生命,也要联合起来从长远改善全球大流行病应对机制。为此,比尔·盖茨呼吁“全球领导人应当立即行动,刻不容缓”。

而对于全球疫情防控工作,中国科学家们也在用扎实的研究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美国东部时间28日凌晨,中国专家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病2019的临床特征》的论文。该论文整理分析了1099例实验室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信息。

 

 

钟南山团队论文:就诊时尚未发热新冠肺炎患者近五成

钟南山团队论文:就诊时尚未发热新冠肺炎患者近五成

记者注意到,这些临床信息由钟南山院士牵头收集,涉及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来自31个省、区、市共552家医院的1099例确诊病例。

钟南山团队的研究表明,由于未纳入轻症和未就医患者样本,COVID-19的实际病死率可能要低于近期报道的水平;同时,近半数患者入院时并无发热症状。此外,这项研究计算得出,最新的潜伏期中位数为4天。

研究还有哪些亮点呢?以下梳理了几条主要结论:

病死率为1.4%

文中写道,尽管与COVID-19相关的死亡总人数多,但其病死率似乎低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

“我们所确定的病死率(1.4%)低于近期报道的病死率,原因很可能是样本量和病例纳入标准的差异。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更为相似,后者表明截至2020年2月16日,51,857例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为3.2%。由于轻症患者和未就医患者并未纳入本研究,因此真实世界的病死率可能更低。”

仅1.9%的患者有野生动物接触史

在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中,3.5%为医务人员;1.9%有野生动物接触史;483例患者(43.9%)为武汉居民。在武汉地区外居住的患者中,72.3%有与武汉居民的接触史,其中31.3%曾去过武汉;25.9%的非武汉居民既未去过武汉,也无与武汉居民的接触史。

近一半患者入院初期无发热症状

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和咳嗽,但入院时仅有43.8%的患者有发热症状。随着病程发展,住院期间则有88.7%的患者出现发热。恶心或呕吐、腹泻则不常见,仅分别有5%、3.8%的患者出现此类症状。

研究强调,虽然明确消化道症状较为少见,但是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证据(在粪便、胃肠道破损粘膜、出血处分离出病毒),提示社会各界需要注意预防粪口传播。

有患者就诊时无影像学异常

研究指出,确实存在部分核酸检测阳性、有临床症状但是在入院时无任何影像学异常表现的新冠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这类患者的比例远高于重度新冠感染患者。

在入院时进行的975次CT扫描中,86.2%有异常结果。胸部CT的最常见表现为磨玻璃影(56.4%)和双肺斑片状影(51.8%)。而877例非重症患者中的157例(17.9%)和173例重症患者中的5例(2.9%)无影像学或CT异常。入院时,83.2%的患者有淋巴细胞减少。

重度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远高于非重度患者

主要复合终点是送入重症监护病房(ICU)、采用机械通气或死亡。67例患者(6.1%)发生了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包括送入ICU的5.0%、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2.3%和死亡的1.4%。

173例重症患者中有43例(24.9%)发生了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在全部患者中,复合终点的累积风险为3.6%;在重症患者中,累积风险为20.6%。

潜伏期中位数4天 最长有24天

本研究发现,重度、非重度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潜伏期达24天,潜伏期大于14天的共13例(12.7%),而潜伏期大于18天的仅有8例(7.3%)。单纯根据最小、最大值评估人群的潜伏期容易引起误读。

此外,长期居住在武汉或者与武汉地区人员接触的患者,其潜伏期多为0天(接触时间按照最后一天计算)。研究者在剔除这些不合理数据后重新计算,得出最新的潜伏期中位数为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