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历史 > 正文

来自客都梅州的中国美院史上的著名“三剑客”

来源:梅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6-03 13:48:18 编辑:夕歌

导读: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杭州国立艺专的主要创始人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三人的雕塑艺术造型,被艺术界冠以“三剑客”的称号,在客都梅州的家乡父老口中,在闾巷乡里流传。他们的人生和成就,既是中国美院的丰碑,也是客乡的骄傲。

编者按

 

广东省客联百师公益服务团(又称客家百师智库。简称:客联百师团)是在2017年1月广州举行的首届客属社团发展交流会(简称:客交会)上,经广东省委原常委、宣传部原部长、广东省客联会长黄浩同志提议,并在黄华华老省长、叶帅女儿叶向真大姐等客属老领导的见证下,以广东省客联内设机构工作委员会的积极分子为骨干,征集一百名以上的客属优秀专业人士,包括但不限于律师、医师、会计师、工程师、农艺师、设计师、教师、商业大师、体艺界人士、知名工匠等行业精英组成的公益服务团队。为充分发挥客联百师团成员的作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从而让公益服务达到日常化、公益化和专业化的目标,客联百师团成员将陆续在广东省客联微信公众号、《客家风情》杂志及相关网站推出“百师讲客”、“百师讲法”、“百师讲医”、“百师讲商”、“百师讲艺”、“百师讲农”、“百师讲球”、“百师讲食”、“客家星云”、“客青风采”等系列栏目。

美丽的杭州西湖畔,中国美术学院校园绿阴衬托下的一座铜制雕塑,三位在凝思的人物神情庄严而又充满儒雅气质,他们就是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杭州国立艺专的主要创始人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近日,关于他们三人的雕塑艺术造型,被艺术界冠以“三剑客”的称号,在客都梅州的家乡父老口中,在闾巷乡里流传。他们的人生和成就,既是中国美院的丰碑,也是客乡的骄傲。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校园 内的“三剑客”雕像伫立在绿树丛中

作为中国美院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剑客”,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为推动中国艺术教育、美术创作以及诗歌的创新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来自岭南一个山区县,同期到法国留学,不约而同来到中国文化最为兴盛的区域——江南的苏浙地区,一起兴办高等艺术学府,倡导现代美术教育,书写了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段传奇。

梅州“三剑客”在中国美院的亮相,是一种偶然?还是某种程度上的文化必然现象?即使在他们的家乡梅州,90多年来,这一现象仍是没有充分展开探讨的一个文化命题。

世易时移在南方

位于杭州的国立艺术院(后更名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是在1928年4月初开学的,“三剑客”中的林风眠担任校长,林文铮担任教务长,李金发担任雕塑系主任兼教授。

林风眠、李超士、林文铮合影(后起第二排右、中、左)

展开中国历史的长卷,长江以南的区域被俗称为南方,梅州与杭州均处于南方的区域。然而杭州与梅州的历史际遇是完全不同的。杭州位于长江的下游东南方,早在唐代已是东南形胜、自古繁华的钱塘,这种繁华不只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还有文化的鼎盛。而梅州,即使到了宋代,在世人眼中依然是充满瘴气的岭南荒凉之地,是贬官九死一生的流放去处。

梅州是在明代中后期才逐渐安定繁荣发展的,客家族群也在其间成型稳定安居下来,随之迎来文化教育的进步。在此之前,梅州书院寥寥无几,来自杭州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秦九韶,贬谪梅州时也因曲高而和者寡;反观杭州,江南之地书院星罗,天一阁等大型藏书楼棋布。在这样巨大的反差对比中,很难想象当年的梅州知识分子能有足够的学识和资历,掌教苏杭一带的书院学府。所以江南繁盛地的那段历史,留给梅州的是一片空白的记录。

空白的记录终于在1928年的一天打破,主事者却是出身于江南的大知识分子——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标杆性和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以清代翰林出身,参加同盟会成为著名的反清革命家;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他的办学理念给这所学校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作为一位教育家,他提倡美育代替宗教,引导了时代潮流;他还是一位学者,甚至在红学研究领域竖起“索隐”派的大旗。

蔡元培作为国民政府大学院的负责人,“把美术教育列为近代教育之骨干”,决定筹办国立艺术大学。他把领导办学的重任交给一群来自广东梅州、不满30岁的年轻人,这除了他慧眼识珠的眼光,更因超越凡俗的革新勇气,决心引进西方美术教育长处,改造国人的美育观念。蔡元培决心的伟大之处可从下列数据中见一斑。蔡元培的故乡位于浙江的绍兴市,自唐代至清,产生了文进士1965人,武进士273人,其中山阴、会稽文武进士达1444人;而林风眠的家乡梅州,唐代至清代的文武进士,据初步统计人数为247人,约200人分布在清代。历史差距是巨大的。然而,蔡元培需要破除的是陈规和陈腐观念,树立新的文艺教育方针,他需要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开拓新的天地。他因此选择了林风眠,一位来自梅州山村、留学法国的文艺青年。

这种选择并非心血来潮。时光回溯到19世纪中叶的近代,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开启了一段民族屈辱的苦难史,也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族图存救亡运动。这些运动包括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北伐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长征等事件,这些新文化、新思想的发源地乃至领导人大多在南方,特别是在广东。这些从南方吹来的时代之风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历史学家称之为“南来之风”。林风眠等“三剑客”的求学历程与文艺创新,其实也是南来之风的一部分,深深打动了一代宗师蔡元培。

寻找美的新观念

林风眠等人能够成为中国美院的“三剑客”,首先归因于他们的家乡位于“南来之风”的重要发源地——广东。梅州位于广东的东北部,崇山峻岭遍布,是客家族群最大聚居地。这个原本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却因缘际会中迎来比北方更早的开放时机,搭通与西方世界交流、学习的桥梁。

正如著名航海家谢清高将自己的航海经历和见闻整理成一部《海录》中的描述,早在18世纪,众多的梅州人就离开家乡,下南洋,走印度洋,甚至远赴非洲、欧洲和美洲,谋生创业。到了19世纪,梅州人出洋的行为更是蔚然成风。林风眠的故乡西阳白宫和李金发的故乡梅南罗田径,均先后成为毛里求斯、留尼旺和南非大量华侨的原乡。

成功的华侨汇回侨汇,建起琳琅满目的新房,需要大量的雕刻和壁画来装饰,从而为林风眠祖父、父亲一类的工匠提供用武之地,活跃着民间经济,也带回新的文化审美观念。在近代之前,梅州稍有名气的画家寥寥无几,记者在汪兆镛的《岭南画征略》中查阅所录梅州画家仅王利亨、林承藻两人;此后卜大年、韩友梅相继而起,虽有海派之风,仍未摆脱传统窠臼。

创造新的审美观念、美的表现方式,需要新式的教育,需要向西方学习全新的艺术手法。1915年,林风眠、林文铮考入位于梅城的省立梅州中学,这是一所创办于1904年的现代化学校,源于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外交家黄遵宪以及丘逢甲、温仲和等倡启的新式教育。林风眠就读的时间已是民国初年,梅州中学校友会办公室向记者提供一份《全校同学录职员表》(1920年),文献显示了林风眠毕业前后母校的师资力量。当时的梅州中学有固定教师26人(不含兼课教师),其中至少8人有留学背景,包括校长黎贯、教务主任梁隽可、事务主任钟揵、教师李时可均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另一位教师温见更是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这些喝过洋墨水的教师给学生带来崭新的观念,不同的学习方法,对林风眠、林文铮日后选择留学之路起到启发和激励作用。

表现出绘画艺术天赋的林风眠得到国文老师梁伯聪的赞许,他的古典诗词和篆刻也得到黎懋仙的指点,或许另一位秀才老师刘孝翼也在美术上给予他传统技法上的训练。知名文物艺术品鉴赏人士罗雄向记者指出,梅州华侨和水客从南洋带回的食品、物品,外包装上有不少西洋风格的写实广告画,这可能激发了少年林风眠对西方写实绘画艺术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日后他毅然参加留法勤工俭学,绝不是一种偶然。

林风眠等人在求学中是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的,要进入梅州中学这所省立学校已是非同凡响,能拿到毕业证者更是凤毛麟角。1919年那年,梅州中学有39名学生顺利毕业。林风眠之勤奋求学可在一本阅书报社的社员名录得到印证。《梅州侨乡月报》前主编饶淦中向记者展示了一本《梅县桂里阅书报社图书目录》,这是他在印尼棉兰经原民国驻棉兰总领事张步青后裔复制的文献。书中记录的社员登记名单,1918年出现了“林凤鸣”的字眼,林凤鸣就是林风眠,那一年的名录里有梅州中学校长黎伯通(黎贯)、梅州中学校歌作词者古公愚(古直)、日后任教梅州中学和中山大学的黄挽波(黄海章),也有林风眠的师弟——日后成为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的黄访(黄药眠),更有中共烈士杨雪如、熊军锐(即熊锐,曾与林风眠一起留学欧洲)。缴纳了六角银元社费的林风眠,课余时间得以阅读桂里阅书报社丰富的图书,他既阅读过《新青年》《东方杂志》《英文周刊》《英文杂志》《寰球》等杂志,也细读了《古今名人画稿》《新版彩色写生记忆画解说》《用器画教科》《小说月报图画》等美术类书籍;此外,《日本留学第五次报告》《美洲留学报告书》《万国政治艺学丛书》《东游丛录》也许给予了青年林风眠选择留学之路的重要启发。

作为黄遵宪孙子黄能立主办的桂里阅书报社社员,林风眠还获得阅读人境庐万册藏书的机会。人境庐藏书的原主人黄遵宪,是一位睁眼看世界倡导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家和诗人,不论是“我手写我口”“新思想新事物熔入旧风格”的文学主张,抑或维新变法的主张,对林风眠以至林文铮、李金发等青年后进带来重大的思想冲击,推动他们在美术和文学领域寻找美的新观念和新手法。

黄遵宪之孙黄能立创办的梅县桂里阅书报社,吸引了林风眠等学子加入

林凤鸣(风眠)名列梅县桂里阅书报社社员名录(1918年)中

三杰树起的丰碑

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选择到法国留学,首先反映的是近代梅州华侨社会开放和繁荣的特征。林文铮原是出生于印尼的华侨子弟,后来选择回国接受教育。而李金发出生于梅南镇一个毛里求斯华侨家庭,父亲、哥哥是商业事业相当成功的人士,支持他在梅县高等小学完成学业后,前往香港的英文书院继续深造。林风眠虽然不是出生于华侨家庭,但是他的家乡也是著名的侨乡,日后留学法国,他和林文铮均得到旅外林氏宗亲会在学费上的大力支持。

不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不是实用性强的学科,“三剑客”选择这类专业,折射了侨乡和文化之乡梅州当年观念的包容和高远。据李金发在《浮生总记》回忆,三人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华法教育会支持一年多的公费就停供,很多学生无法支持,要么被迫回国,要么到工厂打工度日,无法安心读书,“我因为家里答应源源接济,一直不曾打算去做工……才到法国东部读另一个中学。”相对稳定的家乡经济来源支撑,也让林风眠和林文铮挨过艰苦的留学生涯,安心学业。

“三剑客”之前,祖籍梅县雁洋的李超士在民国初年到法国、英国留学,学习绘画艺术,成为中国粉彩画的第一人。与“三剑客”同时到法国、德国留学的同乡,尚有泰国华侨子弟李树化选择音乐、兴宁的刘既漂选择建筑设计、印尼华侨子弟熊锐选择研究政治哲学。除了熊锐,这些人在1928年均成为林风眠领导的杭州国立艺专重要的师资力量。在“三剑客”学成归来的成功影响下,这股学习之风,在林风眠回国后仍在延续,林风眠母校梅州中学的毕业生黄文博、孙馥曾、李学禧、吴恭恒、黎尚权、李国豪、钟皎光等人先后到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的高等学府学习,获得博士学位,那个时代梅州的留洋博士数以百计。

在欧洲这个当年世界的经济和文化重镇,“三剑客”通过刻苦学习,均在各自的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林风眠开始思索中国绘画艺术的革新,开始调和中西艺术的伟大探索,最终在融汇中西艺术上成就斐然。李金发在雕塑艺术领域探索的同时,在文学领域也开始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他的创作将象征主义诗歌引入中国,梅州继宋湘、黄遵宪之后,在中国诗歌殿堂增加了一位标志性的人物。而林文铮也以艺术评论著称于世,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评论界的巨擘。

“三剑客”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奠基人,影响是深远的。林风眠的调和中西艺术理念,培养了吴冠中、赵无极、席德进、朱德群等在绘画领域极有创作力的大师,也培养了王朝闻、艾青等在美学、文学上卓有成就的学生。“三剑客”也为家乡梅州培养了20多名在艺术上颇有成就的学生,如陈铁耕、陈卓坤、黄心维、张立观等在版画、国画、雕塑、美术设计上各有所长的艺术人才。在20世纪中叶,梅州成为中国知名版画家的成长地,除了上述的陈铁耕,还有罗清桢、张望、吴忠翰、荒烟、罗映球等名家济济一堂。其中张望成为鲁迅美术学院的院长。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以及他为客家山歌整理推荐的《岭东恋歌》出版,为家乡白话诗歌的蓬勃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七星灯文学社的侯汝华、林英强乃至吴剑青等人均受到他的影响和启发,其后青年后进蒲风、温流、任钧、黄药眠等人在中国诗坛的吟唱,未始不是他们开风气之先的激励和启迪。

从东方和西方的不同角度看,都可以看到屹立的林风眠。同样,“三剑客”的影响也是多维度的。他们的成长和成就背后,折射出那个时代梅州人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特征,反映出梅州当年开放包容的胸怀!值得今天的梅州人反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