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
导读:毫无疑问,家谱是一种文化现象。
毫无疑问,家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中国,编修家谱在东晋南北朝开始发达起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家谱被视为封建文化而被禁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家谱文化在各地悄然兴起。到二十世纪末,编修家谱已形成热潮。
家谱文化并非中国独有,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编修家谱也非常盛行。
过去家谱是对家族繁衍和发展的历史记录,实质主要是生命延续的“档案”,现代动物良种繁育生产管理过程中,建有品种来源档案,其目的是保证遗传的科学和繁育的优化,避免近亲遗传是最基本的要求。
古人编修家谱的初衷是否有这一想法呢?不管有没有这一想法,客观上起到了“档案”的作用。从古代的家谱里,我们可以看到某家族发展的基本情况。这个家族人种是否优劣的轮廓大致呈现在今人的眼前。
家谱虽然是家族生命延续的历史记录,但侧面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枝枝叶叶。如家族里出现的名人、能人、才人,一般家谱里都得到了记载。这些名人、能人、才人往往是推进历史前进的精英人物。所以,从家谱里可以看到某些社会发展的历史。
由上可知,家谱不仅具有自然生命文化的意义,也具有社会历史文化的意义。家谱文化是对国史和地方志文化的重要补充。国史和地方志记其大事、全局,而家谱则记其小事、局部;国史和地方志是主杆,家谱是枝叶。
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微观,相辅相成。还可以这样说,家谱是国史和地方志的细胞。有了家谱,一个国家和地方的历史就极其丰富多彩和极其充实了。反之,没有家谱,国史和地方志似乎是水上的浮萍,很不踏实。
曾看到过两个报道,一个是说二十世纪日本侵略中国前研究过中国的家谱,另一个是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建交,柴泽民任中国驻美第一任大使,美国人也研究过柴大使的家谱。这说明了家谱文化的重要性。
家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承传媒介,或者说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古代,继承性最广泛、最普遍、最强的应首推家谱文化。因为,在过去,不修家谱的家族是罕有的。即使在动乱年代或贫困时候,人们也在积极修家谱。
无疑,家谱里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如关于遵纪守法和遵守伦理道德的纲常规定,对本家族名人、能人、才人的宣扬等,不仅有益于修养人格,安身立命,成就事业,也有益于激励志气,向先人学习,创造出新的业绩。
看起来,家谱完全是反映家族的人和事,但家族和民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包括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很长时间),家族和民族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是各种不同家族的融合。没有家族,就没有民族。
如果每一个家族都得到了振兴,那么,这个民族也一定会得到振兴。因为任何人的行为都具有社会性,个人创造出的业绩必然体现于社会。光宗耀祖,客观上也为民族和国家争了光。
家谱文化是连接家族的重要纽带,通过家谱这个纽带的连接,会加强整个族人的团结,增强其凝聚力。在落后的时代,特别是在社会严重失去公平、公正和秩序的时代,依靠家族团结和凝聚的力量可以解决一些具体困难,从而增强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家谱文化把家族成员凝聚起来,客观上起到了把民族凝聚起来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亡国几多,但家不亡;可以中断一个泱泱大国的政权,但不能中断中华民族的文化。固然,其中的因素较多,窃以为家谱文化是一个因素。
今人修家谱,必须树立正确的家族观。首先要反对狭隘的家族主义。要把家族的利益置于民族和国家利益之下,即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家族的利益放在第二位。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和家族的利益辩证地结合起来。
特别要反对依仗家族力量,横行一方,恃强凌弱的低级错误家族观。我们主张维护正义、维护公德、宣扬真善美和为民族、国家谋利益的家族文化,主张把家谱作为联络亲情、加深感情和弘扬先人优秀精神的平台。
提倡族人之间的互助,更要提倡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今人修家谱,应树立正确的修谱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1)家谱是一种很具体的历史资料。这样的资料尽量详细更好。过去的家谱是比较简陋和单调的,主要是生命传承的记录,且相当粗略。
虽有一定的资料价值,但这样的资料不厚重,不丰满,科学性和社会性都较弱。在有助于遗传科学的研究方面应该充实新的内容,如对本家族人种特征、遗传特征、健康特征、人文特征等进行调查,然后将这些特征概括地记录在家谱里。
无疑,这是研究人类、人种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料。在社会学方面,可以建立家庭小传。选比较典型的不同生活、不同生产经营方式的家庭(如农民、工人、商人等),扼要记录他们的生存经历和相关的社会变迁(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等),这是最真实最原始的可贵资料,这对后来的史家研究前人的生活图景是多么重要!
(2)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修家谱。换句话说,就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修家谱。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家谱资料的真实性。一切都要从实记录,避免不该出现的。
家谱应当作到比国史更真实。家谱也完全可以做到比历史更真实。对古老的中国历史,很多专家都感到里面有些虚假的成分,这就是历史家们在记载历史事实时受到了政治的影响。
所以,编修家谱不应当受到这样的影响。过去的家谱是受到了政治的影响的。例如,四川清朝人编修的有的家谱中,把明末清初时期四川大量死人的账都算到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头上,这显然有悖于历史的真实。这种记载法实际上是受到了明清两朝统治阶级的影响。
(3)坚持男女平等。古人修家谱,只记男,不记女。这是极大的缺陷,不仅不公正,也不科学。从遗传学的观点看,男女遗传作用和功能是对等的,是“合二为一”地无穷繁衍。
不论男女,都占有父母各百分之五十的遗传物质,因此,今人修家谱,应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可以提倡女方子女取两个名字,即一个从母姓的名字,一个从父姓的名字,各自家族的家谱都可以予以记载。
当今兴起的家谱热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家谱文化是封建文化的产物,它的积极方面和负作用都是突出的,它是有悖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家谱文化会随着家族的消亡而消亡,但不是现在,而是在未来。
看来,不应简单、武断地对家谱文化予以肯定或否定,关键的是要给予科学的引导。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族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
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
族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族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族谱。
一部新型族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是既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备传统族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既继承传统族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小家安,国家强。
族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族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