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数字化转型之刃:中小微企业如何达成融资“小目标”
导读:当黑天鹅扇动翅膀,企业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要义?如何让珍贵的救命钱有效到达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手中?
新冠肺炎这一黑天鹅事件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开始变得深远,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显性化的。去年,中国的经济增长6.1%,疫情发生之后,一季度GDP增长速度下降了6.8%,一季度的经济大概损失了3万亿元。这其中,税收损失了将近8千亿元,企业的利润损失了2.2万亿元,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影响巨大。
当黑天鹅扇动翅膀,企业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要义?如何让珍贵的救命钱有效到达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手中?围绕这些问题,近日,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和《财经》联合出品的首期《对话》上线。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凯生提出,在当前的特殊形势下,政府、银行、核心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群体共生共存,只有报团取暖,才能一起渡过难关。华为中国政企CFO田莹则从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角度,表示应和银行联手支持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以金融手段提振数字产业发展速度,以自身的财经数字化能力做好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桥梁。
放水养鱼,鱼水如何相投?
《对话》中,杨凯生和田莹首先提及的,是新基建背后的技术引擎和发展机遇。
2020到2025年,5G建设投入规模约为1.2万亿,中国5G商用将带来10.6万亿的经济总产出,其中80%分布在行业。如果继续细分,其中50%来源于行业增强,如基于5G实现的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25%来源于行业重构,如基于5G实现的智能制造等;另25%来源于行业创新,如基于5G的车联网、VR/AR 带来的新旅游、新娱乐等。
也就是说,以5G等核心技术为牵引的“新联接”,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当新联接深入各行各业,在更广泛、更节能、更协同、更普惠的“新计算”能力的推动下,各行业由内而外发生数字化转型加速落地,将创造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式新速度”。
面对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外部环境,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正成为中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快推进“新基建”,不仅是当前对冲疫情、拉动投资、提振经济的紧急之需,也是关乎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长远之计。
杨凯生提出,今年,国家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上的行动,已经释放出很强的信号。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都指向保就业和民生。
财政政策方面已有积极的行动。今年,财政赤字增加一万亿,特别国债发行和地方专项债发行也已到位,并且对它的支出结构优化都提出了要求。
货币政策的做法,是更加灵活适度。杨凯生回忆,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在货币政策方面,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做法、新的提法。2月,央行和银保监会等其他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30条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实现对冲的总额累计达到了5.9万亿以上,力度是很大的。
货币政策在总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说三次降准,比如说加大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的信贷支持等;价格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在持续走低,是体现了对实体经济运行的一种支持,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的一种支持;结构上的把握就更明确了,就是把重点放在小微企业上,大型银行今年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质的贷款总量,增长幅度不得低于40%。
但,光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远远不够,拉动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命题。它除了包括扩内需,促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等多维度措施,还有一个重要命题——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小微企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它们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同时,中小企业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也是稳就业的主力群体。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延期,生产和经营暂停,收入和现金流中断,但仍要支付房租、工资、利息等刚性支出。同时,经营中断可能导致企业订单合同违约、资金周转困难。这些困难,对于部分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来说,尤其关乎生死。
从2011年华为正式进入企业业务领域并在中国开始发展企业业务生态圈至今,华为生态伙伴总数已超过1万家,其中约有90%是业绩未达千万的中小企业。华为中国政企CFO田莹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今年经济任务繁重,12个月的工作量被压缩到了七八个月,生态圈的合作伙伴在经济调整期亟需融资,但面对一个共同的难题: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稳健性不如大型企业,这给融资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难度。
中小微企业如何按下重启键,从容面对经济调整期的实际问题?
杨凯生评价,全社会目前都很关心中小微企业,无论从价格上、总量上、考核要求上,都提出了具体的政府举措。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稳住上亿的市场主体,尽力的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度过难关。
他同时强调,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是世界性的难题。包括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从金融角度来看,银行信贷资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借有还,中小微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偿本付息的能力在总体上是不如大型企业的,这在现实上也影响了放贷机构的放贷选择。
现实案例中,一个企业要融资,需要回答三个问题:首先,你借钱干什么?第二,你准备怎么还钱?第三,你还不上钱,准备怎么办?杨凯生说,不少中小微企业都很难回答清楚这三个问题。
“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中小微企业需要明确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比例;需要规范管理和法人治理机制。还需要规范整个社会的信用制度。”他说。
其实,中小微企业的一些问题在疫情之前就已经显现。比如,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对职业经理人聘用、财务会计制度的遵守、合理的杠杆率,合理融资水平的把控能力都相对欠缺。
远水解不了近渴,当下怎么办?
杨凯生的建议是,当下要稳住中小微企业这上亿的市场主体,采取应急措施,权宜之计恐怕也是必需的。过程中可能有矛盾,这时候我们就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说法,就是“放水养鱼”。
也就是说,银行需要做好准备,让渡一些利益给中小微企业,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银行其实非常明白一个道理,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状况不好,出现问题,银行很难置身事外,一花独放是不可能的。”杨凯生说,所以才会有“必要的让利”说法。有必要提高对资产质量阶段性下滑的承受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要放松对放款的管理。国有银行已经股权结构多元化了,已经是在境内境外上市的公众公司,作为一个商业机构,银行需要对股东负责,对投资者负责。
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式是多样的,挑战却是具象的:如何把握好度?这对银行的管理,对金融系统的监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如何保证放水放到一定的程度让鱼能够活,同时又不漫过堤岸,不造成大水漫灌,不造成泡沫的产生,更不能让人在里面有浑水摸鱼的机会。“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必须这样做。”杨凯生强调。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杨凯生强调,要适度控制野心。“不要以为能借到钱就是好事。因为借钱是要还的,市场若有波动,偿本付息能力就会受到影响,生存会受到挑战。”
也就是说,需要把负债水平控制在合理的比例杠杆上,把发展寄托在相对坚实的基础上。
做实供应链背书,做大信用融资
从去年开始,田莹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不少生态伙伴缺乏资金安排的管理能力,具体遇到三个问题:什么时候要去销售?什么时候要回款?融资的额度还有多少?
三个关键要素无法良好匹配的结果是,一些企业在中大型项目中标的情况下,突然觉得有紧急资金需求,却无法高效实现。田莹发现的另一个问题是,绝大部分跟华为合作的中小企业财务制度相对简陋,有的甚至只有最基础的税务和会计核算,对企业的增长、库存、进销,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手段。这些企业在寻求融资的时候,往往会碰壁。
单个中小微企业在寻求银行融资时问题不少,而身处在一个生态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能力往往会更宽一些,平台和“链主”的信用加持,是不可或缺的优势。
以华为中国政企业务生态圈为例,华为的投融资合作伙伴为其客户或伙伴提供投资、运营、融资、租赁等一系列相关服务。其中就包括了金融服务。
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者,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所倡导的ICT生态圈在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改造了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管控数据平台,管理整个政企业务的交易链路和财务数据,保证自身财务安全,保证订货、收入、利润的真实性。
这个平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金融机构可以更快了解到华为生态链上的中小企业相关风险评估与产业价值,为贷款提供更多数据依据;中小微企业则背靠华为生态,可以实现无抵押信用贷款。
田莹称,尤其是北上广深等城市的金融机构的信控部门,对这套系统特别感兴趣。
中国人民大学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调研银行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持积极态度,但将近八成的受调研银行要求中小微企业加强信息、数据共享力度和及时度。
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提供的这个模式,逻辑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平台依托产业供应链运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渗透到供应链经营的各个环节或活动中,精准、有针对性地对参与运营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在受到疫情冲击后的今天,这样的模式更加需要精耕细作,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保就业、保经济增长提供更多探索样本。
田莹在《对话》中透露,华为已经引入多家金融机构,2019年,华为帮助生态链合作伙伴完成了超百亿的融资规模,同比增速超30%。
杨凯生认为,提升供应链融资效率,做好了是多赢,能做多好的核心是“链主”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链主”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服务企业的情况是相对了解的,接触比较直接,对他们的财务管理状况、产销状况和财务运行状况更了解。
对于银行来说,和“链主”合作,不仅意味着减少单独一对多的繁琐确认环节,而且还能拿到更加翔实充分的财务运营数据。银行面对几千家企业,要完整地收集他们的数据有难度,核心企业恰恰掌握着这些数据。放贷更加有的放矢,更加准确。
这对于“链主”来说,也是好事。如果上游原材料断了,下游代理商垮了,“链主”也玩不转。
今年是中国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疫情加速了数字化在中国的迭代周期,华为在中国政企市场的拓展,离不开生态产业链条上的合作伙伴的整体向好。
田莹称,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正在做的一件事情是,让生态系统内整个借钱、还钱链路变得更加容易高效和健全。
在这次《对话》的最后,杨凯生提醒中小微企业业主,当面临许多困难,怎么办?要做三件事情。
其一,充分了解掌握政策,比如目前国家有一系列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降低融资成本政策和减少受保缴纳政策等。政策要了解掌握,该享受的要享受,该与银行、金融机构协商的要协商。
其二,和自己的经营合作伙伴要多沟通、多协作,互相体谅、抱团取暖,一起渡过难关。
其三,做完这些事情之后,也要多思考未来。比如,如何来更加敬畏规章制度?有人说小微企业容易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不健全。但其实,也有不少小微企业这方面做得很好,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你就做不到?还是观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