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孩子的90后贫困妈妈 靠种菜一年赚了300万
导读:经历过从“下山”到“进城”的不易后,现在的她,正试图成为后来者的带路人。
“贫穷”,一度是贵州省毕节市难以摆脱的标签,最多时超过260万的贫困人口,让它成为全国“穷人最多”的城市。得益于精准扶贫,到2019年底,毕节市贫困人口已减少到12万,预计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4年来,28.48万深居大山,被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的贫困村民,经过易地搬迁,在城里开始了新的生活。腾讯新闻联合《新京报》,在99公益日到来前夕,推出系列报道《下山之后》,记录毕节变迁。
“亲子工厂”里,一位婴儿躺在妈妈的工作台上。
施启情,29岁,毕节市威宁县人,小学二年级文化,4个孩子的妈妈。
她还是两家企业的老板,威宁县的“土豆西施”,跨国商人……
有人说她长得像35岁,她也不反驳。她没有年轻女孩敏感、多梦的特质,现实生活的淬炼,让她更多地呈现出务实和宽和的一面。她说,成熟一点好。
经历过从“下山”到“进城”的不易后,现在的她,正试图成为后来者的带路人。
施启情和小女儿在一起。
1991年,施启情出生于威宁县观风海镇。在她之前,家里已有三个姊妹,日子过得艰难。还没满月,她就被父亲装背篓里,送到了外婆家。
外婆白天背着她下地干活,用舅妈、邻居嫂子的奶水,玉米面糊把她养大。
2004年,施启情13岁,才上小学一年级。暑假里跟大人上山种树,大人每天工资12元,小孩6元。施启情勤快能干,别人给她8元,“每天背着50棵松树苗爬山,远的有几十里路,一个夏天挣了400元”。
她拿20元给自己买了件衣服,剩下的交给了外婆。
施启情喜欢钱,因为穷怕了。她也会挣钱,放学回家路上割猪草,每天割两篮,一篮给外婆,一篮卖给邻居,攒够8元、10元就交给外婆。
施启情和外婆在一起。她想把外婆接进城,但外婆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2006年,施启情15岁,刚上完二年级,父亲把她带了回去。“他说我年纪太大了,上不了学了,给我安排了婚事”。
“对方大我10岁,而我父亲连人都没见过”,施启情对此很绝望,在她的反抗下,这桩婚事不了了之。
一个多月后,父亲又安排了第二门婚事,“他说,你不同意,就不让你回去见外婆了,因为这句话,我同意了”。
“第二天,我妈把我的衣服全装进一个袋子里,送走了我”,施启情说,嫁过去后她发现,老公家也很困难,公公生病了,家里连10块钱也拿不出来。
之后,施启情做豆腐、凉粉,在街上摆地摊卖小吃,维持一家生计。几年后,公公去世,她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
“觉得不可思议吧?”她说,但在这里,一个农村女孩有这样的经历,并不罕见。
施启情看望外婆时,扶起摔倒的孩子。
2014年,为了带孩子,在外打工的施启情回到了家乡。
施启情的生意头脑和勤快,得到了施展的机会。她开始了第一个“创业项目”,养鸡。第一批养了500只,卖完赚了1万元,第二批也赚了不少。
养第三批时,她换了思路,把鸡苗分给村民一起养,这家30只、那家50只,养到达标再回收鸡蛋和鸡。
鸡养得多了,2017年起,施启情开始给超市、学校供货。了解到客户对蔬菜的需求也比较大,她开始搞蔬菜种植合作社,从做本地生意,到其它城市,一直做到了国外。
2017年起,施启情在外婆家所在的镇搞合作社,建立蔬菜种植基地。
2017年,施启情把威宁县小海镇农民种的1万多吨土豆卖了出去,一下有了名气,人称“洋芋西施”。
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施启情,识字不多,“和越南人做生意,合同我看不懂,见人家签名是圆圈内一个字母,我也画个圆圈,里面写个S”。
直到现在,施启情和越南老街市的3家蔬菜公司一直保持稳定合作,白菜、土豆、西红柿和萝卜,每个单品销量都在几千吨以上。
蔬菜收获期,施启情安排车辆到签约农户菜地里运输蔬菜。
“当然,做生意嘛,有赚也有亏”,施启情说,2017年卖土豆赚了300万,第二年投资泥蒿、辣椒,全赔了出去,“车卖了,首饰卖了,还欠了十多万”。
但挫折没有打垮施启情,到2019年,她已成为威宁的蔬菜“形象大使”,“去年卖了2万吨左右,销售额4000多万元”。
疫情期间,施启情向武汉捐了60吨蔬菜,贵阳医院35吨,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0吨,其他乡镇5吨,价值接近40万。
“给安置小区捐菜那天,我看到很多年轻妈妈都没有工作,有想去上班的,又丢不下家里的老人孩子,我就想,手工鞋威宁女人都会做,要不带大家搞这个生意?”
2016年以来,威宁县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搬迁8566户6.2万余人,“就业压力很大,但机会也多”,施启情说,她做了市场调研,觉得做手工鞋可行。
于是今年4月,她成立了公司,投资70万,建了两个扶贫车间。
施启情办的两个扶贫车间,有143名妇女,还有其它乡镇在家工作的35人。
施启情的扶贫车间有一个特点,有多少大人,就有多少小孩,有的甚至带了几个孩子。
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的车间里,文献华背着孩子,正在编织凉鞋,时不时哄一下趴在她脖颈上,跟着她拉线的节奏一起一伏的小婴儿。
“今天就编了这一只,刚刚学会,这是我做的第三双”,她说。
文献华有三个孩子,还有两个在上小学,放学后她会把他们接来,在这里找地方写作业,等5点半跟她下班回家。
文献华家就在附近,除开接送孩子,中午回家给老人做饭,其余时间她都可以在这里,“2018年搬来这里,一直没有工作,现在总算有了收入”。
扶贫车间一角。
位于欣荣家园的另一个扶贫车间,靠墙是一排婴儿车,有孩子在妈妈背上睡着了,就把他放进车里,也有妈妈把孩子放在工作台上,让他睡在五颜六色的丝线边。
凉鞋、拖鞋零售价格是78元、68元,一双利润10来元,新员工第一个月是领计时工资,“刚开始不熟悉,一天做不了一两双,能有2000元左右收入,做得熟了,可以挣3000多元”。
罗月带着3岁的儿子和1岁多的女儿手工车间上班。
“一开始只有10个人做,后来两个小区的搬迁户,残疾的、老的、孕妇、带孩子的都来了”。
“利润薄一些没关系,销量大了,大家收入就多了,夏天做凉鞋、拖鞋,秋天是韩国丝线勾的球鞋,冬天是毛线拖鞋,四季都有活干,大家就有信心”。
车间里大大小小的孩子跟施启情都很熟, 喜欢让她抱。
今年5月初,施启情在云南昭通找到了“山歌皇后”的张黎,请她做代言。在施启情的车间考察后,看到那些背着娃娃上班的妈妈,打工女出身的张黎表示要免费代言。
“第一次直播带货就帮我们卖了5000双”。
施启情找到“山歌皇后”张黎帮忙代言,并直播带货。
施启情说,现在两个就业扶贫手工车间有143名妇女,还有在其他乡镇上领了材料在家里做的35名,一天产量300双。
“我计划在安置点每个小区都复制这样的车间,人数发展到500人,每个月能生产15000双”。
不过在此之前,施启情的工作中心,暂时不会放在车间上——每年7月到10月底,威宁40万亩高山蔬菜集中上市。
这是施启情每年的关键时间,她的主战场,将转移到田间地头和冷库。
除了两个企业,施启情还有4个孩子要管。最小的女儿还没上学,由她贴身带着,可以多一些照顾。其他孩子则随奶奶一起生活。
施启情在冷库安排下一批蔬菜的存储。
“孩子们偶尔进城来,觉得城里什么都好,我常跟他们讲,环境不重要,人的成长最重要,环境不一定能改变人,但人一定可以改变环境”。
妈妈背上的宝宝,总有长大的时候。
相比上一辈人,孩子们将拥有更多机会,但要彻底摆脱贫困,拥有一份从容的生活,仍需我们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