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张氏 > 正文

漫谈关于张良的两块刻石 -—兼论张良故里

来源:张放涛 发布时间: 2020-02-27 17:25:40 编辑:夕歌

导读:与张良有直接关系的石刻有两块。一块是他写给别人的,另一块是别人写给他的。

与张良有直接关系的石刻有两块。一块是他写给别人的,另一块是别人写给他的。

一块在汉中褒河江边,这是公元前206年戏下和会之后张良送刘邦到汉中题写的“玉盆”二字。刘邦命人刻之,作为铭记和留念。这块石刻到南宋绍定二年,即公元1229年经过1400多年的风刮日晒,字体已模糊不清。有个叫曹济之的人将碑文拓下,重新又刻了一块。该石高63厘米,宽103厘米[1],现在作为珍贵的文物存放在汉中博物馆内。

另一块是“诸葛亮拜谒留侯碑”,也就是建安六年诸葛亮相约他的朋友徐庶来到郏县张店村张氏宗祠拜谒谋圣张良像有感而发,在一个天然石面上刻写的一篇短文。文字刻在一块106厘米×60厘米×19厘米并不规则的条石上[2]。刻石内容是:“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岩,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两块刻石面积很小,宽度只有1米之余,高度不过盈尺,但其内涵丰富,价值贵如黄金。

“玉盆”就是张良对汉中盆地的高度概括,劝慰刘邦不要小看这个地方,这里就是你的根基,就是你的发迹之地,就是你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实现立国兴业,统一天下之梦想的风水宝地。

张良送刘邦入汉中的背景还要从彭城会议和戏下会议说起。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病死。公元前209年刘邦、陈胜相继起义。由于陈胜牺牲,以后的反秦战争成了关东六国的复国战争。公元前208年9月楚怀王召集齐、魏、燕、赵、韩诸王在彭城举行紧急会议,商量如何灭秦。会上决定兵分两路,由项羽带领一支队伍北上巨鹿救赵,由刘邦带领一支队伍西击咸阳,直捣秦都。公元前206年10月在秦国被灭之后,项羽在戏下召集关东六国诸王开会。这是一次分享灭秦之胜利果实的会议。项羽以霸主身份出现,要把天下宰割为19块,分封给各路诸侯王。也就是把秦和关东六国肢解19块,分给参加灭秦的19个新封王。按彭城会议之约,先入关者为关中王。但项羽背约,以秦人治秦为由把秦国分给秦的三个降将,即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而把荒蛮偏僻的巴蜀分给了刘邦。理由是“巴、蜀亦关中地”。巴、蜀道险,乃秦时充军流放之地。刘邦吃了哑巴亏,也不便于发作。好在他让张良说情,争取到了汉中郡。尽管如此,刘邦闷闷不乐也是形诸于色。张良参加了戏下会议的全过程,深深同情刘邦,作为朋友亲自送刘邦入汉中,还题写“玉盆”二字,就是对刘邦的勉励和安慰。

“玉盆”,就是金玉之盆,言其是珍重宝贵的地方。

首先这是一个成就帝业,实现理想的风水宝地。汉中盆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间是肥美的汉中盆地,自古就是一块风光秀美的世外桃源,若在这里以曲求伸,蓄精养锐,厉兵秣马,积聚力量,军事上就会由弱变强。由于汉中的天然屏障,项羽就会放松警惕,汉王抓住大好机遇,就能平定三秦,一统天下。总之,劝慰刘邦要珍惜并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汉中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如果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就会很快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军需供给,安定民心,稳定后方。事实证明,萧何依靠关中宝地,“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为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后勤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邦在汉中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同时又招兵买马,广揽人才,拜韩信为大将,急剧壮大队伍。刘邦广开言路,纳谏如流,实行了正确的战略决策。首先夺取关中,占领三秦,然后挥师东进,最后消灭项羽,夺取天下。刘邦只用了4年又4个月,就荡平群雄,建立了大汉帝国。为什么刘邦能很快统一天下,而项羽却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除了刘邦在关中占据了天时地利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还占据了人和。《诗经大雅大东》曰:“惟天有汉,其称甚美”。天汉,就是天上的银河,和汉中的汉水相辉映。这块宝地就会产生圣洁的光辉。刘邦来到汉中,天汉之美成为他的精神寄托。身在汉中,心系关东,心系天下。汉中使他更加豁达大度,更有远见卓识。他对时局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朴素理念转向成熟认知。他把汉中作为他成就大汉帝业的根基和出发点。把官兵思乡的朴素感情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他紧密团结身边精英特别是西汉三杰。张良投奔到刘邦麾下,刘邦喜出望外,以帝师相待,还封他为成信侯。刘邦还听信萧何的劝说拜韩信为大将军,与萧何更是信任有加。对于汉中百姓关心爱护,实施仁政,受到汉中百姓的拥护。1月之前刘邦打入咸阳,召集周边的父老豪杰说:“父老们受苦秦庭的苛法很久了,以致诽谤者灭族,交头接耳者也要杀头。我与诸侯们有约定,先入关者称王,按理我应当关中王。现在我与诸父老约定,法仅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余的秦法全部废除。各级官吏,一切照旧。我之所以来,是为父老们除害的,绝无侵犯之意,你们不要怕。我之所以还军霸上,是等诸侯们来了再做决定。”刘邦还让部下与秦庭的官吏巡行城乡,宣传他的政令和主张。秦人非常高兴,争先恐后地献上牛羊酒食慰劳刘邦带领的部队。刘邦不让接受,反而说:“我的粮食多,不缺乏,就不让你们破费了。”秦人更是高兴,唯恐刘邦不作秦王。而项羽的所作所为恰恰相反,大失人心。鸿门宴后数日,项羽带领部队西进,把咸阳城的人全部杀光,纵火烧了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他还把宫廷财宝和宫女收归己有,全部运到他的大本营彭城。而且他还残暴地杀掉了已投降的秦王子婴。两月前刘邦就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之,不吉祥。他不同意樊哙杀子婴的建议。而项羽在杀楚怀王一事上更暴露了他的大逆无道。在反秦战争中楚怀王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元前209年9月,秦军和东方六国交战,项梁战死,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楚怀王从盱眙北上200公里赶到彭城召开紧急会议,他派出两路大军消灭了强秦。秦亡之后,项羽对于这位德高望重的英明之君,表面上称为“义帝”,实际上他排斥孤立楚怀王,以他没上反秦战场为由,不让他参加戏下和会。他还逼楚怀王迁到穷乡僻壤的郴县,又密令九江王英布追杀义帝于江中。刘邦得知楚怀王被杀,“袒而哭之”,为怀王举行公祭仪式,并联合5个诸侯,举兵56万对项羽进行讨伐,杀进西楚霸王的都城,这就是楚汉战争的第一战。尽管这次战争刘邦失败了,但再一次验证怀王老将评价“项羽为人,剽悍滑贼”、“唯有沛公素来就是宽厚大量的长者”的正确性。项羽在军事上打了胜仗,但在政治上打了败仗。在舆论上大大陷入了被动。至于项羽杀掉韩王成,更不成其理由。戏下和会,张良送刘邦入汉中是出于朋友义气,并不打算在汉中待下去。可是项羽怀疑张良跟从了刘邦,就迁怒到韩王成身上。他把韩王成带到彭城杀掉。张良回韩国找韩王成不见,追到彭城得知韩王成已被杀掉。项羽这一愚蠢的举动把张良逼上了梁山。张良的志向就是重建他的祖宗之国,杀了韩王就等于毁了他的事业,断送了他的政治生涯。张良痛定思痛,毅然到汉中投奔刘邦,就是要借刘邦力量,以报项羽这不共戴天之仇。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刘邦和项羽的成败事实就是对此话最好的验证和诠释。

《诸葛亮拜谒留侯碑》石刻是2003年在河南郏县张店村出土,石刻对考证张良故里、研究青年时期诸葛亮以及东汉书法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06年2月13日,郏县李口乡张店村村民张振洋,在原张店寨小南门内废墟中发现《诸葛亮拜谒留侯碑》。这是村民李国顺三年前挖房基时挖出来的,没有在意是块石刻。张振洋告诉了在外地工作的本族宗亲张向阳。张向阳几经周折,请有关专家进行了鉴定,并根据这些情况对张良故里进行了深入研究,还撰写了几篇甚有价值的论文。

张向阳先生请来许昌水利勘察设计院地质专家、高级工程师付清林先生。他鉴定如下:“石质为二迭系石千峰组紫红色石英砂石,地质年代距今二亿九千万年。硬度为7.75,抗风化抗冲刷能力强。”[3]经查《河南省地质图谱》所标当地马鞍山石质,与上述鉴定基本吻合。说明刻石是就地取材,即兴刻写而成。石刻长期埋在地下,除人为损坏外,风化尚不明显,字迹还清晰。尽管长达1800多年,所以保存基本完好。

石刻拓片送给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俊杰鉴定,他写到:“此石隶书结体方正,清隽而舒朗。因非庙堂之用,故又具洒脱飘逸之气。文字线条瘦劲而爽健,尽管已到汉末,线的起收与转折处已出现圭角,这是汉以后所有隶书最明显的特征。但此石气息上所弥漫着只有汉人才能有的淳厚、高古、苍茫之气。年轻的诸葛亮并非以书名世,而此偶尔乘兴所书的数十字,确使我们感受到了其文之畅,其书之精,其情之诚。余曾云:‘汉人书无一不佳者’,此可证之。”[5]周俊杰先生作为《中原文化大典·书法典》的主编认为该刻石作为书法也很有价值,决定收录在《中原文化大典·书法典》中。[4]周俊杰还为该刻石初拓题跋:“此为诸葛亮于东汉建安六年二十一岁时,与其好友徐庶踏勘河南郏县留侯宗祠,拜谒张良像时所书。此石隶书,结体方正、清隽、舒朗,弥漫着只有汉人才能有的淳厚、高古、苍茫之气。此石前年春在郏县发现,为最新面世之汉隶,亦亮世所存唯一书迹,又为初拓,故极珍贵也。

中州挥云斋周俊杰识,戊子春于古商城。”[5]

张店《诸葛亮拜谒留侯碑》石刻的出土和诠释,不仅有着书法艺术价值,而且也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张良故里,学界说法不一。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对张良是哪里人说的很笼统,只是说“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以往对张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思想、事绩、功德、智慧、情操方面,而研究张良故里的文章很少。过去涉及张良故里有三种说法,即东城父、西城父和张得说。东城父在安徽亳县东南,战国时期先后隶属宋、陈,不在韩国疆域,这种观点不予认可。在史学界基本达成共识。还有的提出,西城父不是在郏县、宝丰的古‘城父’,而是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古‘城父’,即张得乡。这种说法只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种观点。在古代从没有人提出并进行过论证。以前的史书记载、方志资料、辞书注释均未把禹州南部‘故城’地区,即张得乡收录在内。也就是说持张得说缺乏史料依据。西城父在哪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在“张良者,其先韩人也”下引《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县东南三十里韩里也。”《天一阁藏明代志选刊》载:“郏县,张良庙,在县南小寺保,永乐三年建。”清同治《郏县志》卷六《祀典志》载:“汉留侯庙在小寺保,张子房,韩人,而郏东南近邑也,其击秦灭楚,为韩报仇,有忠孝大节,为之立庙正矣!”[6]

2005年冬在距‘城父’故城古城村东10里,郏县李口乡张店村出土的张安墓志铭(张安系明洪肃宁县知县)曰:“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汝州郏县小安寺保居张安之墓。”由此可知张店就是建有张良庙的小安寺保的具体位置。证明了《明代志选刊》和郏县志关于张良宗庙记载的真实性。这是张店为张良故里最确凿的历史证据。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张良故里之争,也应以张店《留侯祠铭》的出土划上了句号。

张店的传说、文物、遗址、遗迹也是张良故里的佐证。张良去世后,其后裔为了祭祀他,在其故里修建“留侯祠”,又称子房庙、“张良庙”。由于年代久远,始建时间不详。以后因战乱、天灾重建、修建情况也不甚明确。但留侯祠建造的地点不会有大的变化。现存的留侯祠是明代初年修建的。地点就在张店中心大街路北“张门祠堂”院内。常年供奉张良、张宝等张氏祖先。张店的老年人都记得祠堂内原有大殿三间,厢房、配房十余间。院内有1.5米高的铁钟一座,青石碑三座。门前龙柏两棵、(主干大约6米多高)古槐三棵。据林业专家推断树龄应在1300年至1500年之间。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古木毁于1958年的大炼钢铁,用作于劈柴。由此可见,张门祠堂就是在原留侯祠基础上修建的。

姓氏家族的播迁有几种情况,一是官府统一组织迁徙,二是自由迁徙,三是返迁故里。张店张氏家族多是返迁故里。坚守故土的张氏族人很少。河南郏县张良《张氏家谱》明确记载,始迁祖张宝“明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经寻根问祖,由山西洪洞逮郏”,自此在张店繁衍生息。其六世孙张乐舜丁卯举人,任南和县知县,升保定府通判,驻扬州奉设提督紫荆关九门提督。传至十五世孙张崇为清咸丰二年进士,历任直隶等三地知州,官四品。现已经传至二十一世。张店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建筑,如提督府、西官宅、花门楼等,均为清代建筑。

张良故居是西汉留侯张良的诞生地,位于张店村留侯祠西南方百余米处,明提督府邸主建筑的左上方,占地约七亩。明初,张良后裔张宝迁返故里后,在张良故居遗址的废墟上为纪念先祖张良创建了三间草大房。

草大房后续建筑的宅院,称为南义和。它坐南大门朝北,而草大房的房门则坐北朝南,位于宅院中央。该主房不是过屋。人们前后通过,必经其两边胡同,按顺时针方向进出。

虽然南义和后续建筑均为明代官宅楼房(瓦房),但唯草大房仍保持近六百年草房本色不变。先祖遗训:大房修善,保持原样,只许增添,不得去草;增草材质,必须用桐油沾过五龙山上的黄白草。天长日久,草厚约六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远近闻名的奇特建筑,圣地一景。

凡张店周边八旬以上老人都知道:原草大房内红毡铺地,正中供桌上摆放着张挥、张良、张宝等祖先的灵位,在张宝灵位右侧,立着张宝创业时的宝扁担,墙上挂着名人赠献字画及匾额等。远近宾客及后裔祭拜,必脱鞋进屋,只行叩拜之礼,绝禁香裱火烛。后裔子孙四时八节、生辰忌日均汇聚一堂,缅怀先祖,学习礼仪,顶礼膜拜。

1941年夏季,被一场无名火烧毁,在燃烧中房内不时发出爆炸声,逼人不能接近,整整烧了七天七夜才熄灭。大火后,房内一切化为灰烬。随后日军进村,成为沦陷前兆。

张店周围很多地名和传说都与张良及其故里有关。如侯马沟、跑马路沟、滤马潭、相传就是当年张良家族喂马、洗马、驯马的地方。

在张店马鞍山上有一巨石如同人对着张店村而坐,群众起名为张良品箫台。张店村还流行着两人对弈的棋类游戏,名曰“摆山阵”。村里男女老少皆会。传说是张良公创始的。村里每年四月初十有一个传统庙会,据说这天是张良的诞辰,为了庆祝他的生日,张店一带的人们都踊跃参加庙会,会上既有物资交流,又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且多是以纪念和歌颂张良为主要内容。如孩子的表演磕花棍、磕羊角。孩子们两两相对,以棍相击,轮流唱念:磕、磕、磕、磕羊角,咱俩来把张良说;说张良,道张良,张良像个大姑娘;说张良,道张良,张良敢刺秦始皇;说张良,道张良,张良献计给刘邦;说张良,道张良,得道成仙保家乡。花棍短,花棍长,张良长得像姑娘;花棍短,花棍长,孺子可教天下扬;花棍短,花棍长,张良品箫灭霸王。花棍短,花棍长,子孙万代学张良。”还有一些戏剧也以清唱和演唱形式颂扬张良的事迹和功德。

民间传说是历史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涉及伟大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方面的传说更多。虽然传说没有史书记载的准确,甚至夹杂一些迷信色彩和神话故事,但不能否定它的基本事实的存在,特别是在古代,老百姓没有学习文化的条件和权利,只能口耳相传,代代延续下来。如每年4月10日的庙会,作为张良的生日不一定准确,但人们对他的功德歌颂和爱戴之情是真实的。“摆山阵”不一定是张良公一人的发明,传承他的谋略和智慧是真实的。

总之,通过上述的史书记载、方志编纂、族谱传承以及文物遗址、遗迹、和传说,充分说明了张店村就是谋圣、帝师张良的故里。

注释:

1.见《文武兴邦——走近汉高祖》第 127 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降渝著)。

2.见《西汉留侯张良故里文集》 第 89 页。

3.见《西汉留侯张良故里文集》 第 74 页。

4.见《西汉留侯张良故里文集》 第 80 页。

5.见《西汉留侯张良故里文集》 第 80 页。

6.见清同治《郏县志卷六<祀典志>》。

注:(本文发表于 2014 年 5 月 22 日在平顶山市政协礼堂召开的张良故里论证会。)

(作者系河南省九届政协常委、 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 省张姓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