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用吃过的亏 换来商业地产这8个心得
导读:商业地产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不是房地产行业,也不是商业行业,它包括地产、商业、投资、金融等,而说到做这一行的老大,让王健林上榜应该没什么反对意见,而关于自己获得的成就,他也曾多次根据吃过的亏,讲述那些换来的商业地产大法。
商业地产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不是房地产行业,也不是商业行业,它包括地产、商业、投资、金融等,而说到做这一行的老大,让王健林上榜应该没什么反对意见,而关于自己获得的成就,他也曾多次根据吃过的亏,讲述那些换来的商业地产大法。
解决资金要有预见性
商业地产其实是一个进入门槛很高的产业。
在这个行业里,最需要的就是资金,而且是低成本的、能长期使用的资金。解决不了长期资金的问题,商业地产是很难做的,即使能做,也走不远。所以做商业地产,首先要有资金实力,或者有长期能使用的资金平台。万达在这方面有最深刻的教训。
万达2001年开始做商业地产,是以房地产开发的惯性思维来思考问题的。从银行贷款,贷二年期,就来做购物中心。2004年,遭遇宏观调控,短融长投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国家把购物中心列入限制发展的七大行业之一,资金链就变得紧张。
好在万达的决策有前瞻性,在2004年1月开了一个总裁办公会,决定除了已开工的购物中心,暂停其它购物中心的建设,集中精力寻找长期资金管道,最后找到了一个战略投资者,拿到几十亿元,解决了问题。
如果没有预见性,等到银行催债的时候再想办法,那就可能出问题了。做商业地产,解决资金而且是可长期使用的低成本资金最重要。
商业地产更需要人才
所有行业都注重人才,但对商业地产来说,更需要人才,因为这个行业是一个复合型的行业。大家不要以为,搞超市、搞百货的人拿来就能用,搞百货搞超市是零售思维,同单纯的房地产思维一样,都不行。
做购物中心,是先做商业规划,然后找租户,找到合适的主力店、次主力店租户,再做商业物业管理。因此,单纯做零售做百货的人不一定就是商业地产的行家里手,单纯做房地产的人也不一定是,这里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现在中国商业地产人才非常紧张。
举个例,万达在上海的五角场做了一个三十几万的购物中心,请了号称世界第一的商业设计公司做设计,这家公司有120多年专门做购物中心规划的经验,全球做了几百个购物中心。动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的托伯曼公司的总裁帮忙来看看项目,他们是专门做高端购物中心的,他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可惜已经动工了,基本的东西都不能推翻,只能做些修改。修改之后,规划和人流动线比原来更加合理。仅一项设计上的修改,可以每年增加2000万的租金。这说明懂行的人才对商业地产多么重要。
正因为如此,万达现在几乎变成了一个学校,一些人来万达做了一两年,就有很多单位想挖他们跳槽。所以干脆自己建一个专门的培训学校,慢慢培养商业地产人才。
做商业地产要只租不售
商铺在销售之后,再进行商业规划、整合,有两个方面保证不了,一是经营的整体性,二是经营的有效性。
在2004年,万达做了一个决定,购物中心只租不售,以租为主也不行,只能只租不售。凡是销售购物中心的,在全国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东莞的一个大mall,销售得好,价格高,但是现在刚刚开业,已经出现经营问题,我可以断定他们正在走我们以前走过的路。
凡是卖商铺来做商业地产项目,9成以上运作不好,有个别占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功,那是个例现象。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讲了半天,你讲商业地产只租不售,你有钱有资金管道,我们规模小,但也想做,怎么办呢?我给大家出三招。
1、在购物中心旁边规划开发一些住宅。假如总投资5亿元,7% 的回报率,住宅卖了2亿元,剩下3亿元作为租金回收,加起来,回报率12%,就可以了。
2、如果在一个核心区,旁边没有地做住宅,那么办?可以在购物中心上面规划写字楼或公寓,把上面的部分卖出去,也不要卖商铺。
3、如果不能做写字楼或公寓,用地性质就是商业,那么就把租金回报率低的大店卖掉,以卖大店的现金流来平衡回报率,但不要卖小店铺,小店铺的租金是随着商业的升值不断增加的,大店的租金则是非常稳定的,几乎很少增长。
先租后建,招商在前,建设在后
做购物中心的发展商,九成多以上是由房地产商转换而来,包括万达,不可避免地带着房地产开发的思维定式,先做规划设计,看立面挺漂亮,自认为各方面都挺好,开始建,建一半甚至建成了再招商,有些主力店来人,在谈判中发展商处于弱势,只能被迫接受他们提出的价格。
一定要先租后建,招商在前,建设在后。或者叫:颠倒程序,把房地产开发商的惯性思维颠倒一下,招商在前面。而且招商绝非招一个主力店的问题。做一个购物中心,一般有七、八家主力店,主力店一定要是不同业态的组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满足一站式购物的需求,同时提高大家的比较效益,而且很多大的主力店签约时都要求排他性,不能出现同业态的竞争对手。
所以,一定要把程序做对了,招商在前。
招商在前还有个明显的好处,能节省巨大的投资。设计阶段与进驻的各店对接好,没有无效面积,大堂、电梯、卸货区的位置都是反复计算好的,所有面积都能产生租金。
商业定位决定项目的成败
商业有两句名言。一句是「隔街死」,一条街20米宽,一边火的要命,另一边死街。还有句话是「一步差三成」,哪怕门挨着门开店,但差一步生意就差了三成。这些语言都形容了商业定位选址的重要性。商业地产具体到技术层面,最重要的就是商业定位。那么,在商业定位里,注重哪几个环节呢?
1、定地址
选址靠的是真功夫,没有教科书,更多要靠经验,这就是零售人员、物管人员与开发设计人员智慧的综合,绝大部分是经验的积累。在选址上,无论如何不能一次确定,有时间的话,一年的时段,最好在黄金季节、非黄金季节,一天的时间,中午、晚上都看看。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看政府规划,到任何一个城市,先了解当地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方向。暂时人不多不要紧,预计几年后会怎么样。
2、定规模
规模与效益连在一起,不是越大越好,规模一大,比较效益就下降了。规模越大,租金越低。15万平的商业,至少要5家不同业态的主力店,超过20家次主力店来组合。在中国,零售业态没有这么丰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50万种商品,中国目前只有20万种商品。
在欧洲一个糖果的连锁店,每一个店就几百平方米,但是在一个购物中心里可以开 4、5个店,每个门口开一个。别看小小的糖果,一个店可以有上千种类的糖果,甜的、咸的、什么口味都有,卖糖果卖出了世界级的连锁品牌,每年20多亿欧元销售额。类似这种有特色的次主力店,中国现在很少。所以,规模上不宜过大。现在中国购物中心有比大、比规模的不好风气。
3、定主力店
地址、规模确定好以后,就是主力店、次主力店的问题。要根据你的地址和规模选择合适的业态。比如在副中心你就选新兴业态,如果在核心尚圈,你就不要选大卖场,尽可能选租金比较高的业态,而在郊区,尽量选聚人气的业态。关于主力店和次主力店的确定,目前在世界上有一个趋势,更多的向文化、休闲、健身的业态方向发展。
以上讲了三个定位,如果地址、规模、主力店都做好,从技术层面上讲,这个购物中心就基本成功了。
购物中心设计的四个关键
搞好规划设计绝不单是设计师的责任,反过来说,单靠设计师是做不好购物中心的。因为设计师大多是从建筑结构的角度提供有益的意见,但做购物中心,第一位是租赁人员的责任。设计师,尤其西方国家培养出来的设计师,他们讲个性、讲创新,不考虑投资成本,也不考虑从商业上是否合理。完全凭设计师规划购物中心风险很大。
搞好设计有四个关键点:
1、人流动线
这是设计方面的第一要素。人怎么流动,就像河一样,水往低处走,怎么样让水流得顺畅?不能突然加一个2%的坡度。我们自己的体会,单一通道是最好的,最多一个环路。人在这种路线中,方向感好,容易找到位置。
2、视觉通透
在国外做购物中心有个设计要求,一眼至少能看到十个店招。看到越多的店铺越好,能刺激人的购买欲。不能搞花里胡哨不实用的东西。
3、交通体系
卸货区要尽量安排在地下,我们现在做购物中心,卸货区全部安排在地下,为什么呢?人车分流,不和地面争位置。如果觉得地下室做卸货区要把高度提高有点浪费,那么可以局部把卸货区做高一点,其它地方做低一点。如果钱多一点,可以都做高。
4、主力店的技术标准
不同业态的主力店有不同的要求,建材超市要求荷载 4 吨,普通的超市和书店1吨,做普通的百货荷载有 400、500 公斤就够了。高度,如果做建材超市,至少要8米层高;做生活超市,5 米层高就可以了;而做仓储的话,要 9 米。
如果建电影院,至少要 10 米层高,要考虑将来使用大银幕。不同的主力店都有不同的荷载、高度、卸货的要求,只有招商在前,与主力店进行技术对接,才能掌握好这些东西。做了两三年,所有业态的特点就掌握了,再做就会很熟悉了,这需要时间积累。上海有一个四十万平米的购物中心,做到正负零,他们招商了一年,一个主力店都没招进来。
万达研究过图纸之后给出结论,炸掉重来。当时只盖了一层地下室,投资花了 8000 万。他们的项目设计,层高平均 4.8 米,通通荷载 400 公斤,怎么能去招商呢?建材一进来,就能把楼板压塌,就是做超市也有危险。
这样的条件只能做百货,都做百货的话,2 万平米一个平面,地下1层到地上 6 层,哪个百货敢做?所以,如果不注意主力店的技术要求,就会造成浪费。
商业物管人才不可或缺
购物中心的物业管理是一个特殊形态的物业管理,绝非简单的保安、保洁。目前万达最缺的就是这方面的人才,既懂商业又懂机电又懂物管的人,太缺了。即使有这样的人,待遇要求也很高。
不是什么开业大吉,开业其实意味着大麻烦,开业后经营不好要掉铺。一般来讲,购物中心开业的前三年,尤其是第一年的掉铺率会达到30%。小租户的特点是只能共繁荣不可能共患难,火的时候想方设法挤进来,生意不好卷铺盖就走,但小租户的好处是能承受不断提升的租金。
做住宅开发是小学,购物中心就是大学
一般来讲,商业项目要有三年的培育期,最少也要两年培育期。所以,大多数基金收购购物中心,要开业两年之后才考虑。有的基金要过三年才收购。他们都要等渡过培育期,基金只要求3-5%的回报,但必须稳定。
做住宅开发是小学,做写字楼、酒店等是中学,那么做购物中心就是大学,是一系列业态的集合,而且开业后要迎来一大堆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渡过市场培育期,才能迎来阳光坦途。广州的天河城,现在成了购物中心的典范。购买行为中只有百分之十几是目的性购买,80%是随机购买。天河城渡过难关之后,才有生意兴隆。
轻轻松松做不了商业地产,没有承受压力的准备做不了商业地产。即使有资金、有人才,但是怕麻烦,想潇洒就不能做商业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