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得创新理论与企业家精神培育
导读:按照熊彼得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作为市场经济“灵魂”的企业家职能所在就是实现创新。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是创新,培育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关键所在。
按照熊彼得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作为市场经济“灵魂”的企业家职能所在就是实现创新。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是创新,培育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关键所在。
美籍奥地利学者熊彼得(Schumpeter)在其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定义为“生产函数的重新建立”,或“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之后他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熊彼得认为,创新是对企业内外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创新就是通过不断挖掘企业的未利用的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发明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新的生产工艺、流程等,使得企业的生产率提升。
熊彼得明确指出了“创新”的五种情况:
第一,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第二,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并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第三,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第四,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第五,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而这里的“组织创新”也可以看成是部分的制度创新,当然仅仅是初期的狭义的制度创新。
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它是不能用从外部加于数据的影响来说明的,它是从体系内部发生的。这种变化是那么多的重要经济现象的原因,这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
第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熊彼得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而恰恰就是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我们要涉及的问题。这就充分强调创新的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点,主张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性分析研究。
第三,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在竞争性的经济生活中,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织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尽管消灭的方式不同。如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创新和毁灭往往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实体之间;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实体的扩大,创新更多地转化为一种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
第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熊彼得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
第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熊彼得力图引入创新概念以便从机制上解释经济发展。他认为,可以把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所谓经济增长,如果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的,并不能称作发展。“我们所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就是说,发展是经济循环流转过程的中断,也就是实现了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规定。
第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熊彼得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之为“企业”,那么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们便是“企业家”。因此,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经营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执行这种“新组合”。这个核心职能又把真正的企业家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每个企业家只有当其实际上实现了某种“新组合”时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这就使得“充当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从专门意义上讲的社会阶级。”熊彼得对企业家的这种独特的界定,其目的在于突出创新的特殊性,说明创新活动的特殊价值。但是,以能否实际实现某种“新组合”作为企业家的内在规定性,这就过于强调企业家的动态性,这不仅给研究创新主体问题带来困难,而且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也很难把握。
熊彼得认为,在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企业家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企业家通过自己的洞察力,判断力以及协调能力来对企业员工施加影响,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
从创新理论到企业家理论
“企业家”的概念最早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始于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Cantillon,他将企业家定义为“承担经营风险的人”。熊彼得基于“创新理论”认为以实现“新组合”为职业的人们便是“企业家”。
熊彼得意义上的企业家与我们的原有概念不同。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熊彼得刻画了一个超越于市场结构之外,同时也超越于企业组织结构之外而存在的企业家形象,是企业家能动的、偶然的创新行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飞跃式的发展”。
熊彼得认为,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一种他所称谓的“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这种数量关系无论如何积累,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具有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在例行事物的边界以外,每行一步都有困难,都包含一个新的要素。正是这个要素。构成领导这一现象。”这里的领导,就是率先创新的企业家。只有企业家实现创新,“创造性的破坏”经济循环的惯行轨道,推动经济结构从内部进行革命性的破坏,才有经济发展。熊彼得企业家理论的实质是企业家的根本使命是创造性的破坏。
当然,在熊彼得看来,企业家是不承担风险的。这是因为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本是由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所形成的资本家阶层提供的,即资本市场提供的。企业家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取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资本,因而资本并不构成其成为企业家的约束条件。与此相对应,由于资本的外来性,风险也由资本所有者承担,企业家并不承担风险。
同时熊彼得也指出,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和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充其量只是他的部分动机,而其最突出的动机是“个人实现”,即“企业家精神”。借用其他研究者的解读,就是“存在着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办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的能力和智谋的欢乐”。即熊彼得认为的“企业家精神”,它包括:
1、建立私人王国。企业家经常“存在有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常常也是一个王朝。”对于没有其他机会获得社会名望的人来说,它的引诱力是特别强烈的。
2、对胜利的热情。企业家“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他求得成功不仅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利润和金钱是次要的考虑,而是“作为成功的指标和胜利的象征才受到重视”。
3、创造的喜悦。企业家“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做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能力和智谋的欢乐。这类似于一个无所不在的动机……他们寻找困难,为改革而改革,以冒险为乐事。”企业家是典型的反享乐主义者。
4、坚强的意志。企业家“在自己熟悉的循环流转中是顺着潮流游泳,如果他想要改变这种循环流转的渠道,他就是逆潮流游泳。从前的助力现在变成了阻力,过去熟悉的数据,现在变成了未知数。”“需要有新的和另一种意志上的努力……去为设想和拟订出新的组合而搏斗,并设法使自己把它看作是一种真正的可能性,而不只是一场白日梦。”
正是这种“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追求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为了体现自己特殊的权力和地位、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事业成功的欲望,使得各种创新能够不断出现和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现代企业家精神培育
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体系,它是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内部的复制和扩散。在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很大意义上就等同于“老总文化”,企业家精神作为文化资本积累的结果,不断向纵深方向扩展,通过企业文化反映出来,影响着企业对员工、客户、社会等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例如:由俞敏洪个人创办的新东方有近20000名员工,至今规章制度存在着各种缺陷和漏洞,但如此庞大的机构却一直发展的很好。企业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并没有影响新东方的发展。通过研究新东方的发展,学者认为,新东方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主导型企业,俞敏洪个人的思想强烈渗透到新东方的价值观和企业理念之中,俞敏洪的精神支撑着新东方的发展。华为公司则是典型的“任正非公司”,代表了中国纯粹民族企业的特质。在一定时期内,“任正非公司”所构造的个人力量、英雄主义、号召力、凝聚力或许比公司的股权约束、董事会民主决策更有效。同时“任正非公司”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英雄的感召力,更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换一个角度讲,正是任正非本人创造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具有很强创新性与前瞻性的思想体系,才使华为公司成为一个知识经济与英雄主义的组合。对华为而言,任正非已成为这个庞大机器上的部件,没有替代品,不可复制。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16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综合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其中,企业家精神与财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18,与市场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25。即企业家精神越强的企业,企业的绩效就越好。根据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家精神与组织的规模和性质无关,它不是“专注于冒险”,而是“专注于机遇”,它的本质在于“创新”。
再如阿里巴巴,这艘巨型航母的“舵手”马云的领袖气质,在集团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1999年,马云以其敏锐的观察与开拓创新精神成立了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在其独特企业家气质的引领下,阿里巴巴先后推出了淘宝、支付宝以及阿里软件等产品,企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张。马云的企业家创新精神是阿里巴巴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和积极创新的动力与源泉。进而带来了一种消费模式的转变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并且在这种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带动了许多企业模仿者,并且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不是消费。在此过程中,大多数的企业家是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模仿跟随等手段推动企业发展。创新意识不强,没有足够的发展后劲,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这成了阻止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也成为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缺失的突出表现。
企业以及企业家自身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责无旁贷。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员工创新精神的塑造。企业必须有效防止专横独断决策,确立适合创新的管理制度,选拔和配置真正懂行、真正理解创新的人才,加大创新力量参与决策的力度;可以实行创新人员按成果收益、利润分成,可以将创新人员科研开发、成果收益,按比例量化配有股份,由此合理拉开差距,向创新贡献者倾斜;可以实行创新奖励制度,根据创新成果的不同质量、不同数量,分清主次,重奖骨干,兼顾一般;构建适应创新的企业文化,用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民主,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企业内部应当从薪酬体系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两大方面鼓励创新,创建适宜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良好环境,而企业管理者们也应当多揣摩企业家精神的精髓和本质,完善自身,冲破枷锁,以“个人实现”为终极目标,“存在着一种梦想”、“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起到实现“新组合”的创新目标。
张瑞林、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