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三位中医大家的治“湿”之法!
导读: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有从外感者,有从内生者。治之之法,用风药可以胜湿,泄小便可以引湿,通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
秦伯未:《治疗新律◎湿之治疗律 》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有从外感者,有从内生者。
山岚瘴气,天雨湿蒸,远行涉水,久卧湿地,及著汗衣湿衫,致湿气侵入肌肤者,此外感也;
膏粱之人,嗜食炙煿,或食生冷甜腻之物过渡,致脾阳不运而化湿者,此内生矣;
外感为轻,内伤为重,然其自外感之湿,逐渐入脏腑,内生之湿逐渐传于经络。
至其症状:
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身重,
在中则痞闷不舒,
在下则足胫胕重,
在经络则日晡发热,筋骨疼痛,腰痛不能转侧,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肿满,按肉如泥,
在肢节则屈伸强硬,
在遂道则重着不移,
在皮肤则顽麻,
在气血则倦怠,
在肺为喘满咳嗽,
在脾为痰涎肿胀,
在肝为胁满痜疝,
在背为腰痛阴汗。
入府则肠呜呕吐淋浊,大便泄泻后重,小便秘涩黄赤;
入脏则昏迷不醒,直视无志。
治之之法,用风药可以胜湿,泄小便可以引湿,通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
在上者宜发汗,
在里者宜渗湿。
里虚者以实脾,
挟风者宜解肌,
阳虚者宜补火,
阴虚者宜壮水,
湿而兼有热者,宜苦寒之剂燥之,
湿而有寒者,宜辛热之剂除之,
今特约之为五。
律一:芳香化湿法
用于湿浊内停,脾胃不和等症。
藿香梗钱半、白蔻仁八分、云茯苓三钱、仙半夏钱半、春砂壳八分、炒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炒薏仁三钱、元神曲三钱、佛手柑一钱。
律二:温燥湿浊法
用于湿热盘踞,舌腻胸闷等症。
苍白术各钱半、老苏梗钱半、中川朴八分,白蔻仁、大砂仁、青皮、陈皮各八分,淡干姜五分、六神曲三钱。
律三:下引利湿法
用于湿停下焦,溲涩足肿等症。
茯苓皮四钱、车前子三钱、花槟榔钱半、大腹皮三钱、建泽泻三钱、陈木瓜钱半、五加皮三钱、汗防已钱半、炒薏仁三钱、冬瓜皮三钱。
律四:逐湿利水法
用于水湿蓄积,肿胀癃闭等症。
黑白丑各八分、江枳实八分、车前子三钱、甜葶苈八分、商陆根八分、大腹皮三钱、制甘遂五分、汉防已钱半、将军干四支。
律五:发汗祛湿法
用于湿流肌肤风水溢饮等症。
浮萍八分、煨蒿本八分、汉防已三钱、羌独活各八分、苍术皮八分、冬瓜皮三钱、青防风钱半、泽泻三钱、茯苓皮四钱、生姜二片。
湿性黏滞属阴,阴即宜燥以胜之。黏滞以芳香胜之,此为不易之理,惟所伤之量有多寡,遂分化燥利逐四境象,譬如纸上潮痕,当风即干,潮湿不堪,非烘不可,水停沟渠,引之则去,洪水泛滥,非浚不可,故能明此四者之变化,以治湿病,犹有如疱丁解牛矣。
秦伯未书籍:
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
赵绍琴老先生生于三代御医之家,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顾问,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湿热证一般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治疗,这是赵老家传的独到经验。
湿阻为初起阶段,湿邪偏盛,阻滞于中上二焦,尚未化热,或虽热而不盛。治之当以芳香宣化,以展气机,气化则湿亦化,此治疗湿阻于肺之要诀也。
若湿阻于中焦,困阻脾胃,则当以运脾气为主,用辛开苦降法,辛开气机,以化湿邪,苦以燥湿泄热,则湿热分消而去。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证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之法,赵老基本方用:
鲜佩兰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鲜藿香10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朴5克,川黄连3克(研冲),通草3克
(以上数种药物为鲜品,其实这也正反映了中药运用的一个重点问题,鲜嫩、轻灵之品善于走上焦,其在治疗表证、卫分症候的时候是干品无法比拟的)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
证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按之濡软略数。
宜芳香疏解,退热定呕:
佩兰叶12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白蔻仁5克,煨生姜3克,杏仁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末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助中焦。
证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苔白腻,脉象濡数,按之弦滑且数。
应以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佩兰叶10克(后下),藿香6克(后下),制厚朴6克,半夏曲12克,川连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鮮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麦芽10克。
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温蕴热,互阻肺胃。
症见:身热头晕,咳嗽痰多,胸脘痞闷。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略数,右脉濡滑且数。
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当轻扬。
香豆豉12克,炒山栀6克,嫩前胡3克,象贝母10克,杏仁泥10克,枇杷叶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鮮芦根30克。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证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濡滑,右关尺滑而有力。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香豆豉12克(布包),山栀子3克,炙杷叶12克,黄芩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焦麦芽10克,枳壳3克。
(六)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略少。
证见: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胸脘少闷。舌红苔黄,脉滑数略濡,右部有力。
宜清解暑热,轻宣化浊。
薄荷细枝2克(后下),佩兰叶10克(后下),连翘12克,炙杷叶12克,白蒺藜12克,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贝母 5克(研冲),鮮西瓜翠衣30克,鲜荷叶一角,益元散12克(布包),竹叶6克,黄芩6克。
【注】益元散:滑石600g 甘草100g 朱砂30g 【制法】以上三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七)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热郁中州,湿阻不化。
证见: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漾漾泛恶,大便不畅,小便赤黄,苔白滑腻,脉濡滑而沉取有力。
宜辛开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热以燥湿浊,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10克,佩兰叶12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研冲),炒苡米12克,白蔻仁1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八)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夹湿滞,互阻不化。
证见:恶心呕吐,腹胀矢气,大便不通,小溲艰涩。舌苔白腻,根部垢厚,脉濡滑,关尺有力。
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鮮佩兰12克(后下),鮮藿香6克(后下),香豆豉12克,山栀5克,,老陈皮5克,佛手片10克,槟榔10克,杏仁10克,前胡6克,通草3克,煨姜2克,酒军0.5克,太乙玉枢丹1克共研末,装胶囊,分两次用佛手片10克,煨姜3克煎汤送下,先药服(此定呕法)。
(九)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
湿温后期,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不净。
证见: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舌苔腻根黄厚,脉象濡滑,右侧关、尺滑且有力。
宣泄化余邪而通胃肠。
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1克,枳实3克,鮮杷叶12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全栝楼30克,知母6克,炒苡仁12克,山楂炭12克,杏仁10克,茵陈12克,白蔻仁末0.6克,生熟大黄末各1克,上三味共研末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十)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中、下焦)
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
证见: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濡滑缓弱,按之弱而无力。
宜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0.5克,甜杏仁10克,建曲12克,鸡内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生熟谷麦芽各12克,香砂枳术丸12克(布包)
仅供大家各位同道参考,并推广赵老这一疗效确切,而且法方合一的湿热证辨证及治疗的方法。
赵绍琴书籍:
路志正:湿病证治十二法
对湿之论述,始于《内经》、《难经》,湿病之名可追溯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湿证最早见于《景岳全书·湿证》,专论有薛雪著述《湿热病篇》,路志正教授发煌古旨,博学诸家,主张不独南方有之,北方亦多湿邪,辨病多从内外分证、三焦辨治,笔者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所级课题《路志正教授从湿论治疾病经验研究》,整理路老内科常
用辨治方药十二法如下:
湿蕴胃腑
症状: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
治则: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处方:姜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藿香12克,苏梗6克,白蔻仁(后下)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杏仁6克,生姜3克。
加减:
苔白厚腻者,加草果6克;
苔薄黄腻者,加竹茹12克,芦根15克;
苔黄厚腻,口黏苦者,去苏梗,加黄芩6克,黄连3克;
呕苦、嘈杂者,加吴萸3克,黄连6克。
呃逆、呕吐甚者,加刀豆12克,旋覆花(包)10克。
湿困脾土
症状: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芳香醒脾,燥湿行气。
处方:佩兰10克,藿香12克,苍术9克,砂仁(后下)3克,厚朴9克,白芷6克,大腹皮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六一散(包)12克,桔梗6克。
加减:
头昏蒙不清者,加蔓荆子6克;
带下清稀者,加炒荆芥穗9克,炒薏苡仁20克;
肢体沉重较甚者,加防风、防己各6克,去肌表经络之湿。
湿热蕴结
症状: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调中行气。
处方:黄连6克,栀子3克,豆豉6克,厚朴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陈12克,白蔻仁(后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
加减:
湿重于热者,去栀子,减黄连为3克,加草蔻10克;
热重于湿者,加黄芩9克,连翘6克;
大便黏滞不爽者,加败酱草12克,枳实10克;
大便秘者,加槟榔片6克,生大黄(后下)1.5克。
寒湿中阻
症状: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痛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燥湿行气。
处方:厚朴9克,干姜6克,草蔻仁(后入)6克,苍术12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广木香(后下)6克。
加减:
兼寒湿外侵,身冷恶寒,肢体酸痛者,加苏叶9克(后入),羌活9克;
兼肝经虚寒,出现胸胁不适,痛连少腹,妇人经来腹痛者,去砂仁、泽泻,加乌药9克,醋元胡10克,当归12克。
脾虚湿困
症状: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
治则:益气健脾,化浊祛湿。
处方: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半夏9克,陈皮9克,砂仁(后入)4克,扁豆10克,藿香6克,佩兰10克,生姜3片。
加减:气虚下陷,脘腹重坠者,去扁豆、藿香、佩兰,加黄芪15克,炒枳实9克,升麻6克。头蒙较甚者,乃清阳不升,加荷叶6克,葛根10克。有食滞者,加焦三仙30克,香橼皮9克。
湿邪弥漫,中上同病
症状: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头昏沉重,厌食纳呆,口中黏腻,渴不欲饮,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则:宣肺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藿荷梗(各)12克,杏仁(去皮尖)9克,豆豉9克,佩兰12克,白蔻仁(后下)6克,半夏9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竹叶6克,枇杷叶10克。
加减:
胸膈痞闷较甚者,去豆豉、竹叶,加枳实9克,香橼皮9克;
肺气上逆,咳嗽有痰者,去豆豉、佩兰、竹叶,加前胡10克,陈皮10克;
胃气上逆而呕者,加旋覆花(包)10克,生姜6克;
湿邪化热者,加黄芩6~9克。
湿邪中阻,肝脾不和
症状:胁肋胀满,脘腹痞闷,隐痛不适,痛甚则泻,泻后痛减,复如故。体倦乏力,纳呆呕逆,舌淡苔白腻,脉虚弦,重取无力。
治则:疏肝缓急,燥湿运脾。
处方:柴胡12克,枳壳10克,青陈皮(各)9克,苍白术(各)10克,薏苡仁15克,防风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加减:
脾气虚者,加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
中阳虚寒者,加干姜3克,草果6克;
如出现嘈杂泛酸,呕吐苦水,舌边红,口干黏苦者,则为湿热内蕴,胆胃不和,宜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湿阻肝胆,蕴热发黄
症状:胸胁满闷,两肋痛胀,身目发黄,脘痞腹胀。口干黏苦,恶心呕吐,纳呆,四肢困重,小便黄浊,大便不调,舌淡苔薄黄腻,脉沉弦滑。
治则: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处方:柴胡12克,茵陈15克,枳壳15克,赤芍12克,川朴10克,川楝子6克,郁金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苍术6克,甘草6克。
加减:
如湿郁化热,热重于湿者,去川朴、苍术、川楝子,加黄芩10克,龙胆草6克,车前子(包)12克;
如胁痛较著者,去泽泻,加元胡9克;
如为寒湿下注,少腹拘急,睾丸坠胀者,上方去茵陈、泽泻,加干姜6克,乌药10克,盐茴香12克,以暖肝散寒,行气化湿。
湿邪蕴阻,脾肾阳虚
症状:脘腹痞闷不适,时发凝痛,得热则缓,纳呆运迟,面色白光白,神疲懒言,周身困重,肢冷畏寒,大便溏泻,腰背酸楚沉重,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沉迟尺弱。
治则:补益脾肾,温阳化湿。
处方:附子(先煎)9克,炮姜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党参10克,厚朴6克,广木香(后入)6克,炙甘草4克。
加减:
如泻利次数较多,清稀如水者,加猪苓12克,泽泻10克,增加利水渗湿之力,利小便而实大便;
如以腰背酸楚疼痛症状明显者,加桑寄生15克,山药12克。
湿热阻滞肠道
症状: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腹痛腹胀,里急后重,身热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处方:黄连9克,黄芩10克,大黄(后下)3克,赤白芍各12克,当归12克,广木香(后下)9克,槟榔6克,葛根12克,甘草6克。
加减:
如湿邪偏重,下脓多于下血,身热不甚,脘痞呕恶,苔白腻者,上方去大黄,加藿香12克,苍术6克;
如热毒较盛,下血多于下脓,血色鲜红,壮热烦渴,舌红苔燥者,宜加白头翁12克,败酱草15克,银花15克,赤芍改丹皮;
兼食滞者,嗳腐吞酸,呕吐呃逆,糟粕与脓血杂下者,加枳实12克,炒莱菔子9克,谷麦芽各15克;
如下痢赤白黏冻,白多赤少,伴腹痛畏寒,里急后重,脘痞纳差,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者,为寒湿之邪内蕴肠道。治应温中散寒,行气燥湿,方用胃苓汤加当归、炮姜、广木香。
湿阻胞宫,带脉不利
症状:带下量多,或色白清稀,如涕如涎,或带下黄浊,腥臭。腰膝困重酸软,少腹坠胀,肢体倦怠,苔腻,脉缓滑。
治法:白带,健脾燥湿止带;黄带,清热燥湿止带。
处方:白带方:苍白术各12克,陈皮12克,薏苡仁15克,车前子(包)12克,山药15克,炒荆芥穗9克,生龙牡(另包,先煎)20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泽泻9克,甘草6克。
加减:
有头昏沉重,或头蒙不清者,去泽泻,加川芎6克,天麻6克。
少腹胀痛较著,遇寒痛甚者,上方去车前子,加炮姜6克,乌药10克。
如伴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者,乃脾气虚弱,上方加太子参12克,甘草改为炙草。
黄带方:黄柏10克,芡实15克,车前子(包)15克,椿根皮12克,薏苡仁15克,泽泻9克,川楝子10克,山药18克。
加减:
带下色赤者,加鸡冠花15克,丹皮12克,以清热凉血。
外阴搔痒,或有外阴湿疹、溃疡者,加用自拟“带下外洗方”:苦参30克,马鞭草30克,车前草20克,黄柏15克,蛇床子15克,白矾10克。煮沸20分钟,先薰后洗,1日2~3次。
湿蕴膀胱
症状:小腹胀满,小便频数,淋沥赤涩,尿道疼痛或点滴不通,口黏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通利膀胱。
处方:瞿麦12克,萹蓄12克,木通10克,滑石(包)15克,车前子15克,竹叶9克,栀子9克,甘草梢6克。
加减:
如尿中带血者,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加小蓟15克,蒲黄(包)12克,生地15克。
如小便黄赤混浊,或如米泔水样者,加萆薢12克,黄柏9克。
如排尿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或尿中有砂石者,为湿热蕴结,煎熬尿液,结为砂石,阻闭尿道,加海金沙(布包)15克,金钱草20克,鸡内金粉3克(分2次冲服),琥珀粉3克(分2次冲服)。
经治症减,余邪未净者,不可专事清利,以免伤阴耗液,当用清心莲子饮加减,以扶正清除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