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养生 > 资讯 > 正文

央视大剧《老中医》演绎国粹医道 孟河医派的传奇故事和养生秘笈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报 发布时间: 2019-03-21 09:08:13 编辑:夕歌

导读:中医学界流传有一句话:“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孟河医派是如何发展壮大的,有哪些传奇故事,哪些代表医家,现在的传人有哪些……

央视大剧《老中医》演绎国粹医道 孟河医派的传奇故事和养生秘笈

央视热播大剧《老中医》以常州孟河医派为原型

以孟河医派传奇故事为蓝本的电视剧《老中医》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引发社会热议。剧中,主人公翁泉海之父谈及孟河医派,说道:“孟河医派传承300年,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孟河世代医家,各有专长,各有绝活,家家都有祖传的秘方。”可见,孟河医派薪火相传,发展至今更是云蒸霞蔚。中医学界流传有一句话:“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孟河医派是如何发展壮大的,有哪些传奇故事,哪些代表医家,现在的传人有哪些……

孟河医派的传奇与传承

江苏常州的孟河,是长江边的一个小渔村。被称“孟河”,是为了纪念他的缔造者唐朝常州刺史孟简。孟河医学缘起要追溯到明朝正德皇帝时,大臣费尚有弃官从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迁居孟河后,开启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费尚有穷究医理,久之便以医术闻名于世,并代有传人。孟河当地中医盛行时,百余户的小村庄,仅中药铺就有十几家。清咸丰时期,孟河医名大振,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以医药业发达而成为一个繁盛地区。赴孟河求医者中,除了普通百姓,道光皇帝、慈禧太后等皇族都曾前来请医。

孟河医派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医家为主要代表。加上孟河当地颇为有名的法氏、沙氏等较有影响的医家,孟河医派开始逐渐形成,在我国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孟河四大家取中医经典之精华,熔各派学术于一炉,在认识外感病方面,宗《伤寒论》之六经辨证,但又不拘泥伤寒方,师温病卫气营血理论,而又不墨守于四时之温病,开创了中医学史上崭新的寒温统一的学术风气;在用药方面,形成以“醇正和缓”为宗,以“轻清简约”为法的用药特色。

■费伯雄(1800-1879年)

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费伯雄为费氏第七代传人,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清史稿》赞其“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他曾两次入宫为皇家治病。为皇太后治肺痈,主要用鱼腥草,效果显著,被赐匾额“是活国手”。为道光皇帝治失音,用的是西洋参、玉蝴蝶、安男子、霍山石斛等,见效很快,皇帝御赐大红冷金对联,上联是“著手成春,万家生佛”,下联是“婆心济世,一路福星”。国学大师王先谦在费伯雄著作《留云山馆文钞》序中写道“今言医者,必首孟河费氏”。

费伯雄将一生医案编成《医醇》24卷,但在咸丰战乱期间,毁于战火。晚年,费伯雄老病日增,左脚偏废,步履艰难,坐卧一室,凭记忆追忆原书《医醇》内容,但“不及十之二三”,编成《医醇剩义》4卷。他强调醇正思想,以归醇纠偏,“不足者补之,有余者去之。”比如卷三讲到咳嗽,费伯雄先引用《黄帝内经》观点:“五脏皆咳,非独肺也。”他论述道,心肝脾肾四个脉络,各有咳嗽的疾病,不过是通过肺表现出来罢了,后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不辨证造成咳嗽的原因,只是从肺部来治疗,怎能取得疗效。在书中他列出了肺脏之咳和心肝脾肾之咳的各种症状和处方,使人一看就了然无疑。他的孙子费绳甫就是用此思路,治好了一位仅仅在早晚梳妆卸妆时会咳嗽千余声的患者,此患者治疗半年不能见效,后来在费绳甫诊断下,得出其咳嗽在胃部,服用20服药后痊愈。

费氏一脉擅长治疗虚劳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费伯雄说道:“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他的一张药方,可以让病人吃数月几年甚至终身。

■巢崇山(1843-1909年)

刀圭之术尤为独到,能以刀针手法治疗肠痈,多应验如神。

“孟河城巢半城”,巢氏是孟河望族。孟河四大名医中,外科最杰出的代表是巢崇山。巢崇山的先人为乾隆年间名医巢沛三,擅外科刀圭,并长于内服汤药及秘制丸散膏丹促其消溃,多有他医不识之妙,治验刊载《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巢崇山出身于巢氏世医家庭,从小承继祖业,研读不少中医药书籍,初在孟河行医后,去上海悬壶施诊行医50余年。他多得世家祖传,在医术上擅长内外两科,以外科最精。诊医经验丰富,以刀圭之术犹为独到,能以刀针手法治疗肠痈。所施手术,在治疗化脓性外科疾病上,有妙手回春之效,凡经他救治者绝大多数都能治愈。另外,他医治喉痧也有专长,使用的是“清透疫邪”治疗手法。巢崇山在上海行医几十年,他除了给人治病外,还培养了很多名医,像丁甘仁初到上海施诊行医,就是靠巢崇山的提携和传授,才逐步名扬沪上。巢崇山的中医(药﹚学著作有《玉壶仙馆医案》《千金珍秘》《巢崇山医案》等。秦伯未所著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称其:“巢家学渊源,学验两深,甘仁至申,崇山实为之介”。

■马培之(1820-1903年)

看病辨证,全凭眼力;而内服外敷,又有药为。讲究眼力,就是要能深入剖析病情,抓住疾病症结所在;讲究药力,则是注重药物的性能、专长、配伍、炮制等,以利药效充分发挥。

马培之是孟河医派代表人物,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其祖上自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业医,马培之自幼随其祖父名医马省三习医16年,后又博采王九峰、费伯雄等医家之说,融会贯通。1880年,马培之应诏入宫为御医为慈禧诊病,慈禧称赞他“脉理精细”,当时为慈禧治病的共有8名外省医生,后来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最著”的声誉。慈禧患上的应该是更年期综合征病症,非常复杂,有各种各样的症状,比如会感到烦躁,潮热、出汗,失眠,喉中经常有五味之气,有时还会腹泻等。病情棘手,慈禧命马培之主方,慈禧病愈后,御赐马培之匾额“务存精要”。马培之除了开具内服药,还会针灸、开刀,比如对喉咙病他还有吹口药。他把验方都著作成书,共有10多种。马培之将孟河医学发扬光大,他主张用药少而精,用药轻。他说,看病辨证,全凭眼力;而内服外敷,又有药为。讲究眼力,就是要能深入剖析病情,抓住疾病症结所在;讲究药力,则是注重药物的性能、专长、配伍、炮制等,以利药效充分发挥。马培之主张辨证时要考虑到天时、年运、方土、禀赋、嗜好、性情等因素,细审病在气在血,入经入络,属脏属腑。

■丁甘仁(1865-1926年)

宗《伤寒论》而不泥伤寒方证,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用两家之长,因人而异,灵活应用。

丁甘仁师从马培之,中医功底深厚,博采众长。当时中医学术界有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各持己见,经常发生论战。丁甘仁立志“寒温和一”,建立了寒温统一的新学术,经方和时方相结合。“宗《伤寒论》而不泥伤寒方证,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用两家之长,因人而异,灵活应用。”

丁甘仁后来到上海行医。1896年,中医称之为“烂喉痧”,西医称之为猩红热的病症,突然在上海爆发,一时间数万人染疾,多数医院治疗不佳,而丁氏诊所大显身手,取得很好疗效,治愈上万人之多,一战成名。他既用汤药内服,又用喉科吹口,还加针灸。丁甘仁崇尚费伯雄的醇正缓和、归醇纠偏的学术风格,在处方用药上,大都以轻灵见长,最擅运用“轻可去实”之法;在临诊中既需估计患者的体质强弱、酌量病势的轻重缓急,对患者的居处习惯、饮食嗜好等也要作适当的考虑,这样就能保证药到病除。他对一个病往往预设几个方,如果用药三天或七天后出现什么症状,就用另外的药方。丁甘仁崇尚医术,对医德要求也较高。他不仅医术好,而且乐善好施,对病者不论贫富,一视同仁。这种行医精神深为百姓所敬仰。孙中山曾以大总统的名义,赠以“博施济众”金字匾额,以示表扬。

为发展传承中医,丁甘仁首创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

七位“孟河医派”国医大师的健康秘笈

孟河医派四大家造就传承下众多名医,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地现有孟河医派传人1306人,常武地区有孟河医派传人269人。全国仅有的90位“国医大师”中,竟有7位师承孟河医派,可谓名家辈出,人才济济。这几位现当代国医大师健康长寿,有几位90多岁高龄还在出诊。他们都有哪些养生秘笈呢?一起来学学。

朱良春(1917-2015年)

对抗疲劳喝黄芪粥

首届国医大师。1936年,拜孟河医派清代御医后人马惠卿为师学医,后考入苏州国医专校继续深造,又转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孟河医派名医章次公先生。

朱良春回忆,1938年,他随老师章次公在上海行医,当时霍乱横行,他日夜操劳,体力不支,人疲劳消瘦,感觉身体要拖垮了。他的母亲看在眼里,和他商量出一款粥——黄芪粥,每次吃一小碗,每日早晚两次。几个月后,朱良春精神开始好转,不再感觉疲劳,于是这碗“养生粥”,他一喝就是70年。

黄芪粥配料:绿豆、薏仁、扁豆、莲子各50克,大枣30克,枸杞子10克,黄芪50克(普通人可30克)

做法:将黄芪泡水20分钟,倒入砂锅加入两碗水煎煮,煮15分钟后倒出来。在砂锅中再加入一碗水,煮开后也倒出来。将两碗水合在一起。

将绿豆、薏仁、扁豆、莲子、大枣清洗干净,倒入砂锅,再倒入煮好的黄芪水。大火煮开,换小火煮40分钟,再放入枸杞,煮10分钟。

黄芪大补元气,气就是功能,就是能量,气足了能量就强,气虚了就容易疲劳,体力精力都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黄芪是“补药之长”,《本草求真》里推崇黄芪是“补气诸药之最”,宋代苏轼擅长中医养生,常用黄芪进补,留下“黄耆煮粥荐春盘”的诗句。近代学者胡适中年后常感到疲劳,也是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在讲课前先喝几口黄芪水,说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黄芪还有一种功效,它含有微量元素硒,能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功能,能抗癌防癌。

一个人如果正气充足,则五脏调,百病消。心主血脉,主神明,苦入心,莲子清心养心,绿豆清热解毒入心经。肝藏血,筋得以所养,枸杞入肝经。脾主运化,承担消化吸收功能,红枣、薏仁、扁豆都是补脾的。薏仁补肺清热化痰。肾藏精,是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莲子、薏仁、枸杞都入肾经,补益肾精。这几样食物组合起来滋补调和五脏,使正气充足,精力体力旺盛,所以能抗疲劳、强体力、延缓衰老。这个粥里黄芪、红枣是偏温性的,莲子、绿豆稍微凉一些,所以搭配起来是平衡的,普通人都可以吃。

陆广莘(1927-2014年)

每晚用花椒水泡脚

首届国医大师。18岁学中医,早年师从孟河医派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等名家,进入过“陆渊雷医室遥从部”,曾随章次公临诊,在中央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时接受了徐衡之主任的言传身教。

俗话说:“热水泡脚,胜吃补药。”陆广莘的泡脚水里却比一般人多一味“作料”,这就是花椒。他认为,用花椒水泡脚比用热水泡脚促进睡眠效果更好。其实方法很简单,用一个棉布包50克花椒,用绳系紧,加水煮开后用这个水泡脚即可。花椒包可以反复利用,用一个星期左右再换新的就可以了。

在中医看来,花椒可以温中止痛、祛湿散寒。用花椒水泡脚和用当归、红花泡脚有异曲同工之效,都能活血通络,使整个机体血脉畅通,浑身暖融融的。此外,花椒还是一种天然的消毒剂,用花椒水泡脚还能帮助治疗脚气。

临床发现,小孩爱咳嗽、中老年人血压高,坚持泡脚都有一定的好处。中医讲“上病下治”,泡脚可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呼吸系统的屏障功能,因此可以帮助缓解咳嗽症状,减少感冒发生。泡脚时可以促使血液由上往下走,因此血压也容易平稳。

很多人都把运动归为长寿的一个必备因素,但陆广莘多年研究后发现:人年轻时确实需要锻炼,但高寿老人锻炼反而没意义,因为老人骨头不灵了。陆广莘进一步说道,人老了,都会有病。甚至有患三四种病,但完全可以带病延年。也许个别零件不好了,但只要身体的网络是完整的,那你一样是个健康人。

颜德馨(1920-2017年)

长寿就要养好气血

首届国医大师,海派中医颜氏内科第二代传人,其父颜亦鲁师从孟河医派大家马培之弟子贺季衡。

颜德馨谈起自己的养生经验,他觉得重要的就是要“养好气血”。在他看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长寿与衰老均与气血息息相关。气血流畅,循环周身,则脏腑和调,健康长寿。

颜德馨善制膏方,他自制了一副抗衰老膏方,能够活血化瘀、通调气血,每天一小碗,长期坚持,能够气血两旺,百病不生。

材料:红花9克、桃仁9克、丹参12克、赤芍9克、柴胡9克、两三勺蜂蜜

做法:把所有材料倒入盛有清水的砂锅中,用大火煎30分钟,然后把药汁倒在碗里;再往砂锅里续上半杯开水,第二次煎煮锅里的药,再煎上20分钟,之后倒出药汁;再重复一次倒出一碗。把刚才煎出的三碗药汁全部倒回砂锅,用大火浓缩,加两三勺蜂蜜继续熬,把药汁收成膏状,最后盛在容器里放进冰箱备用。待吃时,用温开水化开或煮开后服用,早晚各1次,每次1-2汤匙。

颜正华(1920-)

一碗粥,三颗枣

首届国医大师,中药学学科创建者。14岁拜同邑著名儒医戴雨三学习中医,17岁师从孟河医派大家马培之再传弟子杨博良,成为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

颜正华今年已经99岁高龄,作为中国中医药学科开山泰斗,他依然耳聪目明、身体健硕,成为健康长寿方面的“标杆”。颜正华谈到自己的长寿秘诀时透露:就是一碗粥,三颗枣!

颜正华有习惯性便秘,所以就在早餐的时候吃1-2两(50-100克)麦片粥,有时以芋头、白薯为主食,或以30克决明子代茶饮,均有通便的效果。

颜正华平时还喜食大枣,每日早餐时食煮熟大枣5-10枚,以益气养血,健脾安神。他表示,吃枣时会去皮,因为皮不好消化而且对身体补充营养没有好处,去皮去核能使枣肉更好发挥功效。

颜老还推荐给老年人一套八步骤的养生功:

1、转动头部,顺时针、逆时针各10次;2、转动手臂,向前、向后各25次,甩手25次;3、抓手扩胸100次;4、上半身后仰25次;5、转动腰部,向左、向右各25次;6、俯腰25次;7、拔凳,即踮起脚跟25次;8、踢腿,左、右腿各25次。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干祖望(1912-2015年)

养生八字诀

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医耳鼻喉学科创始人之一。1929年,拜孟河医派大家马培之关门弟子、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名医钟道生为师,尽得师传。

干祖望在100岁的时候尚未退休,如年轻人一样,出诊半天、授课、走楼梯上十几楼的病房……

干祖望是个好书之人,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藏书和读书。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茧斋”,意思是说,书房小的如蚕茧一般大小,书房四周都是书如同茧壳,自己在书房中读书、著书如同蚕一样在吐丝做茧。他自题诗曰:“我事涂鸦你吐丝,两般姿态一般痴;年年自缚琅寰里,乐叹庐陵太守知。”从诗句中足见他对书的感情之深。他的藏书很多,大约1万多册,以中医书籍独多,有的是孤本、珍本、善本。1990年元旦,荣获“金陵十大藏书状元”。

生于1912年的干祖望对于养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一生从未抽过烟,55岁开始戒酒,72岁时生了一场霉菌性肺炎之后,每年冬季进补30克高丽参,90岁后饮少量鹿茸酒,此外从不进补药。

对于健康长寿,他还有养生八字诀: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与龟欲,为养心;蚁食与猴行,为养身。

童心。要无忧无虑,有孩童般的心灵,思维活跃,摒弃杂念。

蚁食。不挑食,不贪吃,不过饱。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龟欲。少欲望,多让人,不为小事斤斤计较,提倡“吃亏在前,享受在后”。

猴行。要活泼多动,多锻练。平时,能站不坐,能步不车。

裘沛然(1913-2010年)

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

首届国医大师。13岁跟随叔父学医,1931年求学于孟河医派大家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并在孟河医派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也常向章次公等名医请教。

裘沛然认为,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为此他创造出一张养生的精妙方剂“一花四叶汤”,对健康长寿独具效果:

一花,即指身体健康长寿之花;四叶,即一为豁达,二为潇洒,三为宽容,四为厚道。

豁达——就是胸襟开阔。裘沛然说:“人生短暂,能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使之心安理得,亦已足矣。”

潇洒——不爱风月爱风云。读书是裘沛然一大乐事,及至晚年,他戏称自己为“浪迹书海一老翁”。

宽容——宽容待人是一种美德。他认为,气量狭小,对人疑忌,会使神气错乱,受伤害的是自己的心与身。

厚道——厚道以养元气。裘沛然认为,薄德之人往往流于刻薄和凉薄,易而使人精气散漫和抵抗力减弱。

邹燕勤(1932-)

随身带着养生茶

第三届国医大师,其父邹云翔是孟河医派大家费伯雄的第三代传人,被誉为孟河医派的肾病宗师。邹燕勤秉承孟河医派理念,是我国著名的肾病老中医。

从邹燕勤父亲邹云翔开始就都是长寿之人,她的父亲享年93岁,家里的亲戚也都个个长寿。对此,邹燕勤透露了她家里保养的秘方,那就是“3个三”。

吃:有“三”条军令状。再好吃的东西,不超过三块;吃饭从不挑食,也从不吃辣;家训一家三代,不准吃冷饮。

养:养生有“三”大宝典。1、每天养生茶随身带,随时喝。不管在哪里,邹燕勤的养生茶都会随身带。这杯茶里有薄荷叶、枸杞、菊花、玫瑰花、三七花和一些常见茶叶。薄荷是她自己种的,可清咽解毒,枸杞和菊花可以养肝明目,玫瑰花可理气疏气,三七花养血活血。茶叶分季节,冬天会放红茶,夏天放绿茶。2、每天早上自制豆浆,天天喝。她的豆浆是用黑豆、燕麦、薏米、红枣、白果、核桃打出来的,每天早晨浓浓一杯,加一个鸡蛋和一个包子。3、家里种点药膳植物,经常吃。邹燕勤种的是药用植物,其中有一种叫观音菜,是半野生蔬菜,属于药膳同用植物,它具有活血止血、解毒消肿等功效。

情:心情好就不生大病。1、从不用保养品,好心情才年轻。2、玩微信还追剧,有一颗年轻心。邹燕勤称自己是“80后”,她时常露出孩童般的笑容。她开通了微信,和学生以及家人联系。她还热衷追剧,她说,电视剧让人心情愉悦。3、活到老学到老,爱学习人不老。邹燕勤说,充实忙碌是最大的年轻秘诀,大脑是人体的指挥官。保持工作,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学习,保持大脑的年轻活跃,身体自然也会年轻有活力。她早晨六点多起床,吃早饭然后上门诊,下午,学习和整理她的学术内容。晚饭后,她会看新闻联播,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上床的时候,已经接近23:00了。她说,白天充实了,晚上睡觉也会很香。

参考资料:央视《探索发现》《中华医药》,《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时报》《南京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