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璟制药成科创板首例第五套标准过会企业 制度包容也需深厚的市场包容
导读:亏损的泽璟生物过会了,尽管尚未注册,但它“首家以第五套标准过会”的身份已经不会改变。
亏损的泽璟生物过会了,尽管尚未注册,但它“首家以第五套标准过会”的身份已经不会改变。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以及2019年上半年,泽璟生物几乎无营业收入,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分别为-1.28亿元、-1.46亿元、-4.4亿元、-3.4亿元,每期相对应的经营活动陈胜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5672.02万元、-1.08亿元、-1.1亿元、-8942.85万元。
毫无疑问,泽璟生物的过会,是对科创板包容性的坚定实践,是科创板对业绩门槛的真正突破。尤其在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讨论如此热烈的当下,更全面、科学地理解这种突破就显得尤为关键。
笔者以为,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淡化业绩指标不代表没有标准,对业绩的关注转为对公司本质更动态、更立体的关注,对此应有充分准备。一句话,审核端支持了,市场端也要有足够包容。
第一,没有业绩标准,其实是很高的标准。
无收入、无利润、无产品的表象背后,是对业务、技术和创新的关注。对研发型公司而言,部分财务数据可能并不足以刻画清楚它们,如何让这类型的申报企业讲清业务架构、说透科技创新、说明技术团队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创板淡化了盈利指标,并不代表不关注业绩。只是它不再以此作为企业IPO的门槛,转而通过问询,考察公司的真正面目:竞争优势、行业壁垒、战略执行力等,并同财务数据互相印证。这是问询和回复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问询式审核下,公司能够证明并且让“真业务”、“有技术”、“能创新”具备说服力,比拍胸脯保证“三年内肯定能盈利”更让人放心。
第二,科创板对亏损企业敞开了怀抱,转而用一个更立体、更全面、更动态的综合要求取代了单一的业绩标准。
一是未盈利公司需要披露更多的有效信息。例如,在年度报告显著位置披露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活动面临的重大风险,充分披露尚未盈利的原因,以及对公司现金流、业务拓展、人才吸引、团队稳定性、研发投入、战略性投入、生产经营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影响。单纯的业绩表现可能不是最适合科创企业的标准,但仍然是实践中相对能够统一、公平的标准,从而评估出公司的质量。因此,给亏损企业的“等待期”并不是无限的。二是对未盈利公司的实控人、核心技术团队的减持限制也更为严格。
第三,正因为科创板公司的“业绩”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对亏损企业上市限制的突破,不能停留在审核一端,应当向更深处推进并获得认同。
规则需要有包容。在持续监管端口,给亏损公司一定的盈利“等待期”,公司上市后,其退市风险警示的计算时点从公司上市第四个完整会计年度算起,就是一种制度层面的适应和调整。
市场更需要适应这一新群体,因为研发型企业的上市脚步无法阻挡。亏损企业阵营的“粉丝转化率”到底高不高,市场是否能够真正接纳亏损公司,容忍业绩的大起大落,是否需要更能刻画公司业绩的指标,投资者能否通过亏损公司经营性信息披露,并同“三张表”互相印证,得出自己的结论等等,都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答案。
近期,市场对科创板公司业绩表现的高度关注和多角度解读,一方面说明投资者越来越重视“业绩为王”的逻辑,一方面也已经具备了多元化、多角度看待公司财务报告的能力,相信未来市场会通过共同的关注、讨论甚至争论以达成一套方法,形成共识。
科创板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很多包容,只有制度的包容而无市场的包容,规则将无法落地而只能流于空转,政策所做的种种努力可能在巨大的争议、误读中被消解。科创板这片“试验田”,试的不仅仅是各种改革设想的实际运行,也是在小心谨慎地试探市场的包容度,给资本市场深入的改革一步一步地争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