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说病: 一张治疗痛风的特效方
导读:“加味苍柏散”、“当归拈痛汤”均为治疗湿热下注,腰腿两足疼痛的名方。根据《医宗金鉴》所载:如果其人形气实而湿热盛的则用“加味苍柏散”;如果其人形气虚,或者下肢发麻为甚的,则用“当归拈痛汤”。
在几个月前,有一次薛老师的足趾疼,几乎不能走路,后来发现是痛风发作,薛老师便请傅延龄老师为其处方。当时,我恰好跟在两位老师旁边,目睹了傅老师开出了当归拈痛汤这一方剂,后来薛老师主动和我们分享说,疗效不错。于是,当归拈痛汤治疗痛风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傅老师亲笔处方
今天跟诊,又有一个痛风患者来诊,症见:足趾关节走窜疼痛,鼻炎,口干,喝水多,既往有颈动脉硬化病史,查血压130/95,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脉沉滑。薛老师也用了当归拈痛汤,综合脉证,加了"桂枝10,茯苓10,生黄芪30 "以成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之意。
从方歌到临床的传承
中午休息时我私下问师姐,当归拈痛汤的方歌怎么背?师姐给我起了个头: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然后我说我只记得另一个版本的了,不料我刚说了一句,师姐也接着我的话背了下去。师姐是傅老师的研究生,毕业后来国医院和薛老师学习,她说傅老师看诊时常引用《医宗金鉴》内的歌括,随口而出,故而弟子们或多或少也对金鉴歌括有所涉猎。
不由得感慨,传承的力量是巨大的,刘老的弟子们,对于刘老擅用医宗金鉴方的特点,继承了下来,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刘渡舟老先生与薛院长
而对于方剂的使用经验,又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一代一代传了下去。薛老师通过傅老师应用此方,吸取了经验,而我作为彼时的旁观者,仅仅见到了傅老师的处方,也照猫画虎学到了不少。
就在这个暑假,我曾遇到一个中年女性患者,年过五十,以双下肢以及膝盖肿胀,自觉疼痛烦,遍身疼,舌苔黄腻,脉弦数,以往遇到此类患者,我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桂枝芍药知母汤、独活寄生汤之类,打死我也想不起当归拈痛汤来,但就是看过傅老师用过此方,“当归拈痛汤”从我的脑海里一下子很兴奋地跳了出来,赶紧背着方歌把方子写下来,然后问了问患者胃口的情况,担心伤胃,减轻了苦燥之品的用量,果然仅仅四剂,患者的情况就大为减轻,疗效出乎意料。
刘渡老治疗湿热痹的经验
门诊后查阅资料时,我发现刘渡舟老师有一篇文章《湿证论》,出自《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其中对于湿证论述的十分精妙,文章最后特地提到了“湿热痹”的问题,分析了“加味苍柏散”、“当归拈痛汤”以及湿热下注之两足疼痛的治疗,摘录于下,与大家共享:
湿热为病,除痹证以外,对湿热下注,而病腰腿疼痛的也大有人在。当然湿热病的腰腿疼痛也属于痹证之例。
湿为土之气而亲于下,无论外湿与内湿,则其发病的规律中,都有“湿热下注”而发生腰腿疼痛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所以,才有“上病多风,下病多湿”的一句格言。治疗湿热性的腰腿疼痛也非易事,关键在于辨证之准确,论治之效应,没有一定的经验则是难以达到的,下面我举出一例医案以资说明:
闻某,女,45岁,1993年10月5日就诊。患者从臀至腿,肥胖粗大,其肿如象,非常沉重,行步维艰。余按其腿,肌肉只胀而不见凹陷。问其小便色黄而味臭秽,兼有带下淋漓。切其脉沉缓,视其舌苔黄而腻也。余辨此证为湿热下注,似肿非肿,湿凝气阻,气血不利之所致。治疗:清下焦之湿热,利气脉之瘀滞。选用《医宗金鉴》之“加味苍柏散”。
方剂:知母、黄柏各10g,防己12g,木通10g,当归10g,白芍 10g,独活6g,羌活6g,苍术10g,白术20g,木瓜10g,槟榔10g,牛膝10g,生地10g。
上方服完五剂,腿胖肿变成松软,带下大减。效不更方,又服五剂,则腿之肿胀明显消退。此时患者感觉周身无力,此乃湿邪去而显露正气不足之象。于法当用扶正之药,而又恐恋邪为患。转方乃用治疗气血两虚,而又有湿邪存留的“当归拈痛汤”:
当归15g,党参12g,茵陈12g,白术12g,茯苓20g,猪苓20g,泽泻 15g,防己12g,苦参10g,升麻3g,黄芩6g,羌活6g,独活6g,防风6g,葛根10g,苍术10g。
此方连服五剂,两腿肿胀大减。切脉为软、舌色淡嫩,自称疲倦少力。辨为湿邪虽解,脾气之虚象已露,乃改用补中益气汤加二妙汤,连服五剂,体力大增。
本案之腿胀酸楚,非为水气,乃是湿邪下注,而与脾不化湿有关。所见尿黄、味秽、带下、舌苔黄腻、脉来沉缓,无不与湿热邪气反映有关;如从脉缓分析,则太阴脾虚亦不例外。治疗本证,总以清热、利湿、健脾导滞为法。
“加味苍柏散”、“当归拈痛汤”均为治疗湿热下注,腰腿两足疼痛的名方。根据《医宗金鉴》所载:如果其人形气实而湿热盛的则用“加味苍柏散”;如果其人形气虚,或者下肢发麻为甚的,则用“当归拈痛汤”。为了使读者记住不忘,兹将其歌括附录如下:
加味苍柏散:加味苍柏实湿热,二活二术生地黄;知柏芍归牛膝草,木通防己木瓜榔。
当归拈痛汤:当归拈痛虚湿热,茵陈四苓与羌防,人参当归升芩草, 苦参知母葛根苍。
当我搜到这段文字跃然纸上的时候,一方面感慨自己基础薄弱,读书太少,另一方面也体会到这又何尝不是传承的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