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论道 > 正文

源与流——濮阳与清河在张姓文化史上的关系谫论

来源:张姓祖根 发布时间: 2019-09-11 10:19:44 编辑:夕歌

导读:比如山西太原与河南偃师之于王姓,甘肃陇西与河南鹿邑之于李姓,河北清河与河南濮阳对于张姓也是这种情况,濮阳是张姓的祖根地,清河是张姓的郡望地,河南濮阳是张姓之源,河北清河是张姓之流。

作者:李立新

在寻根热持续不断的当下,各地对于姓氏祖根地之争亦愈来愈热烈,其中有一种情况是把姓氏郡望地和祖根地相混淆,片面夸大郡望地的地位,把郡望地说成是祖根地,因为姓氏祖根地是源,而姓氏郡望地是流,这就混淆了源与流的关系,造成了姓氏宗亲在寻根谒祖上的迷茫和困惑。这种情况在几个中华大姓中普遍存在,比如山西太原与河南偃师之于王姓,甘肃陇西与河南鹿邑之于李姓,河北清河与河南濮阳对于张姓也是这种情况,濮阳是张姓的祖根地,清河是张姓的郡望地,河南濮阳是张姓之源,河北清河是张姓之流。

一、祖根地与郡望地的文化定位界定

祖根地或称之为起源地,是各个姓氏始祖出生、生活、受封与得姓之地,是姓氏寻根问祖的圣地。每个人都有叩问“我从哪里来” 的情节,自改革开放之后,寻根热兴起以来,寻找姓氏祖根地,到祖根地寻访自己的根脉、拜谒自己的始祖成为海内外游子的内心的召唤、自觉行动,河南作为众多大姓的祖根地、起源地,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主要目的地。

郡望地与秦及其以后实行的郡县制相关联,是东汉以后,主要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盛行的士族门阀制度的衍生物。意思是世居某地,为世人所仰望。那个时期以出身和门第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出身于世家豪门的,便世代为官,从出生就显贵,他们互相通婚,形成一个特权阶层。出生于寒门的,只能自甘下流,处于社会的底层,永世难以翻身。所以当时谱牒学盛行,门第观念严重,一直到唐初,李世民虽贵为皇帝,其家族地位却没有河北崔、卢、李、郑等大族地位高,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徵都争相与其联姻。士族势力过大,对皇权不利,唐太宗命高士廉等刊定《士族志》,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士族志》的颁布扶植了庶族地主、压抑了门阀士族,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治。30年后,唐高宗在显庆初年颁布《姓氏录》,彻底否定了传统的门阀制度。后来士族门阀制度逐渐被科举制度取代,但姓氏郡望却在各个姓氏的家谱中存留下来,成为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的孑遗。

从空间上看,姓氏祖根地和郡望地大多不在一个地方。从时间上看,祖根地早于郡望地,祖根地是源,郡望地是流。祖根地是各个姓氏最早的肇始之地、滥觞之所,是各姓族人主要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而郡望地是各个姓氏在发展繁衍过程中经历过的发达与繁荣,是姓氏族人骄傲与荣光的集体记忆,郡望地记载在家谱中,镌刻于门楣上,深植于记忆里,也是各姓族人寻根问祖的目的地。就张姓而言,河南濮阳是其祖根地,河北清河是其郡望地,濮阳和清河是源与流的关系。

二、河南濮阳是张姓祖根地

《世本》(秦嘉谟辑补本):“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

唐林宝《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纂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北宋《姓解》:“张氏,出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

北宋《广韵》:“本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张,出自姬姓。黄帝少子青阳氏第五子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南宋罗泌撰《路史‧后纪五》:“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

明张浚《张氏统宗谱》:“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

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由上述文献可知,张姓出于姬姓,因黄帝第五子青阳(即玄嚣)之子挥,发明弓箭,任弓正之职,因此得姓。《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路史·国名纪丙》:“濮阳,帝后所都。今澶之属县,所谓帝丘,有颛顼城。”今内黄县有颛顼帝喾陵。黄帝之孙颛顼帝和玄嚣之孙帝喾均以帝丘为都城。青阳亦即清水之北,今濮阳市位于古清水上游。挥既随其父玄嚣(即青阳)生活于帝丘,又作颛顼的弓正为官于帝丘,所以张姓的起源地为帝丘所在地,即位于古清河上游的今濮阳市。

宋工部尚书张咏撰修《山阴白鱼潭张氏族谱》就明白记载着濮阳就是张姓的祖根地:“轩辕赐姓,祖根在濮阳。”在元代续修的《张氏重修族谱叙》云:“张之受姓,昉于轩辕之子,天下之张,厥初无不本于一人耳,濮阳吾祖之所自出。”“吾家本名族,受姓轩辕氏,濮阳蕃本根。”可见宋元时代张姓起源于濮阳之说已大行其道。此外,现代著名文史大家朱绍侯、张岱年、李学勤、张政烺、傅振伦、张忠培、杨向奎等都认可张姓起源于濮阳说。

张姓图腾

三、河北清河是张姓郡望地

清河郡乃张姓影响最大的郡望,《唐贞观八年条举事件》提到张氏郡望6个,清河张氏列第一位。《广韵·阳》:“张,姓。出淸河、南阳、吴郡、安定、炖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清河郡亦被列为第一。

清河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弟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世代为官,冠缨不绝,到唐代有张文瓘,唐高宗时任宰相,他为政勤勉,执法平允,得到高宗倚重。他有四个儿子,官位都在三品以上,被当时人称为“万石张家”,意思是说一家五人都做到了受俸禄“二千石”的高官。又因为张文瓘的弟弟文琮,为礼部侍郎,弟文收为太子率更令。文琮之子锡,武后韦后时任宰相。文瓘、文琮、文收三兄弟同居一处,房宅门前都列戟以示尊贵,一时号称“三戟张家”。唐高宗乾封元年(666)朝廷甄别确定全国十大姓作为“国柱”,清河张氏被定为“乙门”,位列“国柱”之首。天下张姓族人无不以清河张氏引以自豪,“清河望族”、“清河巨族”、“清河世家”、“清河家风”、 “清河世泽”、“唐相家声”等美誉,成为唐以后人们对清河张氏的尊称。清河张氏在唐代不仅声誉大盛,而且人丁兴旺,“一宗万家,烟火相连,比屋而居”,后世张姓人因清河张氏的巨大声望,而纷纷比附,自称清河张氏,清河张氏在唐代得以快速膨胀,民间因此传出“天下张氏出清河”的说法,把郡望地误认作祖根地。

四、张良是濮阳和清河之间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西汉兴国名臣留侯张良可以说是张姓历史上第一位记载详细的历史名人,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辅佐刘邦推翻暴秦强楚,建立西汉王朝;他散尽家财,椎杀秦皇,为韩国报仇,气贯古今,心雄万夫;他忍辱好学,淡泊名利,功成身退,保全了名节,被称为“人文楷模”、“千古完人”。所以,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不惜笔墨,泼墨如水,洋洋洒洒写下6000余字记述张良的事迹。《古今姓氏书辨证》引《元和姓纂》曰:“唐有安定、范阳、太原、南阳、敦煌、修武、上谷、梁国、荥阳、平原、京兆等四十三望,大抵皆留侯远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更进一步明确的写道:“清河东武城张氏,本出汉留侯良裔孙司徒歆。歆弟协字季期卫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由上述两种文献记载可知,自唐代以后,天下张姓皆认同自己是张良后裔,清河张氏亦祖述张良,更是言之凿凿。

关于张良的祖系,司马迁在《史记·留侯列传》里只是简单地写道:“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唐司马贞《史记索引》称:“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顾氏按:《后汉书》云‘张良出于城父’,城父县属颍川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对此引《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三十里,韩地也。”由此可知,张良故里在今河南郏县。

汉代名碑《张迁碑》,即《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明代出土于无盐(今山东东平),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在记述张迁的祖系时说到张良:“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由此可以把张良的祖上上溯于周宣王时的张仲,向下可下延于汉代名臣张释之和张迁。《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

综上,唐代张氏望族清河张氏,可上溯于西汉留侯张良,由张良再上溯于周宣王时的张仲,由张仲再上溯于颛顼帝弓正张挥。张良故里既在今河南郏县,张挥的故居亦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则清河张氏的祖根地亦在河南。所以,天下张姓祖根地在今河南濮阳,河北清河是张姓的著名郡望地,都是全球张姓族人的文化圣地,值得去寻根、去瞻仰、去祭拜、去归依。

作者简介:

李立新: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兼法人代表,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