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科技前沿 > 正文

搜索迷路,何以傍身?

来源:采铜的创想世界 发布时间: 2019-01-26 08:35:10 编辑:Emily

导读:知乎刚起来的那两三年,真是特别梦幻的年头,因为那个地方的信噪比真的是太高了。

搜索迷路,何以傍身?

作为一个信息洁癖的人,信噪比对我来说是头等大事。

知乎刚起来的那两三年,真是特别梦幻的年头,因为那个地方的信噪比真的是太高了。很难看到什么垃圾信息,几乎每个人都在非常认真地回答自己擅长的东西,如果不认真回答,那是非常难为情的。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之下,我觉得我也应该贡献一些什么。当时的想法是非常单纯的,也没想过会有什么回报,当然回报也是有的,获得知识难道不是特别大的回报吗?

知乎的信噪比也跟它的问答机制有关。首先问题本身就是激发思考的,回答一个问题本身就是在整理自己的思路,问题就像一个引子,把原来还没考虑清晰的东西想清晰了,真的很好。其次,答案的赞同机制,本身就是信息的筛选,经由群体智慧的共同决策,来决定哪一个回答是最高质量的,这比任何单个人的决策要更加明智。但是后来我们看到了,群体决策的质量一定是跟这个群体的总体水准有关系的。如果用户群水化,不懂得思考的人占据了大多数票权,那么赞同作为一种信息筛选机制就失去了意义。

后来的情况就是,知乎的信噪比一步步下滑,滑落到中文互联网的平均水平……哎,不说了。

一个知识平台或者一个信息工具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收纳信息总量的多寡,更在于信噪比的高低。因为,信息的筛选有筛选成本,信息的搜寻有搜寻成本,如果信噪比太低,这个成本就会非常得高昂。大部分有价值的信息本身就存在于网络世界中,你需要的,只是想怎么用成本更低、代价更小的方式找到它们。

理论上来说,搜索引擎是当然最好的途径。搜索引擎本来的角色是信息世界的“索引”,它应该公正地为用户提供他们急切需要的内容。多年前就有研究用眼动仪来观测用户是怎么浏览搜索结果的,发现其实人主要就聚焦在前三个到前五个结果条目上,继续向下看的人就很少,更不用说翻到第二、第三页了。(下图中,颜色越深,表示用户的平均注视时间越长)

搜索迷路,何以傍身?

所以一个搜索引擎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信噪比,基本上就是看前几条结果的质量,但是,嗯……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某某搜索引擎,前几条一般都是广告……

“众里寻他”早已惹了众怒,而“有求必应”呢,如果你在它的国内版里搜医疗相关词条,也会看到不少的医疗广告……似乎也没好到哪里去。医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为了保护自己,必须都得提防着。

我觉得现在我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已经有些病态了。我们恨不得做什么事都搬到互联网上。买吃的在网上买,买穿的在网上买,想笑也是对着手机笑,想发泄也是在网络上掐架。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变得黯淡无光,而网络的世界则是显得金碧辉煌。

我记得两年前,我在一位很敬佩的前辈作家开的网店那里买了一只卤鸭,大概两百多钱吧,这只鸭子的文案写得非常诱人,什么古法制作啊,什么天然料材啊,什么作家本人亲自把关啊,没想到等鸭子寄来,一吃,发现远没用期望中那么好。结果鸭子吃了一半就扔掉了,对这位作者也便粉转路人。

这位作家的网店里陈列了很多美食,它们的照片都很解馋,它们的文案都很挠心,可是本质上,它们都是“粉饰”过的信息,它们都不是足够真实的。互联网的一个特点是,信息的接受者基本上没用什么凭据去鉴别信息的真伪。你要么就信,要么就不信,基本上就成了一个信仰问题。

如果你信赖这个大V,你就去买他推荐的东西,没用什么理由好讲。在你下单的时候,你其实并不知道这个大V是不是真的自己用过这个东西,也不知道这个售价跟成本之间是差了一倍、两倍还是三倍、五倍。

互联网中流淌的这些信息就是这样似真似幻,如梦幻泡影。

我儿子有个小爱好,就是他去商场或者饭店,见到植物盆景时,就想去摸一摸,为的是想知道,这是真的植物,还是塑料做的假植物。植物盆景的真假鉴别,是非常简易的事情,一个小孩子一摸便知了。可是如果这个盆景放到网络上,就成了比登天还难了,因为你摸不到。

假设有商家故意骗你,你会知道吗。不知道的。再比如,一件羊毛衫,微商说这是百分百全羊毛的,你就信了还是就信了呢?你也不得不信啊,你有摸不到,你怎么知道呢。何况就算你摸到了,也不一定能辨别,更何况摸不到……

讲了半天,还是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信噪比。

我们的网络世界,它的整体信噪比已经低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了。我们甚至已经很难找到一个提供高信噪比信息的平台了!可是我们已经如此地麻木,竟然都见怪不怪了。

为了保护自己,我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有意识地从这样的一个互联网环境中脱身出来。当然我知道,完全的脱离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但是至少,我可以做到不依赖、不沉迷。

替代的动作有这么三个,身边、书本和外语。

什么叫“身边”?想象一下,有一天我想买一只卤鸭吃吃,那位作家的网店已经不敢去了,我还可以去哪里买?很简单,去离家最近的菜市场买。

菜市场的卤味虽然不会特别好,但也不会特别差,如果特别差,他们是要关门的,如果吃坏了肚子,是会被大妈围攻的。他们担不起。

在博弈论里面,这就是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的区别。在一个街道社区里面做生意的店,做的都是回头客,每天来来回回就是这地方的这拨人,哪敢随便糊弄?可是网上生意就不一样了,你也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我随便那么一胡搞,你能拿我怎么样?嗯哼?

同样的,就算吃饭,能在家里吃的就在家里吃,能去馆子里堂吃的就堂吃,总比叫外卖好。外卖这样东西,跟你网上买衣服一样,购买和使用是分离的,环节一脱节,品控就容易出问题。

我这么说,好像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反对互联网,是要提倡做原始野蛮人吗?当然不是,我只是说,我们现在对互联网太过依赖了,忽略了它的弊端,不是不用,而是更加理性地用。

第二个替代动作是“书本”。

既然说搜索引擎里面有那么多医疗广告,坑特别多,那怎么办?其实很好办,一个就是该去医院去医院,面对面跟医生交流,而不是去网络上寻医问药。第二个,除了咨询医生之外,自己也要有一些医学知识,这些医学知识如果没用一个相对系统一点的学习,是没用用的。碎片的知识,不仅无效,而且会带来误会。

所以你得看书。在出版行业里面,也会有很多滥书出来,但是相对来讲,信噪比还是比网络世界要高的。所以,假如你要了解“糖尿病”,与其在网上搜,不如去一趟书店,翻一翻相关的医学普及书,买个一两本看看,这比在网上搜真的要靠谱的多。

网上得到的知识,不论是通过搜索,还是通过不同平台信息流的推送,还是以碎片为主,每天摄入五十块碎片,日积月累,就能自动变成一张完整的拼图了吗?不可能,碎片还是碎片。读书这件事,如果你不想做傻子,不想被忽悠,那一定是逃不过的。你不读书,成天在低信噪比的网络世界混,只能越来越韭。

第三个替代动作就是外语。外语种类很多,简单点我们就说英文。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原创知识、前沿知识是用英文表达的。比如说程序员的英文都不赖,因为他们学习编程要读文档,文档全是英文,英文不好的话,程序都写不好。又比如说,所有的科研工作者,研究中文、中国历史等的除外,一律是英文很好的,因为他们要阅读大量的英文论文,英文论文都读不懂,做科研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一手的、好的、属于21世纪的知识,你主要要从英文世界中获得。如果你英文很渣,对不起,你就被屏蔽在一道巨大的铁门之外了,不要想参与这个游戏。

哪怕是你用搜索引擎,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求必应”分成国内版和国际版,国内版里,你一搜,会看到好多广告,但是国际版里,几乎看不到广告。我一般要搜东西,都是用这国际版,很少用国内版,真的差太多。

更何况,在英文世界还有一个获得知识的大杀器: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作为获得陌生知识的第一步入门资源,实在是太有用了。

如果你要了解一个概念或者理论,你就要去看维基百科里的词条。可能你只知道它的中文表达是什么,那么你就要先搜出它原来来自的那个英文表达,然后去搜。甚至最后,你都不用管它中文译成什么,记住原生的英文概念就行了。

当然,维基百科只是英文世界中高信噪比平台的一个代表,其他还有很多好的平台,出于总总原因,咱不多说。关键是你要有这个意识,自己主动去寻找就是了。

在一个混乱的迷宫里兜来转去,最后你会发现,好好学英文,接触更多的英文信息,是最好的一条路径了。

搜索迷路,英文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