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创业 > 创业人物 > 正文

香港人,你们欠董建华一声“对不起”

来源:富爸爸穷爸爸 发布时间: 2019-10-08 09:53:40 编辑:夕歌

导读:董建华下台后,香港有媒体人说,现在评价董建华还太早,也许要许多年后,等情绪淡定了,才有可能真实地理解这个时期、理解这个人。

刘德华旁白的短片《让下一代看见》

你觉得香港还有没有希望?刘德华在上面这部短片里问。

在一则长约3分钟的短片中,刘德华表态支持人工填海。

刘德华说,我知道一讲到填海,就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你想让你的下一代,见到一个怎样的香港?

他认为香港从前的活力和如今的困境,根本原因就是土地问题。只有重启大规模填海造地,才能缓解房屋问题。

刘德华配音的这部短片,为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团结香港基金”所制作。

今时今日的香港局势,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但在很多年前,香港是有机会破局的。这个破局者就是董建华。

可惜,运去英雄不自由。

任期内,他先后遇上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泡沫破灭,在地产财阀和目光短浅之辈的夹攻之下,施政方略一再受阻,终似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武侯。他身心交瘁,未待第二任期满,即挂印而去。

从此,香港被自我封印。

1

1937年7月7日,北方的卢沟桥,一声枪响,时代从此迎来转折。

同一天,南方的上海徐汇西区,董浩云、顾丽真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呱呱落地。中国当时太需要好好建设了,因此这个孩子得名“建华”。

这个大时代里的小孩,一出生就注定不同凡响。

他出生时,董浩云在日记里写道:“见到他,我有好多期望!”

两岁生日那天,父亲给他拍了一张照片,然后写了几个字:笑迎着大时代的来临。

董建华两岁生日时的留影

一个“大”字,写尽了董浩云的事业追求。

日后董建华初掌香港时,也多次提到“大都会”,那时他推荐给人看的书,一本是布热津斯基著的《大棋盘》,另一本黄仁宇著的《中国大历史》。这个“大”字,伴随了董家两代人。

董浩云1912年生于上海,祖上山西,后迁至福建,再至浙江定海,旧属宁波府。他原名兆荣,后自己改为浩云,意为“浩浩的云涛”。

1947年8月,董浩云在上海创办复兴航运公司,旗下有两大航运公司——中国航运公司和复兴航运公司。为免树大招风,他请杜月笙出山做董事长。杜月笙极欣赏董浩云,欣然应允。

从此,上海滩上的事情都好办了。董浩云就腾出精力,大力拓展国际航线。

1949年,12岁的董建华随家人一起迁到了香港。此后四十年,再没踏足祖国大陆一步。

经过几十年努力,董浩云开创了中国、亚洲和世界航运史上的多项“第一”,享有“现代郑和”的美誉。他拥有各种船只149艘,总吨位达1100万吨,远超世界“风流船王”希腊人奥纳西斯。

上世纪八十年代,《纽约时报》评出世界七大船王,香港占了两个:一位是包玉刚,另一位就是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对于董浩云,《纽约时报》给出了更准确的说法:“世界上最大的独立船东。”

1969年,32岁的董建华和父亲合影

但是,董浩云却倒在世界船王加冕礼之前。

1982年,董浩云请来摩纳哥王子夫妇参加一艘船的下水礼,这相当于是船王的加冕礼。

坊间传言,当时的港英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不让董浩云去机场迎接王子夫妇。董浩云急怒交加,当晚心脏病发,送医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1岁。

董浩云去世后,香港《南华早报》发表社评,认为他是伟人和航运巨子,赞他和蔼可亲、慷慨大度、不矜不伐,有使人乐意亲近的魅力。

2

董浩云留下的“东方海外”负债累累,但作为长子,董建华别无选择。他接过父亲的方向盘,率领这支船队继续远航。

国际形势不好,往日热闹的港口码头成了冷清的船只坟场,船运灾难的冲击远比想象中要严重得多。

最糟糕的时刻,有150多个债权人向他逼债。

家里的生活也是紧张到了极点。他给海外求学的女儿写信说:你要做好准备,爸爸不能给你下个学期的学费了,也不能再给你生活费……

落完笔,董建华潸然泪下。

好在父亲也给他留下很多人脉资源。眼光远大的董浩云曾经创办“海上大学”,把巨轮改造成大学。这艘海上大学被他命名为“宇宙学府”,归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之下,每年通过所设立的教育基金会,资助全亚洲的优秀华人学生“入学”就读。

董浩云说:“在这所海上大学上学,整个世界便是学生的校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放眼世界,获得更多的教益。如果能达到这一目的,就算不负我的一番苦心了。”

伏明霞的老公梁锦松,当年的香港财爷,就曾在海上大学学习。

董浩云跟内地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当年他创办航运公司就是为了支持祖国的经济发展。他那个年代的商人,比如董浩云、霍英东、郭鹤年等人,都有着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经商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为中国争一口气。

值得一提的是,热爱教育的董浩云,与上海交通大学渊源颇深,早年就对交通大学颇多捐输。他和旷世奇才顾毓琇是亲密知己,董建华屡次听他父亲“盛赞世伯学问品德”并“一直怀有敬仰之心”。顾毓琇又曾亲自指导过长者的“运算微积分”,是长者非常尊敬的老师。

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是顾毓琇担任中央政治大学校长时的学生,马英九以“樵公太老师”称顾。

董家在美国的人脉也颇为深厚。美国现任交通部长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海专业,曾在董浩云的船厂工作,很受董的欣赏。

1958年赵锡成赴美读书,就是由董浩云资助的。赵小兰是首位两度进入美国政府内阁的华裔女性,她的丈夫是美国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

让董建华翻身的助力来自汇丰银行和霍英东。汇丰愿意提供一亿美元备用信贷,其中的5000万美元,来自大陆的中国银行。

第二年,霍英东也伸出援手,宣布向董家的“东方海外”注资12亿港币。后来霍英东承认,钱来自中国内地的银行,自己仅是“代理人”。

资金支持之外,时任汇丰银行主席沈弼还写信给董建华,鼓励他坚持到底,春天一定来临。

不管怎么样,董建华挺过了难关。

1989年3月,董氏父子创开的海上大学“宇宙学府”号首航上海。几乎所有的上海市党政领导、商界要人都参加了欢迎仪式。时任书记和市长都到船上祝贺并参加欢迎晚会,双方相谈甚欢。这是董建华第一次接触大陆高层人士。

七年之后,董建华瞄准特首之位。当年接待他的上海官员,也早已双双高升。

当时,董建华的最强竞争对手是另一位船王包玉刚的女婿吴光正。董建华的财力远远比不过吴光正。

内地人经常去血拼的海港城,就是吴光正的产业,这只“金母鸡”一年收的租金就过百亿港元。

吴光正身家远远大过董建华

只是,能否当上特首,比拼的可不是财力。

1995年底,中央曾咨询李嘉诚、邵逸夫等人关于特首的意见。这是摸底,也是交心。很快,李嘉诚和霍英东都相继出来表态。

特首是谁,呼之欲出。

那年12月11日,香港各界、各阶层四百位推选委员会委员齐聚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投票选举首任特首。全港屏息凝气,所有人都在看电视。

12点15分,计票工作结束,董建华获得了320票,吴光正36票。在这场两位船王后人的对决中,董建华赢得风风光光。

3

董建华孤身一人进入港英政府留下的公务员体系,他要对抗的却是一个庞然大物。

上世纪50年代起,香港四大家族通过房地产积累巨大财富,并逐步控制了香港的物流、金融、电力、码头、电信等所有垄断性产业,进而“坐地收租”。

赚钱这么容易,傻子才会另起炉灶。

可是,董建华不能这么想,他是香港的大家长。

董建华想带领香港,摆脱对单一行业尤其是地产行业的依赖。

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里,中方要求港英政府在过渡期内年度卖地不得超过50万平方米。这是防止港英政府在九七之前把香港土地卖光,然后把钱带走。

这一条款,影响香港楼市至今。

香港楼价在回归前三年零十个月,涨了68%。一些乐观的香港人,甚至把月薪七成以上拿来供楼。

彭定康任港督时,为了平抑房价,指定梁振英研究建屋计划,后因故未能施行。

回归后,卖地不再受限制,梁振英再提建屋计划,董建华予以采纳。

上任三个月后,他提出了“八万五”计划:每年兴建8.5万套住宅,10年内让香港7成家庭都有自己的房子,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年。

如果这一计划得以顺利推行,香港的楼市问题将迎刃而解,新加坡就是明鉴。

可惜,董建华运气不好,金融风暴改变了一切。

1998年2月14日,他通过电台朗读了写给妹妹董亦平的特首家书说:“你知道,我处事一向注重原则,也有自己的理念。”在信中,他说自己不会在金融风暴前退缩,强调“我们的社会必须是一个有爱心的社会”。

香港人买楼不仅仅是居住,更是投资。

从1984年到1997年之间的13年,香港楼市平均涨幅为11倍,每个人都说买楼一定赚钱。

钟镇涛、张卫健、吴君如等明星都因房价大跌,一夜之间变成穷光蛋。

张卫健只好到大陆拍戏,用了六七年的时间才还清债务。

香港人买楼,有时是一种投资

楼价惨跌制造的负资产户数以十万计,2001年,香港60万个负资产账面损失达6000亿港元。

曾被全港叫好的德政,一时千夫所指。50万有房中产走上街头,抗议香港房价下跌,要求港府救市,让董建华下台。

当地报刊载,在从香港到澳门的船上,有几个师奶在一个多小时的航程里,一路骂个不停。民间对于董建华,怨恨极深。

2000年6月,董建华首次承认,“八万五”建屋目标早已不再实施,因此已经“不存在”。香港经济,等的就是这句话。翌日,港股大涨。

董建华品性忠厚,对港人无比同情,同时也看到了香港社会发展的弊端,这导致他迟迟不愿彻底放弃“八万五”建屋目标。

香港没有承受住阵痛,也失去了第一次救赎自己的机会。

4

被逼到墙角的董建华将施政重点转向高科技产业。他要绕开大地产商们,另起炉灶,发展当时最被看好的互联网科技。

这是一招先手棋。

1998年,马云、马化腾的公司都还在竭力求生,未来的中国首富们,不知明夕何夕。美国的扎克伯格还是中学生,谷歌的拉里和谢尔盖还在到处筹钱。

今天,深圳的IT业规模远超香港,但在当时,香港却是货真价实互联网新经济的神话之城,不缺钱不缺人不缺光环。

当初若是能做成哪怕一家互联网巨头,在示范作用的带动下,香港都不是今天这样。

董建华提出了“矽港计划”和“数码港计划”。

“矽港计划”打算投资百亿港元发展半导体产业,建立晶圆厂,再带动其他相关产业。

当时,积极响应的是台积电的张汝京。

然而,香港舆论炮轰张汝京是来香港炒地皮的。不管张汝京怎么赌咒发誓,香港人还是游行反对。

张汝京被赶出香港后,转身来到了上海张江。上海市政府举双手欢迎,又是免税,又是免租。

这才有了中芯国际。如今,它已是中国规模最大、世界排名第四的芯片制造商。

“矽港计划”的搁浅,倒是给了李嘉诚之子李泽楷的机会。港府过于迷信李超人的光环,相信小超人也有乃父的能力。

于是在未经公开招标的情况下,把一片占地24公顷的临海地产批给了李泽楷的盈科拓展。

李泽楷通过“数码港”项目大赚一笔

奈何天意弄人。没多久,互联网泡沫在美国破裂。小超人拥有贝沙湾的土地住宅部分以及商场发展权,名为替政府发展,实则成立新公司。

喜欢赚快钱的小超人一番腾挪,借壳上市,获利后一次套现40多亿港元。

不过,“数码港”计划还是给香港带来了成绩。创业板市场启动了,新兴高科技企业有了融资渠道。

到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从此,香港走上复苏之路。

董建华又提出了“中药港”计划。他希望依靠香港严格规范的质检体系和高素质生物科研人才,创造香港新机遇,但是终因推进乏力,无疾而终。

后来,河对岸的深圳出现了华大基因,又是一家全球一流的基因和生物科研企业。

从1999年到2005年,如果抓住这三次机会,香港就是亚洲互联网中心、芯片制造中心和生物科研中心。相比今天的“李家城”,又有面子又有里子。

可是,掌握香港资源的那些人已经习惯了暴利和快钱,高科技产业的回报周期太长,过程太煎熬,他们没有这份耐心和毅力。

董建华执政八年,多番尝试,将无数次机会摆在香港面前,但这个城市却未能好好珍惜。

2005年3月10日,董建华宣布提前两年离任。

5

短视的港人不知道,他们以后会无数次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董建华。

在香港人看来,这个上海人,粤语不灵光,又不会表演,太不像政治家。

但无人否认他是个好人,表里如一,教养良好,忠义仁厚,富有同情心,体恤他人。

1960年代某一年,一个人被董建华的车撞了,伤得不重。他记得,“车上走下一个公子模样的人,热心地问伤势,把我送到私立医院。”董建华看了这个人3次,给了3万块钱。

在当时,这笔钱可以在跑马地买一层楼还有余。

他不爱辩解,甚至代人受过。他有君子之风,从不动用强力部门去调查反对派。“一国两制”方针,保护了港人的言论多元开放,而董建华以自己的行事方式,更证明了这一点。

绝大多数香港知识分子,都钦佩他的这种君子之风。“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董建华做到了。

所以北京当初力挺他连任。2001年,长者还因此怒斥香港记者,说他们总想搞个大新闻,too young,too simple。今天回头看看,不无道理。

不能说谁谁谁目光如炬,但董建华的人品能力和战略眼光,还是出类拔萃的。

历史证明,董建华当时是有远见的

香港大学金融与公共政策教授肖耿认为,香港社会整体而言缺乏“大脑”,缺乏战略眼光,这使得香港失去了方向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董建华下台后,香港有媒体人说,现在评价董建华还太早,也许要许多年后,等情绪淡定了,才有可能真实地理解这个时期、理解这个人。

有些人有些事错过了就是永远错过,你必须为此承受后果。

在财阀们的操控之下,香港经济脱实向虚,资本被炒上天,房子被炒成天价,经济炒成了虚胖,人民炒出了肝火。

金融和地产,哪里是没本钱没经验的年轻人能玩的。阶级固化,被压制在底层的年轻人,绝望无助,怒从心来,戾气横生。

你可以指责大陆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也要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做错。

今日种种,透过一片烟火,很多年前就有了因果。

标签:香港 董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