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势投资周金旺:创业者应该向状元实业家张謇学习什么?
导读:事实上,中国近代的企业家也遇到过类似的、甚至是比现在环境艰难百倍的“经济寒冬”,比如清末民初时期,整个国家战乱不断、危如累卵,历经鸦片战争、宣统退位再到北伐成功,一众救国图强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彼时点亮民族希望火把的探路者。
没人会质疑刚刚过去的2018年的“寒冬属性”——无论是外在惊心动魄的“中美贸易摩擦”,还是内在的诸多企业不容乐观的经营状况,都叫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危机感,以至于很多企业家会发出“现在申请破产要比申请注册公司难得多”这种段子式的自嘲。“2018年将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也会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的说法,更是流传甚广。
事实上,中国近代的企业家也遇到过类似的、甚至是比现在环境艰难百倍的“经济寒冬”,比如清末民初时期,整个国家战乱不断、危如累卵,历经鸦片战争、宣统退位再到北伐成功,一众救国图强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彼时点亮民族希望火把的探路者。
在这些人当中,士大夫出身的状元实业家张謇无疑是最出名,功绩也最耀眼的实业家之一,他在100多年前呈现的创业态度、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家精神,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百年后视之仍是商业战略上的王道,极具深度思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尊重规则,以制度建设为王
张謇生活的时代,是军阀混战,制度严重缺失的时代。但他始终在强烈地呼唤规则、倡导制度,在创业过程里不断创造、执行、完善制度,身体力行,依据规则行事。
在创办大生纱厂时,这位士大夫出身的企业家,瞅着区区2000两启动资金(其中700两还是借来的),有些犯难。随即,他在呈送给两江总督刘坤一的第一个报告中声明,纱厂将仿照“泰西”采用股份制;他还提出“甚愿天下凡有大业者,皆以公司为之”。在其花费约两个月的时间,主动拜访和邀请社会上有实力的商界人士后,这一招商集资办厂的设想,竟很快得到海门花布商沈燮均和陈维镛、通州花布商刘桂馨、上海洋行买办潘华茂和郭勋、绅商樊棻等六人的大力支持。六人更是推举张謇为首,以《通海大生纱丝厂集股章程》为蓝本公开向社会招股集资。
不过,集资的进展并不顺利,应者寥寥。五年后,即1899年,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方开工试车。张謇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企业内部推行自己主笔的《厂约》,17个职能部门都有分章程,上至领导层,包括对自己和董事的分工,职责、奖罚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详细规定,每天下午两点各部门主管举行例会,有什么问题及时在这个会上讨论解决,下至一日三餐,都有明确规定。
历史学者傅国涌在描述张謇的《厂约》时写道:“待客人几个小菜都有规定,平常饭菜二荤二素,休息天加四碟,二斤酒,另外每月犒劳两次。逢节日或招待来客,‘八碟’‘五簋’‘四小碗’‘一点’,不得超过这个标准。”除《厂约》之外还有25个章程,规矩多达195条。
此外,企业每年都公布说略、账略,说略是企业的年度总结,账略是年度财务报告。他力求合乎程序规范,坚持在向官方申请前先进行可行性论证,这让他所办的企业大多为那个时代最进步的股份制企业,以公司制组织运行。
纵观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公司由小做到大,都会经历一个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阵痛过程。公司做大做强之后,更是需要“法治”,以制度管理人,从而保证企业的运转自如。
作为中国当代民族企业翘楚之一的华为,就用它以往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的无为,必须建立在“制度有为”的基础之上。而有效的制度设计,又必须建立在对人“自利”本性的把握上,所谓 “奋斗者为本”,即是制度内外人性与狼性的结合。
眼光独到,知人善任
创业不易,辨人更难,用人难上加难。因此,大凡事业有成者,无不对人才有超乎常人的发掘力度和重视,且大多能够知人善任,张謇也不例外。
首先,不分国籍,选人不拘一格。在张謇的创业年代,很多洋工程师不仅独揽大权,还巧立名目报销多捞,但眼光长远的张謇深知这是技术落后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他曾不遗余力地多次引进外国技术专家,包括早期的外国工程师汤姆斯和机匠忒纳、后期的荷兰工程师特来克、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日籍教师木村和西谷虎二、韩国诗人金泽荣等,遍布五湖四海。
其次,不论地域,用人用其所长。100多年前,刚从土木工科毕业不久的28岁青年孙支厦,被张謇委以重任派往南京面见两江总督端方,负责江苏省咨议局的设计与施工。孙支厦母亲一听,急坏了,担心儿子年轻、任务紧急,稍有不慎人头便要落地,连夜求张謇收回成命。张謇却笑着说:“支厦聪明,让他去见见世面!”
细心的张謇其实早已写了封详细的推荐信给端方,拜托他对孙支厦多加关照,还连夜找了几名裁缝为孙支厦赶做了几件体面的绸衣。在后来的工程期间,身在南通的张謇更是不断给孙支厦以支持和指导。最终,孙支厦不负使命,圆满完成任务,日后成为近代著名的建筑师,是实现中国传统建筑工匠向现代建筑师过渡的代表性人物。时至今日,那座醒目的西洋宫殿式建筑、建于清末的全国第一个咨议局大楼,仍旧矗立在南京城北湖南路上,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国以才立、政以才新、业以才兴。毫无疑问,张謇在用人层面呈现出的果敢、胆识,在“新经济时代”悄然而至的现下社会,也是值得企业家、创业者考究研习的。人才创新力作为一股强大的内生动力,是铸成企业“造血力”与“攻击力”的基础。企业发展不顺畅,看起来是战略、市场、技术、资金等问题,本质上最核心的其实就是一个问题——人的问题,企业创始人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花大力气、用诚意引进特定领域内的最优秀的人才,将企业推向快速发展之路。
诚信立人,知行合一
人无信不立,作为企业家精神内核之一的“诚信”,在百年前,张謇视之为立身之本。他说:“国可以弱,可以小,不可无信。无良,不人;无信,不国。”
在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由于人们对“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的他了解甚少,再加上其一无资本,二无经验,因此,在民间集资邀股极为困难,筹措了四五年,纱厂才正式开车纺纱。而后来办其他企业,长则一两年,短则几个月,有钱人纷纷慷慨投资,情况大不相同。
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投资其中?根本原因就是张謇的诚信精神。在他经营大生纱厂的前四五年中,虽未盈利,给股东的官利仍如数支付,从不拖欠;他讲究知行合一,规定“魁星牌”棉纱必须由最优质棉花作原料,如有人违反规矩,以次充好,一经查实,必然受到严惩。同样,也是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到了张謇作为创业者最亮眼的一点,即百折不挠的意志力,无畏艰难险阻,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困难。
诚信,在当下时代更是让人所珍视的东西,诸多食品、环境隐患,着实令人痛心不已。2000年,在西方出版的《百万富翁的智慧》的作者曾对美国1300名百万富翁进行问卷调查,在谈到为什么成功时,几乎没有一个人把原因归功于才华,诚信才是普遍答案。
事实上,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何种职务,我们都应践行张謇践行过的“真诚待人,诚实做事”。因为层出不穷的诚信缺失,不仅影响个人声誉、企业发展,而且扰乱行业秩序、影响社会风气和国民形象,甚至影响国家竞争力。
质疑现状,理想至上
何为“社会企业家”?戴维·伯恩斯坦在《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说,相对于“商业企业家”,“社会企业家”是那些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张謇显然是其中一员。
画家单林在张謇50岁时,为他画了一幅名为《东海牧夫长五十小像》的画。画里,一袭白衫的张謇,面色圆润,神态平和,坐在一块石头上,右侧站着一位拿着比自己个头还高的长棍的孩童,面前是一群正在吃草的肥壮牛羊。想来,这样一个丰饶富足、静谧安详的桃花源,正是张謇希冀创造的理想世界。
为了这个理想世界,张謇没有沉迷于实业所得的逐步增加,将“利润最大化”当做第一目标,而是以“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原则,秉承“父教育,母实业”的宗旨,马上把收入投入到兴办教育和社会建设上,创造更好的条件以改善更多人的生活:
创办了370多所学校,涵盖幼儿园到大学、面向正常人的教育到面向残疾人的教育,里面涉及许多“第一”,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个纺织学校、水利学校、水产学校、航海学校、戏剧学校等;从1903年开始,把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放置到家乡南通的社会建设,几乎重构了南通的每一个公共机能,使得南通在经济民生层面无需依赖外界,成为那个时代的现代化城市标杆。
1922年,北京、上海等地的报纸联合举办民意测验,张謇当选“最受敬仰之人物”。我想,但凡张謇仅仅以创办一家成功的商号为目标,他也很难获得民众如此的承认与尊重;但凡张謇只是徘徊在做企业与做下一个企业的路上,那他可能算不得企业家,不能被划分到儒商的领域,更不会被胡适称为“近代中国史上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刚入场的创业者,还是已经站稳脚跟的企业家,都必须要有理想,要保持理想主义者的特征。理想主义与商业价值并不是背道而驰的关系,古往今来,兼顾尊重商业规律且打赢战役的企业比比皆是,拥有130年历史的GE通用电气公司的情怀是正直,苹果的情怀是为改变世界而生,阿里巴巴的情怀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华为的情怀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
诚如张謇所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这些受人尊敬的企业,每一天都在致力于让世人的生活和所处的世界因为他们的存在和发展而随之变化,往更美好的方向变化。也正是这些如张謇一般积极的、建设性的、奋进的企业家,凭着决心和创造精神,在发现社会机会、闯出一片广阔天地的同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直至影响社会整体发展进程、改变世界。
知史明智,勉力前行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从2015年全面转型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以来,领势投资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价值观体系,即“敬天爱人、自强不息、坚韧致远、共享共赢”,和以“骨干持股、交叉持股,共同管理、深度合伙,利益开放、全面共享”为核心原则,形成了独具特色、全方位开放的建立于合伙人机制之上的九重激励体系。
我也很庆幸,一路走来,我们所有同仁都能够身体力行,化观念于行动,以每一个个体的力量去践行我们“坚决不投污染人心的企业、坚决不投污染环境的企业”的准则,去推动我们整体使命的实现——“支持领袖人才,成就世界级企业”。
时至今日,救亡家国的焦虑不再困扰当代人,但身处“经济寒冬”的我们,作为以新型大国姿态站立在历史临界点上的中国的企业公民,面对当前全球化变革的挑战,需要张謇的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需要张謇的“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需要张謇73岁发烧时仍和工程师们一起去视察江堤的干劲,胸怀家国,百折不回,时刻保持着奋斗者的精神,才能无惧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和困难,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