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大生资本集团的形成
导读:大生资本集团在张謇生前诚然已经陷于破产,但是他艰苦创立的一系列实业、文教实体终究保存下来。不仅开拓了南通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为今天南通工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生资本集团是与张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张謇是江苏通州(今南通)人,1894年中状元。1895年冬,张謇受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在通州筹建纱厂,走上了“状元办厂”的道路。1895年5月,建成大生纱厂。当时有资本44万余两,其中营运资金仅数万两。因棉价工价较低,各项税费较少,加之经营得法,销路颇畅,大获市利。1900年张謇又集股筹设通海垦牧公司,把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引进农业,企图以大农业来解决大生纱厂的原料问题。从1904年,张謇等人着手筹备在崇明设立大生纱厂的分厂(二厂)。1907年3月大生二厂建成,工程进展比较迅速,2.6万锭纱机全部开动。到1911年止,大生一、二两厂纯利累积共达370余万两,资金总额也增加到将近200万两。这就是张謇在此10年间广泛兴办各种企业和事业的实力基础。到1907年,张謇以大生纱厂为轴心,围绕着发展纺织工业的各方面需要,先后总共正式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即:通海垦牧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广生油厂、大兴面厂、阜生蚕桑公司、翰墨林印书局、资生铁厂、资生冶厂、颐生罐诘(头)公司、颐生酿造公司、大达内河小轮公司、通州(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外江三轮公司、泽生水利公司、大隆皂厂、懋生房地产公司、染织考工所、大中通运公行、船闸公司。这些企业大多是直接或间接为大生纱厂服务,或者凭借大生纱厂以获取利润。例如有的企业是为大生纱厂提供原料,有的是利用纱厂轧花棉籽制油,有的是利用纱厂的剩余动力磨粉,供工人食用和桨纱,有的是为纱厂修配机件而设,有的主要是为纱厂解决运输问题等等。1907年夏,大生纱厂召开第一届股东会。会议决定把上述19个企业单位合并,组成通海实业总公司,张謇担任总公司的经理,大生纱厂的股东和董事也就是该公司的股东和董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纱厂为中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地方性企业网络,这就是以后称之为大生资本集团的主干。
通海实业总公司所属各企业单位的营业状况盈亏不一。1908年,大隆电厂、颐生罐诘公司、大兴面厂由于亏蚀不堪被迫停歇。不过此后张謇又陆续投资创办银行、航运、堆栈等十几个企业单位。
以后的十年间,大生企业系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截至1921年,大生一、二两厂资本共为3694390两,历年纯利累增总额共为16620173两。1914年张謇出任农商总长以后,又在海门常乐镇南开始创建大生三厂,并且还拟订了建立四、五、六、七、八、九厂的庞大计划。八厂于1920年开始筹建。到1924年,大生一、二、三、八,个厂资本总额共达770余万两,纱锭共15万枚,布机共1500余台。张謇等主要依靠调拨大生一、二两厂的资金,围绕着纺织工业这个中心,又相应扩充了其他一些实业。他们在原来通海实业公司的基础上,特别着重兴办和扩充金融业及交通运输业。此外,还创办或协助创办了许多服务性的企业。1920年前后,大生资本集团进入到了鼎盛时期。
但是大生集团发展迅速是与欧战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棉纱倾销减少分不开的,它缺乏真正可靠的巩固的社会基础。欧战结束后列强恢复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扩张,在华外商纱厂生产的机纱空前泛滥于中国市场,使华厂产品销路日益缩减。1922年,上海华商纱厂全部赔累不堪,大生一厂也结亏为39万多两,二厂结亏为31万多两。此后大生资本集团便迅速走向衰败破产的道路。到1925年,情况愈益恶化,仅一厂负债已高达资本总额的258.59%。大生资本集团不得不向新兴的江浙财团全面屈服。这年7月,由上海方面的中国、交通、金城、上海四行和永丰、永聚钱庄组成债权人团,全部接办了大生各厂。后来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日本纱厂的排挤下,大生纱厂越来越陷于困境,不久便落入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手中。
大生资本集团在张謇生前诚然已经陷于破产,但是他艰苦创立的一系列实业、文教实体终究保存下来。不仅开拓了南通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为今天南通工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