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做成一个企业很难,毁掉它可能只是一件小事
导读:从田间的放牛娃到中国民营造车第一人;从拿不到造车证到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领军者,李书福是若干坚持梦想的企业家缩影。这些年他有怎样的经历和心得?你能在本文中找到答案。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作为民营汽车工业开放发展的优秀代表上榜。
辗转十年,进入汽车制造业;克服种种困难,成为中国民营造车第一人,被外媒称为“中国的亨利·福特”......
“汽车疯子”李书福引领吉利汽车站稳中国市场,又以蛇吞象的气势收购沃尔沃,成为奔驰最大股东,带领吉利驶向海外。
从田间的放牛娃到中国民营造车第一人;从拿不到造车证到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领军者,李书福是若干坚持梦想的企业家缩影。
这些年他有怎样的经历和心得?你能在本文中找到答案。以下,Enjoy:
01
李书福:成功很难,毁掉前途可能就在眼下
1.我的创业经历
我是一个放牛娃,上小学时,我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每天0.15元,一个暑假能赚6~10元人民币,对当时的我来讲这是一笔大钱。
我上小学时每学期大概交书本费1.2元,学费是免交的,有了这笔钱,我比其他同学富裕多了。
在我上初中一年级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吹进了校园和乡村。
虽然我仍然沉浸在放牛的快乐生活之中,但改革开放的春雷在我心中激起千层浪花,散发无穷涟漪,使得我无心上学了。
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后来高中还没有毕业,我就开始规划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种梦想。
当时家里有辆自行车,我向父亲要了几百元人民币买了一台手提照相机开启了我的创业生涯,坚持了近两年时间。
后来因为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我就寻求新的机会,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
那个时候的台州,废旧电器市场已经比较发达了,我从废旧电器零件中分离出金属铜、金属银和金属金,利用我家房子比较大的优势,进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
后来,我的这些技术被其他人学会了,因而出现了激烈的供应链竞争,废旧零部件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于是我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艰难转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冰箱开始进入家庭,我再次开启了一个新的创业进程,研究生产冰箱配件。
因为公司初创,没有土地,更没有厂房,我只能租用街道的工房进行产品试制与研究。
经过近400个日夜的反复失败与总结,我的手掌被折腾得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见人不敢伸手,浑身疲惫不堪,但我的研究试生产终于成功了。
可是人家自己要发展工业,决定收回厂房,于是我只能转移到其他地方,辗转了两个地方之后,生产又陷入了停顿。这一年我22岁。
在恐惧、无奈、叫天不应、入地无门的情况下,有一个声音在向我们召唤,当时家乡的工办主任为发展乡镇企业,主动找到了我们。
在他的协调下,我们租用了一个村庄的生产队仓库,后来还给我批了一个戴红帽子的乡镇企业。
有了营业执照后,我们便轰轰烈烈地大规模招聘员工,开始扩大产能、制作设备、研发新产品,生产的冰箱零配件供不应求,一举成名,最终成为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知名度。
1989年,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加上内部股东意见分歧等原因我深感疲惫,于是我选择把全部资产送给乡政府。
政府接管后,我虽然一夜回归“无产”,但浑身轻松,于是我去上大学了。
1992年3月,我从已经送给政府的资产中回租一部分厂房,开始了新的创业生涯,对我来讲,这是第四次创业了。
邓小平南方谈话在天地间又一次荡起了滚滚春潮、万丈春晖,暖透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整个中国进一步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我的创业热血又一次被点燃,那一年我已经28岁了。
要研究、生产什么呢?装潢材料。
后来,我们把产品的规模做到不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再后来,我们的这些自主创新成果又被其他人学走了,虽然我们有专利,有所谓的知识产权。
为此,我又放弃了这个产业,开始研究摩托车。
吉利是全中国第一个研究生产摩托车的民营企业,后来很多人发现,吉利的摩托车供不应求,企业搞得红红火火。
自然又有许多企业跟着学,几年间,全国几十家摩托车公司,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但是有些企业缺乏合规意识,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甚至出现了偷税漏税的不正当竞争,于是我又退出了这一领域。
2.艰辛的造车道路
那一年,我已经35岁了。
我决定研究、生产汽车,除了我自己和少部分人,大多数人几乎都不相信我能成功。
大家都认为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没有优势了,优势早已经被西方国家垄断了,中国企业只能与外国汽车公司合资或者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定会更加成熟、更加稳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会持续推进,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
虽然在当时,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每年才几十万辆,汽车进入家庭才刚刚起步。
但将来如果中国每年汽车销量超过3000万辆,而汽车工业又不是属于中国自己,那一定不是一个好消息。
从几十万辆到几千万辆的年产销量,这个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商机。
进入汽车行业虽然面临很大挑战、很多困难与问题,但商业空间很大,商业机遇期也很长,有足够的时间打基础、练内功,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培训人才,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允许我们犯一次或几次错误,这是用钱买不来的机会效益。
因此,我决定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坚定地进入汽车领域。
我领导组建了项目筹备组,在公司内部选了两个工程师,加上我自己,共三个人开始研究汽车技术。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但这既是天时地利的召唤,更是我追求理想的自我决定。
在汽车行业内有一句话:你恨谁就叫谁去造汽车。当然我要造汽车,不是因为谁恨我,而是我自己的选择。
实践证明,这条路实在太艰辛,这条路也确实很诱人,这条路时而景色秀丽,时而乌云密布。
我们勇敢地在这条路上参加了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赛跑,虽然跑得腰痛腿软,浑身浸透汗水,有时还会精神恍惚、不知所措。
但前方的路依然充满神秘,能勾起我们无穷的想象,使我们探索远方秘密的心情根本无法平静,已经扬起的创业风帆将推动我们走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汽车世界。
当时的我就坚信:
汽车一定会电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一定会帮助主人解决更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定会垂直起降,自由飞行在江河山川、城市乡村;
一定会成为主人的秘书、保镖,为主人赚钱,帮主人消费,逗主人高兴,与主人聊天,保主人平安,帮助主人增长知识;
一定会自己去清洗、保养,等等。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加大科技投入,发扬科学精神,不断累积基础数据,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不断培养研发人才,不断提高研发能力,不断实践总结与优化系统规划,从根本上掌控核心科技,必须形成线上线下两方面的智能优势,缺一不可。
吉利在全球有近两万名研发工程师,每年投入数百亿研发费用,在自己确立的技术路线上坚定地持续投入。
只有不断形成厚积薄发的优势,才能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能力是用钱买不来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刻苦锻炼,才能掌握真本领,才能面对各种挑战,引领行业变革。
3.我的实践心得
吉利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总结出以下几条心得。
1. 做事情必须认准一个方向,坚定一个信念,提炼一种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个使命。
一定要打基础、练内功,千万不能随泡沫飞扬,跟风起哄,否则风口过后必会留下一片狼藉的凄惨景象。
退潮以后,裸泳者将会很难看,搞得不好有可能回不了家。
2. 中国汽车工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进一步放开管制。
应该欢迎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来,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与探索。
当前中国进入电动汽车工业的投资者很多,互联网企业造车也搞得如火如荼,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一定要积极引导、大力支持。
但是有些现象必须引起重视,比如利用互联网概念、电动车概念以及借发展实体经济投资汽车工业等名义,而其真正目的不是造车,不过是希望在不用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趁机变相捞钱,这样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说得好,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认为实业就是实业,搞实业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实业赚不了快钱。
当然现在进入汽车行业不是没有机会了,只是机会少了一些,难度大了一点。
好像打高尔夫一样,有些人已经打一段时间了,快接近果岭了,而新进入者要么一杆进洞,要么不要参加这场比赛,否则成功的概率不大。
也就是说机会只有一次了,一定要聚精会神,认真严肃,高度重视,必须一次性成功,不能有任何闪失,更不能三心二意。
就中国当前的汽车工业而言,在对外放开之前,尽快对内放开,早日形成自己的能力。这样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实惠,可以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
我是一个市场派,我完全鼓励与支持公平竞争,坚决反对特权与贸易保护主义。
3. 不能急功近利。
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脚踏实地遵守事物的客观规律,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带来光辉的前景,埋下罪恶的祸根就会带来无情的灾难。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就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播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种子,中华民族一定会因此而拥有光辉的未来。
大道至简,规律不可抗拒,只有内外兼修,厚道善良,顽强勇敢,一分耕耘就有一份回报,明天才能更美好。
4. 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依法合规、公平透明,必须以人为本,合作共赢。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的小聪明,都有可能变成严重的问题,产生严重的后果。
做成一个成功的企业很难,毁掉一个企业的前途可能就在眼下,可能就是因为某一件小事。
所以,做企业必须天天如履薄冰,天天小心谨慎,时刻牢记合规的重要性、法律的严肃性。
创造人类幸福全靠自己辛勤劳动、刻苦工作,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也是我一贯坚持的原则。
我觉得勤奋、踏实、苦干、与人为善是正道。
那些用自己的错误观点臆猜别人的正确行为,用自己的扭曲心态衡量别人的健康心灵,甚至出现造谣没有底线、唯恐天下不乱的言行,这样的思维方式最终是不会有市场的。
有时候还出现以制造谎言得到传播骗人而洋洋得意的现象,我认为这股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露出真相。
我希望同志们不要传谣、信谣,尽最大的可能提高自己辨别真伪是非的能力。
汽车产业是全球性产业、是制造业之王,21世纪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商业重塑的世纪,无论是吉利、沃尔沃、奔驰、宝腾、路特斯,还是世界上的其他汽车公司,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相互尊重、互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依法合规地探索一条携手共进的新型发展道路,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尝试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多利益,为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吉利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创业,大胆实践、不断转型升级的成长史,就是不断为用户带来获得感的奋斗史。
吉利因为这40年的历史机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小山村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必须倍加珍惜,为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而顽强拼搏。
当然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依然面临如何从全球价值创造链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现实挑战。
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只要认准方向,明白问题的本质,持续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这是考验中国制造业的关键时刻。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合规发展,如何实现全球价值链利用与合作共赢,如何实现稳健地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02
只要出发,使命必达
——吴晓波 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李书福先生的《吉利集团的底层密码》情感真挚,虽然遣词朴实,素描了从放牛娃到乡村摄影师,到做冰箱、摩托车,直到“汽车疯子”,这种“非线性成长”之路,读来却令人心潮澎湃。
显然,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在其“非线性成长”的各阶段中无不透出他的聪明劲儿。
更令人钦佩的则是那“聪明劲儿”背后的执着、坚韧、不服输、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和睿智的洞察力。
他的成功重重打脸了那句网络热语:“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一穷二白的放牛娃,却能撑起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旗帜!
都说摄影是“第三只眼睛”,乡村摄影师的经历练就了他那睿智的双眼。
正是这双善于“发现”的利眼,使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找准别人看不到的商机,也能看到创新求变的细节,典型如创新“踏板摩托车”。
桀骜不驯是他成功的另一个性格特点。他的几段创业转型都是在企业“蒸蒸日上”时“任性地”主动放弃。
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不按常理出牌”的他出人意料地果断放弃摩托车而成了“汽车疯子”。用他那超乎常人的锲而不舍和永不言弃的毅力,最终应了那句话:“只要出发,使命必达!”
这是一位善于学习和“忘却学习”的企业家。
他是有悟性而善于学习的人,从悟道牛脾气中学习、从细致入微地观察用户中学习、从国际并购中学习。
正是“忘却学习”,让他可以义无反顾地“忘却”往日的成功,去全力学习、追逐现代工业的前沿:汽车产业。
这是一位无畏而执着的企业家,更是一位真诚、踏实而对科学、合规有着“敬畏感”的企业家。
正是这种“敬畏”,让吉利汽车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站在以“科学”为基础的“未来观”上践行了正确的发展战略。
在围绕能力提升的产业链布局和全球化创新协同中赢得国际同行的尊敬和协同,积极而务实地顺势而上,实现向“智能空间移动终端”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让中国车跑遍全世界”的不凡初心。
作为16年前曾担任过吉利汽车总裁战略顾问的我,深深地为有这样的企业家而感到由衷的骄傲!
03
李书福经典语录
● 搞实业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实业赚不了快钱。
● 中国的改革、中国的开放,势不可挡。
那时候,我们就提出“认准一个方向,坚定一个信念,凝聚一股力量,提炼一种精神,完成一个使命”。
● 吉利没有优势,一点优势都没有。
我们有一种认真研究、任劳任怨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事情做到位,工作做扎实。
● 有人问我,吉利成功融合沃尔沃,靠的是什么?
我的体会是,靠沟通互信,靠合规合法,靠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底蕴;靠与工会组织建立良好沟通,坦诚相见,同舟共济;
靠尊重欧洲成熟的商业文明,严格目标管理,有效放权,让管理层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
鼓励思想碰撞,强调人文关怀,用“和而不同”包容各种建设性意见,确保企业沿着设定的战略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 我这一辈子其实就是做汽车的,真正为用户带来实惠,让每个人用得起、买得起,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工作。
这是我的梦想,我相信也是能够实现的,这不完全是一个“梦想”,三到五年,八到九年,甚至十几年,通过努力一定能实现。
来源:华章管理(ID:hzbook_gl);作者: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晓波,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