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游戏:腾讯阿里投资全对比
导读:一片必争之地、两种投资逻辑、三类投资对抗,两家巨头意志与决心在此对决。
一片必争之地、两种投资逻辑、三类投资对抗,两家巨头意志与决心在此对决。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战略投资战场风起云涌,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两个战略投资者就是阿里(NYSE:BABA)和腾讯(00700.HK),资本将双方的业务触角不断延长交错,也带来旗鼓不息的战争。
战争在两年前就已经蔓延到了东南亚。
作为印尼当地最大的电商平台Tokopedia,其两位创始人认为阿里控股的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是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两位创始人曾希望与腾讯联手,2017年他们与腾讯高管进行了深入讨论,京东(NASDAQ:JD)也有意投资Tokopedia,双方耗时将近一年。
这场投资最终却被阿里截胡,背后的重要推手是软银的孙正义——他不仅是阿里的早期且最重要投资方,同时也是Tokopedia的大股东——在孙正义的积极推动下,Tokopedia在2017年8月接受阿里11亿美元的投资,正式被纳入阿里系,并在16个月后再次接受阿里和软银11亿美元的投资,估值达到70亿美元。
目前东南亚最重要的两个电商平台,一个是阿里阵营的Lazada,另一个是腾讯阵营的Shopee,两家电商平台正在激烈竞争市场第一的位置。Tokopedia虽然只专注在印尼市场,但由于印尼占据了整个东南亚市场40%的人口,且Tokopedia增速很快,其已经成长为东南亚市场电商领域的第三极。
把行业老三Tokopedia纳入自己的阵营,在今天看来,对阿里在东南亚的电商布局至关重要。
要成为全球重要参与者,阿里和腾讯不管在区域还是领域扩张上,围绕投资的战争都将更激进,在新兴市场,它们不再拥有如国内微信、支付宝两大超级应用的主导地位,加上文化、地域、国情的差异,AT对当地被投公司的话语权和控制力都会受到影响。
在华兴资本(01911.HK)董事总经理、投资银行业务联席负责人王力行眼中,“经过2015年、2016年的几起大并购以后,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之间越发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作为2015年几起互联网大并购的幕后英雄之一,王力行与巨头的战略投资部一直保持紧密合作与沟通。
行业对战略投资通俗的理解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战略投资是“你为我服务”,一种认为战略投资是“我为你服务”,前者被认为更像现阶段的阿里,而后者则更像腾讯。
阿里内部将投资并购看作是围棋游戏,顶层设计明显,棋盘是基础,被收购或控股的公司是否在自己领地获得一隅的优势并不重要,目的是联合起来吃掉最多的黑子,帮助阿里赢得全局胜利。
而腾讯的战略投资是非典型的,他们的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之间没有明显分界,他们也并没有一个确定要去达成的目标。腾讯更像是一种圈层式的投资方式,核心是“社交+内容”,越趋近中心圈层腾讯的控制力就越强,而在较远的领域,腾讯采用少数股权为主的投资方式构建生态,输出基础能力给合作伙伴,进而获得进入新领域的机会,这与腾讯的连接策略相辅相成。
对战略投资不同的理解,导致了阿里、腾讯投资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逻辑和不同的投资节奏,而以AT为代表的战略资本,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会对创投圈带来巨大影响。
两套投资班底:强势VS佛系
蔡崇信(Joseph Tsai)和刘炽平(Martin Lau),分别是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阿里和腾讯的“关键先生”,蔡于1999年阿里创立之初加入,刘则在腾讯成立七年后、2005年上市之初加入,现任腾讯总裁,两人目前执掌着所在公司的战略投资部。
2008年阿里巴巴集团正式成立阿里资本,星空传媒中国区原COO张蔚在这一年加盟阿里,并担任阿里投资负责人(后于2015年8月出任阿里影业总裁),直接向蔡崇信汇报,张蔚治下主要是张飞燕和谢世煌两人,谢世煌是阿里十八罗汉之一,后于2014年创立湖畔山南资本,马云是其最大出资方。
2011年底,原北极光创投副总裁张鸿平加盟,担任阿里资本董事总经理,也是阿里资本中第一位专业投资机构出身的投资人。张鸿平与阿里结缘于2011年7月阿里对美团B轮5000万美元的投资案,除了主投方阿里,跟投方北极光创投的投资负责人就是张鸿平。张鸿平于2016年初离开阿里投资部。
目前阿里战略投资部规模超过200亿美元,一共有5个团队,其中国内3个团队,美国1个团队,还有东南亚1个团队。战投部上面设了一个由马云、蔡崇信、阿里CEO张勇等7人组成的投资委员会,当业务部门和战投部意见不合时,由投委会进行最终决策。
谢鹰、张飞燕和刚峰分别是阿里在国内3个投资团队各自的董事总经理,向蔡崇信汇报:刚峰团队,主要做零售项目投资并购;张飞燕团队,过去主要看O2O和IoT,现在负责文化传媒领域;谢鹰团队,则主要关注TMT领域。
当阿里开始系统性做投资的同一时期,腾讯也在2008年成立了自己的投资部。原谷歌大中华区投资并购总监彭志坚在这一年加入腾讯,入职时他挂职在企业发展部,等转正后腾讯刚刚成立投资并购部,彭志坚亲历并推动了腾讯投资部从0到1的全过程,后担任投资并购部总经理,向刘炽平汇报。直到2015年,彭志坚辞职创立元生资本。据《中国企业家》报道,彭志坚在任的七年时间,代表腾讯投资了包括滴滴在内的几百家公司,累计投资额100多亿美元。
目前,腾讯的投资并购部由刘炽平主导,两个管理合伙人林海峰和李朝晖负责主要工作,两人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加入腾讯投资部,都是投资部的元老。
腾讯投资并购部坚持每年招聘应届本科生,这在投资界并不多见,但只定向从少数几所优质高校选取,此外,腾讯投资并购部每年还会从国外几所固定商学院招揽人才。相对于其他机构,他们似乎有更多的意愿、资源和机会去培养新人。
一位腾讯内部人士向《财经》记者解释腾讯坚持校招的原因,“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从学校里招一些好的苗子,进来后手把手培养和教导,他们往往能够跟你在很多地方上有更多的共性或者一致性。”
在腾讯50多人的投资团队中,接近三分之一的成员都是腾讯校招进来的;阿里投资部不做校招,对加入成员的要求通常是拥有多年经验的资深投资人,大部分人都是投行、VC、PE背景。
两支不同背景的团队也拥有各自的投资风格。
55岁的蔡崇信是中国台湾人,1995年迁居中国香港,现长住美国圣地亚哥,蔡崇信是典型的美国精英作派,他热爱体育运动——先后收购了圣地亚哥的美国全国长曲棍球联盟(NLL)扩围球队、收购布鲁克林网队49%股权,还长期给香港男子长曲棍球队提供赞助。
作为长曲棍球运动的狂热爱好者,蔡崇信带领下的阿里投资部,其投资风格也表现出这门运动的特点——作为世界上最快的球类运动,长曲棍球运动集体能、速度和技术于一体,比赛中充满了激烈的身体对抗——在收购饿了么的案例中,蔡崇信给出的估值和条款一度强势到让饿了么张旭豪跳起来拍桌子。
46岁的刘炽平性情和风格都更温和,他长住香港,作为腾讯总裁,刘炽平对具体事物过问极细。
在业界看来,这位腾讯总裁最激进的时刻,可能是在2016年发着高烧,坐了10个小时的飞机到达赫尔辛基,以86亿美元收购了芬兰Supercell游戏工作室超过84%的股份——后者开发出了全球最具话题性的游戏大作《皇室战争》,刘炽平在其中的战绩是全球排名第97。
刘炽平在今年1月的腾讯投资年会上谈到,作为一个战略投资者最重要的责任——“在我们的业务里打造一个开放和公平的平台,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里面通过自己优秀的能力去取得最高的价值。”
多年来,市场评价两种风格没有优劣,只有适不适合。阿里投资风格强势激进,会要求被投公司配合阿里的整体战略,然而一旦阿里决定投资,也会不遗余力地支持被投公司;腾讯投资风格“佛系”,“只求共生,不求拥有”,少数股权投资给被投公司更多发展空间,其本身不是强协作、强联盟的投资形式。
在阿里内部,投资必须与业务高度协同,投资为业务服务,强调公司意志。一位阿里投资部前员工告诉《财经》记者,“投资部当时整理第一优先级到底是什么,第一诉求绝对是战略,考虑跟母体业务的结合、互补或者加强。”
腾讯的投资和业务则保持相对独立,拥有独立的理念和价值观,投资部的使命是探索腾讯未来可能性,不会只为腾讯当下的某个战略或者业务服务。
投资部与业务部关系的不同,本质上取决于两家公司底层的差异——阿里的主营业务是电商,这是一门苦生意,做任何业务都需要一天天发展成长,不可能一夜爆发成一个巨头;腾讯则不同,微信建立了水平生态,而要做垂直生态的打造,腾讯的连接策略就需要去做广泛的投资。
两支战投团队不同的背景和气质,加上两家公司对投资部定位的不同,造就了阿里、腾讯迥然不同的投资逻辑和节奏。
两种投资逻辑:围棋盘VS同心圆
今天阿里和腾讯的投资风格在数年前恰恰相反。2011年之前的腾讯,投资案例多以并购为主;而2013年之前的阿里,投资也不像如今追求强业务耦合,更偏向一个有战略眼光的财务投资人。
“抄袭者”的名声和3Q大战推动了腾讯在2011年的内部诊断会。诊断会后,腾讯把核心能力聚焦在流量和资本上,其中,“资本”主张的提出者就是刘炽平,在这位前高盛人看来,腾讯不可能涉足所有的互联网产品,腾讯自此提出开放战略,通过把投资作为核心战略之一,与合作伙伴建立生态合作关系,“只求共生,不求拥有。”
2011年1月24日,腾讯宣布成立投资规模为50亿元的腾讯产业共赢基金,主要使命是投资产业链上的优质公司,更好地服务腾讯开放平台上的用户。根据IT桔子数据,腾讯在这一年就进行了17次对外投资,而此前11年内的投资交易加起来才16次。
这一年也成为腾讯投资的分水岭。腾讯通过投资,切入了电商、本地生活、出行等诸多领域,投资了京东、搜狗、滴滴出行等众多企业。在此之前,腾讯的投资多以并购为主,且大部分发生在游戏领域,与腾讯主营业务强关联。
腾讯从并购为主走向了少数股权投资为主,而阿里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阿里生态经济体,注:黄色背景的圆圈为阿里收购或投资的业务。
资料来源/阿里巴巴投资者关系官网
2008年,阿里资本在刚成立时的出发点是做财务投资。阿里对外的投资主要紧密围绕能帮助其电商业务发展的项目,比如2008年投资百世物流和2010年投资星晨急便,以解决电商商品的配送问题;比如2010年投资宝尊电商,为品牌商家提供整体化的电商运营服务;比如2010年投资淘淘搜,完善淘宝图像购物搜索能力。
2013年,是阿里投资从财务投资者向战略投资者角色转化的关键之年。
在此之前,阿里的投资业务散落在三个部门——集团投资部、B2B投资部以及淘宝投资部。值得注意的是,B2B投资部负责人纪纲,于2016年1月加入蚂蚁金服担任其战略投资部负责人,2016年也是蚂蚁金服投资策略的重要转折点,过去主要围绕自身的金融场景进行布局,这一年之后蚂蚁开始关注综合场景,先后投出了大搜车、旷视科技、哈啰出行等项目。
直到2013年1月,阿里进行了当时成立13年以来最难的一次组织架构变革,成立25个事业部,此前分散在各事业部的投资部,也在这次架构调整中跟随独立的阿里资本一起划归到“阿里巴巴集团投资部”,职能上依旧维持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划分。在阿里,集团层面的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一直共存到2014年,到了2014年4月,阿里彻底转向战略投资者的角色。
创业公司在接受阿里的投资后,如何与这个彻底的战略投资者去谈合作?
一位被阿里投资的企业合伙人向《财经》记者总结了他的经验,“跟阿里谈战略投资,最好的方法是他们投了你之后,你去看阿里内部有什么业务,你自己写方案,自己主动进去把这块业务搞完。”他回忆蔡崇信在2016年投资年会上谈到的,主旨是阿里其实并不是强势,阿里投完一家公司之后,非常希望被投公司来帮阿里改造内部业务。
此前《财经》记者曾总结了在2017年6月的阿里投资者日上蔡崇信对阿里投资的逻辑阐述,他把投资并购看作是围棋游戏,在游戏中,把棋子放在棋盘上,可以从任一点开始,任一点结束。“我们就是把正确的资产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战略投资和并购是作为赢得围棋的一部分,给阿里建立长期的战略价值。”
阿里投资并购逻辑。资料来源/阿里巴巴投资者关系官网
而在2018年9月的阿里投资者日,蔡崇信对这一围棋式的投资逻辑做了进一步阐述,他说,“投资并购就像一个围棋游戏,仍有许多棋子散落在各地,需要有人合理规整摆放。阿里会持续进行投资,因为投资是为了未来而布局,我们更乐于投向能为公司创造‘1+1>10’效应的项目。”
他在现场举了饿了么的例子,阿里收购饿了么之后对其的赋能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开放淘宝和支付宝入口,最大化消费者流量;第二,会员融合,88VIP向饿了么输送阿里生态的超级会员;第三,丰富交付场景,新零售扩大其产品和服务范围;第四,组织升级,阿里将饿了么的组织结构从多层级结构转化为事业部式结构。
一位阿里投资部前员工曾对《财经》记者表示,阿里的这种投资风格被描述成“中心化投资”,往往要三样东西:流量、用户和技术。“至于投出去的钱是赚是亏,阿里不太在意,只要拿到这三样东西就赚了。”
而对于腾讯投资的“投行化”标签,刘炽平也在腾讯2019年投资年会上进行了回应:“腾讯通过投资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仅可以让腾讯专精于自己擅长的业务,而且可以通过合作伙伴建立生态链,获得进入新领域的机会。”
在2018年11月3日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投资分论坛上,腾讯投资董事总经理湛炜标介绍腾讯的投资理念时也首先指出,腾讯投资将从生态战略出发,伴随与互联网各行业的深度融合,腾讯投资的范围会随之扩大,但始终保持与腾讯整体战略高度协同。
而在战略协同之外,湛炜标又强调,腾讯投资更重要的使命是希望用投资之手寻找到有潜力的“颠覆者”,对于绝大部分垂直领域,腾讯通过少数股权投资,开放连接能力帮助其成长;对于核心社交和头部内容领域,腾讯会考虑控股和并购,比如腾讯音乐(NYSE:TME)、阅文(00772.HK)等。
一位接近腾讯投资部人士向《财经》记者介绍,腾讯所定义的战略投资有三类:
第一类通过投资或并购形成具有主控地位的平台型公司,比如腾讯音乐、阅文、微众银行;第二类,在核心垂直市场上可以和腾讯有很强联动,最典型的就是京东、美团点评、滴滴、58同城、拼多多;第三类,能帮助腾讯在其主营业务垂直产业链中,获取更大的生态价值以及稳固护城河,比如游戏、内容。
如果要用两种意象来形容阿里和腾讯的投资,阿里是完全的战略投资方,棋盘是其基础;腾讯的投资则是去中心化的,更像是同心圆,以社交和内容为圆心,其圈层不断向外延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腾讯的连接战略服务。
三类投资对抗:新零售、电商、2B
过去一年,AT两家投资在各领域白热化的对抗战,去年初即高调打响。
在2017年末至2018年初,腾讯开始大笔投资线下零售,一举投资了永辉超市、万达商业、海澜之家,并与步步高商业展开了全面战略合作。
刘炽平在去年1月的投资年会上解释腾讯频繁投资传统商业项目的逻辑,“未来的趋势是线上线下相结合,腾讯近期投资了不少线下企业,线下有很多宝藏。”
对于为什么大手笔投线下零售,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李朝晖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曾说,“外界认为是应对阿里的策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O2O的机会,我们认为传统行业和互联网之间的结合和渗透带来的商业机会是长期的,我们觉得以后没有线下零售,零售一定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
而比腾讯投资早得多,阿里早在2016年10月,马云提出“新零售”战略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对线下零售的攻城略地,包括内部孵化了盒马鲜生,先后入股了三江购物、银泰、联华超市、新华都、高鑫零售。在腾讯对线下业态的强势进攻下,阿里又在2018年2月战略投资居然之家。
王力行把AT抢跑线下零售解读为先占坑场景,再做更多打算。“线下物理实体场景,很难无限度复制,空间有限。”由于彼此担心对方在自己之前将线下资产拿在手里,这种担心反过来又加快了两者的投资节奏。
2018年4月,阿里联手蚂蚁金服投入55亿美元、以95亿美元的估值终于收购饿了么,阿里对饿了么的投资共计四次,跨时三年,投资近百亿美元。
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曾公开表示,卖给阿里是他在当时环境下能做得最好的选择。《财经》曾报道,卖身阿里之后,除饿了么董事长、阿里CEO逍遥子新零售战略特别助理双重身份外,张旭豪目前在与阿里有密切关系的投资基金担任顾问,帮助阿里寻找新零售和新消费方面的机会。
同月,在接受完腾讯A轮投资后,小红书被阿里领投B轮,被视为小红书从腾讯系走向阿里系的标志。小红书可能成为阿里电商重要流量来源,对于这家阿里具有战略价值的公司,腾讯却选择了放手。
外界或许不能理解。“战略对抗价值不是腾讯投资战略价值的优先级,在小红书的案例上价格可能更重要。”一位接近交易的腾讯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到了2018年中,社群电商又成为腾讯投资的一大重点。以拼多多为首,社群电商项目诸如SEE小电铺、山茶花、惠下单、多抓鱼、有赞、好衣库、每日优鲜等先后获得了腾讯投资。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2018年腾讯在电商领域的投资项目达到14例,是2017年公开披露8例的近两倍。
饿了么和拼多多,分别是阿里和腾讯在2018年最重要的战略投资——竞争对手美团点评上市前夕,饿了么于去年8月和口碑组建成新的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并宣布获得来自阿里、软银等超3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现已兑现),不乏狙击之意;而拼多多在今年以来已经爆发多次与阿里的“二选一”事件,对于拼多多深耕的低线城市市场,淘宝亦动作频繁,在APP主搜第三栏上线“便宜好货”特卖区,并升级聚划算为阿里品质惠经济战略窗口,整合聚划算、淘抢购、天天特价三大平台流量。
“就像两艘航空母舰。”一位和阿里、腾讯深度合作的投资人曾对《财经》记者这样比喻AT的关系,“你当然要买一堆和主营业务相关的护卫舰,有些护卫舰离得很远,可能没多大战略协同,主要是用来占坑。一旦打起仗来,其实你真正更在乎的是能不能买到一些炮弹,能把对方打痛,是吧?就比如拼多多就是腾讯的炮弹,腾讯投它就是看它能不能从淘宝那里挖一块。”
据QuestMobile在1月22日发布的2018年度报告,拼多多和手机淘宝的重合用户规模已经接近1.4亿,而北京时间1月25日早间,年仅3岁的拼多多,其市值首次超过同为腾讯系的京东,位列中国电商公司市值第二,仅次于阿里巴巴(不过第二晚拼多多市值又被京东反超)。
临近2018年四季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质疑之后,腾讯在去年9月底的组织架构中宣布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做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在和腾讯新成立的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沟通中,王力行发现整个CSIG重组之后,内部还处在梳理战略的过程中,业务部门和投资部门正在进行紧密沟通。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阿里成立以来的使命,加码企业服务,其实在2012年就已经成为阿里重要目标之一。当时阿里巴巴B2B退市不久,马云在杭州体育馆举办了一场面向B2B员工的大会,他提出了两点:一是鼓励B2B员工在集团内部进行转岗;二是阿里巴巴B2B要从销售驱动型的公司向服务型的公司进化。
IT桔子显示,阿里巴巴加上蚂蚁金服2018年共在企业服务领域进行了18起投资,其中包括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明星企业,是其在所有投资赛道中出手最多的领域,超过阿里在主营业务电商领域的11起投资,而腾讯在企业服务领域出手的次数高达19次,仅次于其在文娱领域的49次。
尽管阿里和腾讯投资各自的重点领域不尽相同,但双方战略投资部的定位有两点一致:第一都是为了开拓新的市场、提供向新领域扩张的可能性;第二都是后方的防御性武器,防止该领域被对手反超。
一片必争之地:必须拿下新兴市场
阿里和腾讯在国内的增速都出现了放缓迹象,从2015年开始,印度和东南亚成为阿里腾讯抢占海外市场的必争之地。
在印度,阿里已经在移动购物及支付平台PayTM投入近20亿美元,同时在一年内三次投资了印度最大的网上杂货商Bigbasket;而腾讯的投资非常广泛,主要投资项目包括打车平台Ola、外卖平台Swiggy,此外在电商、社交、教育、游戏文娱、旅游等多个领域均有涉猎。
创新工场高级投资经理阮飞在《印度的机会在哪里》一文中这样总结阿里腾讯各自在印度的投资策略:“腾讯的策略是投头部标的,只要是市场中的龙头企业,不分领域,有机会都会参与;阿里还是在自己擅长的电商、支付、物流、外卖等领域下重注,并且依托于PayTM进行产业链布局,也通过PayTM的主体进行了一系列投资与并购。”
东南亚和印度,坐拥巨大的人口红利,被视为“明天的中国”,尽管印度人口是东南亚的近一倍,但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印度2017年的人均GDP仅为1940美元,而东南亚人均GDP远高于印度,比如占据东南亚约40%人口的印尼,人均GDP为3847美元,是印度的两倍,消费能力更强。
东南亚市场拥有超过6亿的人口,他们分散在4个时区和11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宗教和语言,多元化的挑战也决定了阿里、腾讯在东南亚这个复杂市场,很难采取“自己做”的方式,更适合采取投资的方式。
目前在东南亚,阿里已经在电商平台Lazada上豪掷了40亿美元,还两次领投了“印尼版淘宝”Tokopedia;腾讯在东南亚的重要投资项目是在线娱乐平台Sea,此外,腾讯在一年内两次参与投资了印尼打车平台Go-Jek。
Lazada是东南亚市场中的电商领跑者之一,阿里在三年前成为其控股股东,先后共重金投入了40亿美金,Lazada是阿里在东南亚首次出击的项目,也是阿里抢下东南亚市场的主阵地。
目前Lazada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是东南亚电商平台Shopee,其母公司Sea的大股东之一是腾讯,后者目前在Sea持股为34.3%。有意思的是,Shopee总裁冯陟旻(Chris Feng)也曾在Lazada任职,他还和京东CEO刘强东——同样是腾讯投资的公司——是老乡,两人都是江苏宿迁人。
Shopee虽成立时间比Lazada晚了3年,但增速惊人,据App Annie数据,Shopee是2018年在东南亚下载量最大的购物APP,电商聚合网站iPrice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Shopee印尼和越南两个市场的访问量超过了Lazada。
另一方面,Tokopedia虽然只专注于印尼电商市场,但访问量也十分惊人,据iPrice在2018年Q4统计的数据显示,该季度电脑端和移动端月均访问量最高的东南亚公司依次是Lazada(1.834亿)、Tokopedia(1.536亿)和Shopee(1.476亿);此外,2017年亚马逊在新加坡推出Prime Now服务,提供从冷藏啤酒,肉类到书籍的所有产品。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东南亚市场的电商业务还没有出现绝对的主导者,电商渗透率仅为个位数,而正因为还没有主导者,因此,阿里对东南亚电商市场志在必得。
阿里在去年4月派去了元老彭蕾,担任Lazada CEO,8个月后,即去年12月,彭蕾卸任Lazada CEO,保留董事长职位,Lazada创始人之一皮尔·彭龙接任CEO。
彭蕾擅长团队整合和价值观塑造,皮尔·彭龙此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彭蕾在Lazada注重两个事情,一是文化,关注怎么培养领导人才;二是卖家,确保Lazada能够为所有卖家提供在平台上发展的机会。”
控股方阿里还从总部调来了很多人协助皮尔·彭龙,包括Lazada联席总裁印井(曾任天猫电器美家事业组总经理)、泰国区总经理董峥、印尼区总经理李纯、越南区总经理张一星等,而他们此前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阿里巴巴CEO张勇的助理。
另一方面,阿里还在去年和前年两次领投Lazada在印尼的竞争对手Tokopedia,专注东南亚市场的ATM资本创始合伙人屈田认为阿里的这一投资有两重含义:“首先这是一个防御性投资,避免Tokopedia被亚马逊、腾讯、京东等竞争对手投资;第二,在东南亚市场,阿里想押注整个赛道,而不是某一个赛手。”
Sea是腾讯在东南亚的最重要投资,Sea于2017年10月在纽交所上市,与腾讯一样,Sea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游戏和网络服务,去年11月,腾讯和Sea达成了一项合作意向——Sea在接下来的5年内,可以在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优先发布腾讯的手游和PC游戏。
Sea正在不断加大对旗下电商平台Shopee的投入,尽管2018全年Shopee的GMV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其中还包括台湾市场),但其亏损也在扩大,去年全年母公司Sea净亏损9.61亿美元,其中仅Shopee就净亏损了8.93亿美元。今年3月,Sea表示正在通过新股发行筹集高达15亿美元的资金,业内普遍猜测这15亿美金极有可能是注入到Shopee。
腾讯在东南亚的另一项重要投资是Go-Jek,最初的Go-Jek是一个摩托车叫车平台,目前已经发展成和微信一样的超级应用,提供18类按需服务,比如Go-Mart(百货购物)、Go-Clean(房间打扫)、Go-Glam(理发化妆)、Go-Massage(按摩)等等。Go-Jek目前拥有100多万名司机,每月订单量超过1亿笔,覆盖2500万名用户,估值110亿美元。
Go-Jek的最大竞争对手是东南亚另一个以摩托车叫车起家的超级应用——Grab,目前估值超过140亿美元,是东南亚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其投资方超过30位,包括软银愿景基金、丰田汽车、滴滴等,Grab还在去年3月收购了Uber东南亚业务,后者获得Grab 27.5%的股份。
此前据外媒报道,Grab有意拆分其金融业务,并正与蚂蚁金服和PayPal就潜在的战略投资进行初步讨论,不过,蚂蚁金服方面否认了参与Grab的谈判。目前,蚂蚁金服以投资并购+移动金融科技输出的模式,已经在印度、泰国、韩国、菲律宾、巴基斯坦等9个国家地区推出了“本地钱包”。
在印尼2.62亿的人口中,超过90%的人拥有手机,被认为是亚洲最具吸引力的电子支付市场之一,但目前这些用户更依赖现金,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显示,2017年,印尼只有2.1%的非现金交易使用了电子支付,但到2027年这一比例预计将上升至24%。
目前在印尼的电子支付市场有四大玩家,分别是Go-Jek旗下的Go-pay、当地财团力宝集团旗下的OVO、蚂蚁金服和印尼Emtek集团合资成立的DANA以及“国字号”黑马LinkAja。
Go-Jek的投资方包括腾讯、京东等,其已经获得印尼政府颁发的电子支付牌照,可用于支付Go-Jek平台上的各种服务,比如叫车、订餐、上门按摩、线下商店等。据墨腾创投去年11月份的报告,彼时Go-pay拥有用户群体超过一千万,在OVO和DANA 之上。
OVO是印尼力宝集团旗下的电子支付工具,在印尼政府加强金融监管前两个月拿到了电子支付牌照,目前OVO可用于力宝集团旗下的200多家商场,还包括集团旗下的影院、医院、学校及媒体平台等。由于始终拿不到印尼电子支付牌照,Tokopedia和Grab转而都投资了OVO,Tokopedia的大股东是阿里,Grab背后的大股东则是软银,这两大独角兽的支付都与OVO深度绑定。
DANA于2018年3月22日由蚂蚁金服(持股39%)和印尼Emtek集团(61%)合资成立,后者称已经获得印尼电子支付牌照。Emtek集团是印尼访问量排名第三的电商平台Bukalapak的投资方,此外还获得了黑莓社交软件BBM六年的运营权,BBM是印尼第二大聊天工具,DANA正为其超过5000万的社交用户提供移动支付和金融服务。尽管DANA拥有蚂蚁金服的支付技术加持,但和OVO相比,DANA仍缺乏丰富场景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新成立的“国字号”黑马LinkAja,其由印尼电信、曼迪利银行、印尼人民银行、印尼国家银行和国家储蓄银行将整合各自的移动支付服务后推出,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印尼政府对民营企业的防御措施——后者纷纷在印尼扩张金融服务业务,人们越来越担心它们会对本土企业造成威胁。
“阿里在东南亚的投资有明确的战略目的,投资之前它会想清楚自己的业务怎么走;腾讯因为在海外没有微信的流量支持,更像一个财务投资方的角色。”屈田向《财经》记者这样描述阿里和腾讯在东南亚的投资风格。
AT现实:大体量、独角兽
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世界,如果你是一名创业者,必须明白这样一个“AT现实”:你的创业几乎逃不开AT的辐射范围,一旦你创业的领域是AT必争的根据地,你往往很难决定自己的命运。
一位被投公司创始人向《财经》记者总结,“阿里的投资分两种,一种是进攻型投资,一种是防守型投资,我们就属于防守,我后来才搞清楚,防守型投资就是它可以死,但不能被别人拿走。”
2018年是阿里、腾讯相继成立投资部十周年,两家公司投资部的触角已经无远弗届,且彼此交错。
刘炽平在年初的投资年会上透露,“在过去十年中,腾讯已经投资了700多家公司。在700家公司中,有63家现已上市,122家是市值/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此外,我们持股超过5%的公司的总市值现已超过5000亿美元(《财经》注:截至4月12日,腾讯市值4739亿美元)。2018年我们投资的16家公司都上市了,打破了以往的纪录。”
阿里方面没有公布过明确的投资金额和数量,在2018年9月17日的阿里投资者日上,阿里CFO武卫曾透露,“目前阿里巴巴战略投资的资产(包括蚂蚁金服、新浪微博、高鑫零售等)价值800亿美元。”
2018年上半年,根据科技媒体36氪统计,中国互联网的投资霸主阿里和腾讯分别投出了1000亿元和120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均超过了两家前一年各自的投资总额;而据清科研究中心旗下私募通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数量达5024起,涉及投资金额合计达到5795.02亿元人民币。
据此推算,单就投资金额来看(刨除部分海外投资),仅阿里和腾讯两个战略资本方就占据了不低于30%的份额,在如此大的体量之下,战略资本方任何一个微小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创业环境。
除了金额之外,阿里、腾讯对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影响力更大。
1月24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8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共收录186家独角兽企业,《财经》记者统计发现,2018年国内市场超过半数的独角兽与BAT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股权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估值超过300亿元人民币的独角兽中,和阿里、腾讯有关的独角兽企业占比达到三分之二。
汉能投资创始人陈宏曾这样向《财经》记者说道,“今天能产生一家自己做又不依赖头部的企业,在阿里系、腾讯系之外变得越来越难了。”
一位创业者曾经在是否接受阿里的大比例投资中摇摆,对方告诉他:“你要想好,你是想成为下一个王兴?还是下一个俞永福?”王兴与阿里为敌,俞永福成为了阿里合伙人,都是好选择。于是,这位创业者深思熟虑之后,接受了腾讯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