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真功夫vs海底捞:同样是平分股权,为何结局却截然相反?

来源:公众号 发布时间: 2019-12-02 15:48:00 编辑:蝶舞

导读:我们用两个案例对比来分析股权动态调整带给企业的损耗严重的内斗和皆大欢喜的成功:它们都是餐饮行业的企业,一开始股权都是平分的,都想做股权调整。但最终结果却是完全不一样。

随着公司的发展,大家的贡献可能会发生变化,早年的股权分配结构也可能会让经营团队动力不足,根据股东贡献和股东利益动态公平合理地调整股权结构,有助于给公司注入更强动力。

但这种“动奶酪”的事情肯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何达成调整共识呢?

首先要认可历史合理性,共同面向未来;其次要优选体制内调整,备选体制外调整;最后要互相照顾好对方的情绪和利益。

周鸿祎曾说过:“我们创办360的时候,还没有开始融资,我们先拿出了40%的股份分给员工和团队。一个企业对人才,永远是饥渴的,永远是需求的。所以在上市之前,我们做了一个计划,一旦我们的股票分完了,我们可以随时再增发5%,会永远保持5%。建立一个合理的股权蓄水池,才能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进来,有新的力量来带动革新。”

下面我们用两个案例对比来分析股权动态调整带给企业的损耗严重的内斗和皆大欢喜的成功:它们都是餐饮行业的企业,一开始股权都是平分的,都想做股权调整。但最终结果却是完全不一样。

01 真功夫:夫妻、兄弟之间的内斗乱象

真功夫的创始人是潘宇海,他最初自己开了一家甜品店,后来改为蒸品店,并吸引进来两个股东:一个是他姐姐,一个是他姐夫蔡达标。

这夫妻俩凑了4万元,占了50%的股份,这样就是两方各持一半的股份。这种一半一半的股份分配在中国是很常见的现象,因为中国人比较在意面子,不愿意公开去讨论谁的贡献大小,创业早期也看不太明白,所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平分。

后来,公司实现了连锁标准化。餐饮是个非标行业,很难解决规模化的问题,但是真功夫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去一家公司考察的时候,看到一个蒸汽设备,于是有了灵感,找了一位大学教授对这个机器进行改造,还真解决了标准化的问题。

然而,解决标准化之后,变化接踵而来!

第一个变化是创始人潘宇海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其实不只是真功夫这个企业,其他企业也会有这种状况。

第二个变化是餐饮店标准化之后,蔡达标擅长战略规划与经营,参与程度深,贡献越来越大。

第三个变化是蔡达标夫妻二人出现了感情问题,潘宇海的姐姐把25%的股份让给蔡达标了,后者的股份一下子就变成50%了。

第四个变化是今日资本联手另外一个风投机构投资了3亿元,一共占了6%的股份,面对两个创始人平均的股份,投资人很头疼。

第五个变化是蔡达标悄悄把一个占了3%股份的投资机构的股份给收了,他的股份就多了3%。

第六个变化是双方矛盾越来越激化,蔡达标提出要去家族化,把潘宇海及以前请的一些高管全“清理”出去了。

再往后双方冲突越来越大,直至无法解决。最后蔡达标就想“金蝉脱壳”,重新搞一摊子,成立一个新的公司,把公司的资产挪进去。此时潘宇海提出自己是股东,所以有权对财务进行审计。本来蔡达标就做了很多小动作,所以审计出来很多问题,最后蔡达标被判刑14年。

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他们的股权结构。要实现股权控制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绝对控股,就是大股东占股2/3以上(亦即67%以上);另外一种是相对控股,大股东占股半数以上(亦即51%以上)。

而真功夫两位核心创始人各占50%的股份,双方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制约,并且为了利益钩心斗角。这个争斗的结果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最终,蔡达标坐了牢,真功夫的上市梦成了泡影,而投资方到现在也没退出来——“炒股炒成了股东”。

02 海底捞:中国最佳合伙人养成记

1994年,在四川简阳,四个年轻人开了一家只有四张桌子的小火锅店,这就是海底捞的第一家店。

海底捞是两对情侣创业,最原始的股权结构是每人25%。早期启动资金是8000元,但张勇没投钱。后来两对情侣变成了两对夫妻,就是两对夫妻各占50%的股份。

随着企业的发展,张勇的参与与贡献越来越大,他认为另外三个股东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于是毫不留情地先后让他们离开了海底捞,只保留股东的身份。

张勇最先让自己的太太离开,2004年又让施永宏的太太也离开。2007年,在海底捞成立13周年后,企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张勇决定让施永宏也离开,并进行了一次很大的股权调整:

第一,施永宏夫妻把18%的股权让给张勇夫妇,所以张勇的股权变成了68%,对公司拥有绝对控股权;第二,对投票权做出调整,把50%的股份都转到一个持股平台上,张勇夫妇的投票权占了2/3以上,合起来也就是84%。

这样的调整动作其实挺大的。很多人感到好奇,海底捞这么赚钱,84%不是个小数,施永宏为什么愿意就这么退了,而且是按照8000元的出资比例转让的,相当于没有出钱,但当时海底捞其实很赚钱了。

最佳合伙人施永宏的回复是这样的:“第一,人字就是一撇一捺,总有个高低,一个公司必须有老大老二之分,两个人都一样高就容易出问题;第二,很多企业闹翻就是因为大家都很强势,非要去争这个名利;第三,我后来也想通了,我的股份是越来越少,但分的钱越来越多,张勇作为大股东有动力把公司干得更大。”

海底捞的股权调整,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的话,其实相当于公司二股东给大股东做了一次股权激励。

其实,施永宏才是拥有真正大智慧和老板思维的人!经常有各种榜单评选中国十大投资人,如果有一个中国十大合伙人榜单,施永宏肯定是榜上有名,这才是有真正智慧的人。

很多人算不明白这个账,只会计较股权比例的数字。但是施永宏算的是另外一笔账,即最后投资回报的高低。如果只是一个100万元的盘子,就算是50%,那也才50万元;但按现在营收100亿元的规模,假定有10亿元的利润,那施永宏也能分得3亿元,翻了不知多少倍了。

海底捞能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人的原因,公司在实际经营中是老大老二的结构,海底捞从一开始在经营上就是张勇为主、施永宏为辅。

另一方面,双方有信任的基础,在股权架构上双方做了很多利益方面的安排:

海底捞没上市,但是有个名为颐海的火锅底料公司在香港上市了,这个可以理解为是张勇的第二次创业;火锅底料公司的股权结构除了投资方和员工占了一部分以外,其余是跟海底捞一模一样的,这就是张勇在关照施永宏的利益。

随着公司的发展,最佳合伙人施永宏亦能从中源源不断受益。2017年,海底捞营收达106亿元,那么,施永宏从中分到的钱也会越来越多。

而且,现在的海底捞早已不是之前的海底捞,一开始只是服务终端客户,现在内部许多部门独立出来成立公司,包括供应链的公司、装修的公司等,未来都有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股权结构的平均化,是许多初创企业的普遍现象。几个好兄弟一起创业,一开始也看不出谁的贡献大小,股权只能平均化。

但是,一旦企业走上了规模,就容易出现问题。这个时候,企业要保证基业长青,就得学习海底捞,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随时调整股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