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600年,传承27代:张氏族人在这里建起“民间故宫”,1700个房间户户相连,堪称天下第一村
导读:张谷英村现住有658户,2169人,全部是张谷英的第26、27代子孙。他们族居在这座迷宫似的古屋里,谨守着先祖“识时务、顺天然、重教育、兴礼义”的遗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几百年,世传不衰。
张谷英村,地处湖南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位于笔架山和龙形山之下,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张氏宗祠整理,其建筑规模之大、风格之奇、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被誉为“民间故宫”。
相传明洪武年间,江西人张谷英见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从此选中此处辞官建屋,大兴土木,张谷英村由此而得名。张氏则成了方圆百里的名门望族,至今繁衍了27代。如今村落里依然住有600多户,2600多人口,他们都是张谷英的后代子孙。古村、家族、民俗、吸引了诸多知名剧组在此取景拍摄,如《建党伟业》,《摩卡》等 。
张谷英大屋总建筑面积有51000多平方米,房屋1700多间,天井206个。整个建筑群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体组合而成。所谓当大门,取意于大门两侧的石鼓,也就是门当。门当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家势越大。
当大门是建筑群的“龙头”,建筑形状就像一把打开的扇子。当大门堂屋的布局是''五井五进'',值得是当大门堂屋是由五个天井,五间堂屋构成的。天井是当地人民为了采光而在房顶上开的洞。在张谷英,不仅堂屋之间有天井,厢房厨房处处有天井。
顺着屋脊望去,张谷英村整个建筑就变成了无数个“井”字。布局紧凑,井然有序。村子里面每个房子之间都有通道相连,就好像是迷宫一样。
读书隆礼是张谷英村人们厚实灵魂的追求,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礼仪、教育。走在村内,还能时时看到私塾与学校的不少印记。科举时代曾有40多人取得过功名。现代则有85人从大专院校毕业,还有博士生和留学生。
张谷英村有一条小溪绕村而过,迂回曲折,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河上大小石桥四十七座,桥随水转。
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
连接每一条巷口。巷道纵横交错,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睛不曝晒,雨雪不湿鞋”。
张谷英村作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建筑艺术、民俗文化、宗亲文化、耕读文化、明清风貌之大成。
形成了一种以“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的淳朴风情,形成了古村数百年不动摇的家族凝聚力。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每个家庭和家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主要景点:
天井
大屋场中最大的一个天井,大约有22平方米,既可以采光,又可以通风。天井内有一座花岗岩砌成的花坛。天井一角的地下有下水道,雨水可以从下水道一直流到渭溪河里去。
一般天井的左右两侧房屋对称。正面的会客堂屋比较高,常达10米左右,屋里冬暖夏凉。
正屋后面是偏房,用来作牛栏、猪圈、柴房、谷仓和堆放农具,老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天井里乘凉和嬉戏。
当大门
尽管当大门不是张谷英村最古老的建筑,但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身份的非同一般。
进入当大门是一个不小的庭院,甬道两侧各有一个水池,被称为"烟火塘"。塘中水波荡漾,堪称一道景观。甬道尽头又是一扇门,进门才是当大门堂屋。
堂屋的尽头供奉着张谷英老先生的塑像,每到年节,张谷英村的村民会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参加祭祀的人长袍礼帽,古老的仪式展示着这个家族悠久的文化传承。
张谷英村现住有658户,2169人,全部是张谷英的第26、27代子孙。
他们族居在这座迷宫似的古屋里,谨守着先祖“识时务、顺天然、重教育、兴礼义”的遗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几百年,世传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