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演艺区的产业集聚升级路
导读:演出市场中产业集聚效应也正逐渐得到重视,京城中也有不少演艺区正在崛起。
演出市场中产业集聚效应也正逐渐得到重视,京城中也有不少演艺区正在崛起。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演艺区以剧场运营为核心,通过整合周边文化与商业资源吸引消费者。现阶段,国内单体剧场运营艰难,但演艺区却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提升盈利水平。然而产业聚集并不一定意味着消费升级,演艺区需要在强化市场导向性的同时,将多种业态相互融合,扩容消费基础,以此提升可持续运营力。
多业态资源整合
观看演出已成为京城消费者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单体剧场所能容纳的剧目种类与数量有限,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剧场也开始抱团取暖,通过整合多业态资源吸金。
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天桥,随着天桥艺术中心、天桥艺术大厦等设施建设的落成,各类演出资源也逐渐活跃,未来,天桥将成为集演艺总部、文艺演出、文化展示、旅游休闲、文化商务等功能为一体,以演艺业为特色,以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为配套,文化、科技与金融有机融合发展的演艺产业园区;掌握34家剧场的东城区,拟在三年内升级南锣剧场群、王府井剧场群、东二环剧场群、前门剧场群、龙潭剧场群五大剧场聚集的演艺区;在北京东南的台湖镇,围绕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以演艺为主题的相关设施也正在建设当中。
演出行业分析人士黎新宇指出,以剧场运营为主体的演艺区兴起有两大驱动因素,一方面是剧场与剧目演出的供求不平衡状态,国内剧场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剧目演出需求,这促进了剧场建设的速度,也促使具备演出功能的演艺集聚区诞生;另一方面,演艺集聚区可产生规模效应,实现资源整合,从而抑制剧场供不应求带来的成本上升。但是从现阶段京城演艺区的发展现状来看,所囊括的产业内容仍比较单一,演艺空间的数量和种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才能形成品牌聚合力,“演艺区所聚集的不仅是演艺平台、经营机构、服务平台,还要融入商业消费的元素,才能让观众进得来、留得住”。
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安朝晖也表示,当演艺区能为大众提供更多的选择,才会吸引到来观剧、游览等抱着各种目的消费者,换句话说,只有集聚效应和产业链的形成才能服务于区域可持续的、实现运营平衡的发展。
市场主导力待提升
想要建立一个成功的演艺区,并不只是运营好剧场群那么简单,还要把剧目的生产制作、经纪运作和演出结合起来,针对细分市场打造适合观众口味的作品,才能够取得资源整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但有行业人士指出,现阶段很多演艺区建设都是以政府规划为主导,市场的参与力度较弱,殊不知,市场需求导向才是演艺区持久运营的关键。例如,最具代表性的美国百老汇,原本只是42街区的一个剧场火了,不断有竞争者在旁边出现,于是才聚集成群,形成世界知名的演艺区;京城天桥地区也是如此,从清末起便是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界民间艺人的聚集地,上世纪20年代是天桥最火的时候,从南天桥直到骡马市大街虎坊桥的演艺区,完全是自发形成的,因而在市民群体中有很高的影响力。
对此,黎新宇表示,相较于外国浓郁的观剧氛围,国内观众的演出消费习惯才刚刚培育起来,即使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剧场,也曾经历过一段发展低潮期,近两年才开始升温,但是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剧场、剧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为演出市场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毕竟演出市场是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自然生长的,能够盖出来的仅是剧场,不是市场。
完全照搬国外演艺区的规划与建设并不现实,但是政府与市场却可以相互扶持推动演艺区的发展。例如,伦敦西区剧院特指的49家剧院中,受政府资助的剧院和商业剧院并存,前者在艺术探索上的成果往往转入后者取得商业成功,在方圆不足2.6平方公里的地理空间内,针对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为其提供多样性的观剧选择。而在国内,政府可以设立各项投资基金促进本土企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搭建政府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等汇集资源,在此基础上与演出内容制作商和演出经纪商联合运作,让演艺区提供的服务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扩容受众基础
相较于国外每1-2平方公里的地区就集聚了30个左右的演艺空间,国内演艺区的演艺空间建设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演艺空间的落成也意味着需要吸纳更多观众进驻。
安朝晖对此表示,除了天桥艺术中心、天桥艺术大厦外,天桥传承文化中心项目现已启动,未来会逐渐形成剧场群,承担杂技、曲艺等传统表演形式的演出。艺术中心还会引入国外的经典音乐剧,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发展的一些新型剧目也会入驻到新的演艺空间中。“未来天桥还将增加演艺空间的集聚,但不会有新的大规模文化设施建设,而是通过疏解,梳理区域现有的存量资源,增加天桥演艺圈演艺空间的分布密度。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上则将结合演艺区特点,完善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以及区域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商务配套服务。”
与此同时,剧场运营也需要向精细化、梯度化发展,构建演艺生态,例如戏曲类演出向长安大戏院集中,原创话剧向南锣剧场群聚集等;而在梯度化发展方面,每一个剧场群都包括大剧院和小剧场,小剧场更多以剧目孵化为主,大剧场则可以容纳更多的商业性演出,让演艺区的定位更加明确。
“演艺区观众增量并非一定要来自于演出项目,所吸纳进区域内的文化、影视等产业,同样能为演艺贡献可观的消费人流。”黎新宇指出,产业集聚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除了演艺区,京城还有“鸟巢”休闲区、五棵松文体区、潘家园古玩区、南锣文艺区、798新锐区等,这些区域相互重合、受众相互叠加,自然可以带动演艺区人流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