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新格局呼之欲出 中核和中核建合并获批
导读:在公布筹划重组事宜的消息不到一年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下称中核建)的合并有了最新进展。
中国核电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在公布筹划重组事宜的消息不到一年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下称中核建)的合并有了最新进展。
1月24日,据《中国能源报》报道,国务院已批准中核与中核建实施重组。这将是继原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中电投)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技)、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合并后,能源行业第三例落地的央企重组。
中核董事会秘书潘建明就上述问题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尚未获知该消息。但有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合并方案确已批准,只是尚未对外公布。
2017年3月17日,中核旗下上市公司中核科技(16.460, -0.25, -1.50%)(000777.SZ)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与中核建战略重组事宜,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两天后,上市公司中国核电(601985.SH)、中国核建(10.890, -0.17, -1.54%)(601611.SH)也公布了该消息。
中核董事长王寿君曾对媒体表示,中核与中核建的重组,就像是“谈恋爱”,“恋爱”的过程可能是迅速闪婚,也可能是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事实证明,两家公司的恋爱时间并不长,就将修成正果。
这两家公司原最早均属于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下称中核总)。1999年,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中核总被划分为中核和中核建。中核集团继承了中核总的衣钵,承接了大部分产业,中核建则负责核电工程、军工工程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多位业内人士曾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中核与中核建的合并不意外。两家企业业务互补,重组难度相对较小,重组后的中核竞争能力将大为加强,利于更好地在全球核电市场上竞争。(详文:《【深度】重组大戏下的中核与中核建合并》)
中核是国内投运核电和在建核电的主要投资方、核电技术开发主体、核电设计及工程总承包商、核电运行技术服务商和核电站出口商,同时也是是国内核燃料循环专营供应商、核环保工程和核技术应用主力。
中核建的主业为核军工、核电、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核环保工程等领域的科研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等。
中核建在中国核电施工工程市场上,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是国内外唯一一家连续30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企业,承担了中国大陆和出口的所有核电机组的建造任务,具备同时承担40台核电机组的建造资源和能力。
截至2017年6月底,中核建已承担了63台核电机组的建造任务,正在承建的核电项目包括红沿河、阳江、台山、防城港、福清、田湾、三门、海阳、石岛湾以及巴基斯坦恰希玛、卡拉奇等11个项目共23台机组,是世界上在建机组数量最多的企业。
鉴于中核和中核建的体量相差悬殊,业内多认为,中核建业务将被直接并入中核。中核集团由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组成,中核建设仅有16家成员单位。
在两家公司的领导安排上,国家主管部门也做了伏笔。2016年12月,王寿君由中核建董事长调任到中核集团担任董事长。目前,中核建总经理为顾军,董事长一职仍空缺。值得注意的是,王寿君生于1955年7月,将于今年8月年满63周岁。2017年12月,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原总经理余剑锋被调往中核担任总经理。
此前,在中国核电行业,具有核电运营资质的企业只有三家——中核、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以及原中电投。
2015年,中国核电行业完成第一次整合。中电投和国核技合并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下称国家电投)。国核技成为国家电投下属公司。中国核电领域,国家电投、中核、中广核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可以预见,中核建和中核合并后,中广核和国家电投将面临更强的竞争对手。
不过,在目前电力央企大重组的背景下,中国电力企业格局或还将会发生变化。2017年11月底,国电集团和神华集团合并重组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国家电投董事长王炳华曾对媒体透露,国家电投与华能集团就重组正在接触,“大戏在后头,静观其变”。
目前,电力央企中,还剩五大电力集团中的大唐集团、华电集团,核电企业中广核,未涉及重组之事。
中广核作为中国最大的核电运营商,手握核电优质资产和核电牌照,和企业能源央企合并的传闻颇多。此前,和中核建以及神华集团都有过合并传闻。
2017年5月,彭博社报道称,中国政府考虑将主主要的火电企业和核电企业合并重组为三家,可能方案之一是将神华、中广核和大唐合并为一家公司;另一考虑方案是向重组后的神华和国电,注入一家核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