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创业 > 资讯 > 正文

感悟:寻找团队合作伙伴的三个关键

来源:和讯名家  发布时间: 2018-05-15 13:15:07 编辑:诚富

导读:前两天跟朋友喝茶聊天,聊到该如何寻找律师团队伙伴的问题。

前两天跟朋友喝茶聊天,聊到该如何寻找律师团队伙伴的问题。
这几年一直在不断尝试组建团队,团队成员常有变化和流动,自己掉进了很多坑,有教训也有经验,的确还蛮有感触,把聊天过程中总结出来选择团队合作伙伴之中的三个——“不急”“不傲”“不服”,分享如下:

第一个“不”是“不急”

刘桂明先生说:“律师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阔,说起来很烦,做起来很难的职业”。

1、不能急着赚钱

中国的律师身份不是商人,根据我国《律师法》第二条的规定:“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由此定位,也就知道,无法期待律师像一门生意那样来钱快。

诚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一部分律师,因为种种原因,能迅速年收入过百万甚至近千万,但是每一个行业都摆脱不了“二八定律”的魔咒,律师行业尤其如此。

期待高的收入,除非有特别的资源与背景的情况下,也只能期待自己勤于工作、忠于法律,不断地积累了。

2、不能急着做“大律师”

律师这个职业,是一门社会科学,一方面需要不断深入地对法律的学习、理解与精通,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从社会价值层面去理解法律背后的社会价值基础。

也就是说,律师所涉及法律法规规范等,第一步我们知道的是“what”,知道文字规定的是什么;第二步我们知道的是“how”,也就是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第三步我们知道的是“why”,也就是相应的规范为(博客,微博)什么这么规定、这么制定,这背后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得工作打磨、学习打磨,需要经历各类的事务处理、案例经验,需要不断得与各类当事人的沟通,需要有持久的耐心和持续的热情。

律师这个行业,一个让人特别沮丧的事情就是——没有“速成”。这个行业,不仅仅是要学历还要有经历,不仅仅是要智商还要有情商,不仅仅是要时间还要有积累,不仅仅是要知道还要有理解,从最初的无知无畏,到后来的有知有畏,再到后来的有知无畏,也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比如实务中,我们在笔试面试中,都会反复问求职者关于“五年规划”的问题,也正是希望有意进入律师行业的新人们有忍耐至少五年平淡的准备。

总结说来还是“不急”,用沉着冷静的心态一点一点耐心地推进,不骄不躁,不紧不慢,不慌不急,用最稳的方式实现最快的成长。

第二个“不”是“不傲”从孩提时代,我们就被教育,希望成为家长的骄傲、成为班级的骄傲、成为学校的骄傲等。

但进入律师行业,不能过度骄傲是首先要做到的事情。

1、不能因为律师身份产生过度的骄傲

律师,只是从事法律服务的一个身份,根子上是服务,相应的服务过程之中要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工具。

一方面,律师作为法律人的一员,要有法律的信仰、理性的思维、法治的底线、执业的道德等,这是必须的。

另一方面,律师本质上的工作内容还在于服务,而服务业的本质在于忠诚于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但不能因为在服务过程之中使用的工作语言、工作依据是法律,就误以为律师就是正义的使者、正义的捍卫者,律师本身一根本无法代表所谓虚无缥缈的“正义”,二代表不了法律的最终认定。

比如,客户提出了一个貌似违反现有法律法规政策的需求,要求我们出具法律意见,曾有新人同事以论文一般敬业的态度,从这个事情的法律原理、法律法规规定、司法判例、海外规定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证,结论是告诉客户他的需求是违规的。

事实上这是极为错误的做法。律师要做的不是依据所谓的“法律的正义”去审判客户的需求,而是为客户提供合规的解决方案,即客户的需求可能在法律限制这一高墙的对面,律师要做的事情不是告诉客户这里有座高墙,而是提供给客户一个怎么样搭建合规架构攀登高墙到达客户价值的路径。

实际上,一个优秀律师首要的素质是尊重,而尊重从“尊重客户”开始,“一起承担,共同走过”,是律师与客户之间的真正连接。

比如,在实务中,我也会通过问答,更关注求职者解决问题的态度,而因为律师身份产生过度骄傲的心态则是需要警戒的。

2、不能因为过去产生过度的骄傲

律师从业者,往往都是高智商、高学历,名校、五院四系、硕士/博士/教授等等,都比比皆是。

律师这个职业,经历的学历教育本就是升学主义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式淘汰,学校毕业后,还要面临的是每年通过率可能只有百分之五的司法考试,每个律师几乎都是一路走来貌似已经打败很多人的“战士”,使得法律人要生存,似乎一定得“打败别人”。

但所有这些,只是律师这个职业的前提条件。进入律师职业,首要要摒弃的就是学业竞争之中“我比你强、我考的比你好”的“基因”,要有“空杯”的心态、不断“学习”的心态。

正如台湾大律师黄旭田在理查.萨斯金《明日世界的律师》(台湾版)一书序文中《面对困境、迎接挑战、创造价值》中这样提到:

“要如何心悦诚服欣赏别人?资讯化时代的法律服务不可能单靠一个人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不容易永远都提笔能文、开口能讲。

事实上,“产业链”本身就是复杂的生态,每个人都只能贡献其中一部分,因此一定得合作,而且是真诚得合作。唯有真心欣赏你的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不只要“我好”,也要“你好”,“只有你好,我才会更好”,未来只有怀抱这种见得比人好的合作心,不只“利他”,更是高度“利己”,才能在充满挑战的时代胜出。”

在我看来,律师职业,内在自信、专业自信、服务自信的基础在于敬畏、在于学习、在于尊重、在于接受,社会与学校的最大区别在于:

社会没有标准答案而学校有标准答案,社会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相对的更加适合,社会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相对的更加匹配,社会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只有相对的更加欣赏。

故而,做到“不傲”,放下自己的骄傲,去尊重客户、尊重同事、尊重对手,怀着空杯的心态不停的学习,最终实现自己的成长。

比如,在实务面试沟通中,我需要通过交流、问答,看求职者是不是能有尊重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人与事。

第三个“不”是“不服”

前面说的“不急”与“不傲”,并不等于和光同尘,也不是团队要找的都是“佛系伙伴”,这就是第三个关键不“不服”。

就像乔布斯的那句格言:“keep moving,don't settle”。能真正做到不急、不傲,一定会有其内在基础,无论怎样的挫折和煎熬,内在心中总有一团火在燃烧着,所有的坚持、忍耐都是因为这一团永不服的火在身体内燃烧。

1、比如律师职业的选择中

经常有伙伴们被父母劝说考公务员,去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正如《海洋奇缘》里的主角莫阿娜一样,他的酋长爸爸屡次告诉她出海很危险,包括她的妈妈跟她讲了她爸爸曾经出海冒险,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的故事。

有些人怕痛,痛过一次,就不再尝试往前进。

律师职业的选择同样如此,这个职业要不断学习、要不停加班、要经常出差,总之就是要经常承受各类苦痛,律师行业内不乏律师因为案件压力一夜白发的例子,掉发这类提前“衰老”的现象更是常见。

这个职业初始收入往往不高而且伴随着不稳定的工作时间、不确定的收入,这个职业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

那么这股“不服”的劲头就异常重要,这个“不服”就是对于自己内心追求的坚持,对律师职业能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2、比如案件的处理中

现在随着裁判文书网对案例数据的大规模公开,使得裁判文书的大数据分析和案例检索都成为了工作习惯。

那么,假设面对一个具体一个案件,经过案例检索,败诉率是99%,这个案件还值不值得去全力拼搏呢?

这样面对这个假设99%败诉率的案件,有两种处理态度:

一是服了,着眼点在于案件99%是不可能胜诉的了;

二是不服,着眼点在于案件那1%的胜诉几率在哪?有什么样的事实背景和法律逻辑。

道理上来说,我国本就不是一个判例法的国家,而且法律最重要的是逻辑而非经验。而且,现今“巨量”的资讯,事实上已经让人不可能“博闻”,更不可能“强记”,在法律维度上,“What”往往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Why”,案例的判断在于复杂、严谨的推理基础上。

我自己十多年执业以来,碰到太多优秀的大律师,往往都有这种“不服”的内心强大,比如肖才元律师,从iPad唯冠案件到非诚勿扰金阿欢案件等等焦点案件,这些案件都是在起初不被看好胜诉率的案件,最终靠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取得了各种逆转。

每次接触肖大律师的案件讨论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肖律师那种“不服”的劲头,对过往的所谓“判例经验”、对现有的所谓“事实真相”那种勇于质疑、勇于否定的精神,也感动于他那种大胆假设、审慎论证的态度,我认为也正是这种“不服”的精神成就了今日真正的“大律师”。

在我看来,不服是内在法律信仰的终极坚持,不服是改变自己不断前进的内在驱动,不服是能够忍耐和坚持的源动力,不服是着眼于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长期规划。

比如,在实务面试沟通之中,经常会沟通到有关过往的痛苦经历以及应对方式的内容,我还经常问还在考司法考试的伙伴们,如果今年没考过怎么办?明年没考过怎么办?也会问到有关长期规划的问题。

由此,我觉得:

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勤奋于日常工作,不急、不傲、不服,是能成为优秀大律师的基本条件,更是我们在寻找团队合作伙伴时的核心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