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由Facebook数据丑闻引发的思考:互联网企业真的不需要边界么?

来源: 和讯名家  发布时间: 2018-03-29 14:42:26 编辑:诚富

导读:最近一周以来,对于科技股来说简直是灾难。Facebook因数据泄露丑闻引发了股价暴跌,接着谷歌、亚马逊、Twitter、苹果、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均跟随下跌至少10%。

最近一周以来,对于科技股来说简直是灾难。Facebook因数据泄露丑闻引发了股价暴跌,接着谷歌、亚马逊、Twitter、苹果、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均跟随下跌至少10%。

紧接着,百度李彦宏关于“中国用户可以用隐私数据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的观点,更是让互联网用户隐私数据保护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直以来,数据是用户的隐私,也是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得以成立的原因,是互联网企业财富的源泉。随着万物互联以及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如何合理地使用与更好地保护数据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数据是互联网公司财富之源,却是云服务商的底线

除了Facebook数据泄露丑闻外,最近关于网约车、旅游网站、酒店预订平台利用用户大数据“杀熟”的舆论也同时爆发。

有用户表示,自己在某网约车平台上是金卡会员所以打车价格要比普通会员贵,还有人发现旅游网站的常客在定酒店的时候要比普通客户贵。

这虽然是坏消息,但从侧面也证明互联网公司可以利用用户数据获利。

事实上,互联网公司都在依靠挖掘用户数据发展业务,数据被认为是新时代的“能源”。比如,谷歌利用用户的搜索数据,向用户展示广告以获得营收;Facebook依靠用户的人群画像,向用户推荐信息流广告获得收入。许多电商平台,也利用用户数据进行“千人千面”的智能化推荐,以提高订单的成交率。

所以数据既是用户的隐私,也是互联网公司的财富来源,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引火烧身。现在已经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任何企业都要“+互联网”,都需要通过互联网与用户建立连接,都需要获取和利用用户数据。这也催生了大量的企业上公有云的需求,云计算业务蓬勃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服务被放到云上之后,云计算提供者便接管了用户和互联网企业的所有数据。因此,很多个人和企业都会担忧自己的数据被云计算提供商占有和使用。

一些互联网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数据资产,坚决不会把业务放在有竞争关系、有投资关系的云计算平台上。比如,摩拜使用的是腾讯云,而ofo小黄车则使用的是阿里云,因为腾讯投资了摩拜,而阿里投资了ofo。

互联网巨头许多投资和并购的背后,目的之一就是让这些企业成为自己云服务的客户。而华为云则独辟蹊径,在行业里最早提出了“三不政策”:

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

所谓不碰数据,指的是华为不用技术手段在后台获取用户数据,承认客户的数据主权。不会强迫用户与华为做数据交换,同时也不会做互联网应用方面的投资,不与平台上的客户争利,从而更好地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在3月22日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上再次提出“不碰数据,不等于不懂数据”,并向参与大会的生态伙伴亮出华为云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实力:

在数据处理方面,华为云拥有全堆栈技术的积累。目前,华为智能数据底座已服务于1000+家来自金融,能源,电信等行业客户,其中不乏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太平洋保险、中石油、深交所、上交所等大型企业。可以说,华为在自身的数据治理实践和多年的企业服务中,具备了业界领先的海量数据治理能力。在PB级10万亿记录数据规模,多个查询条件下,华为云精准找到目标数据的操作时间可以达到秒级。

华为云因出色的服务和安全能力获得了国际权威认证机构英国标准协会(BSI)的正式授牌。这也是中国唯一全平台、全节点、全服务通过PCI-DSS认证的云服务商。

再从最近Facebook数据泄露等一系列事件来看,华为云所提出的“三不政策”确实极具前瞻性。

互联网企业真的不需要边界么?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到了“企业边界”的话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云服务商需要有业务的边界,这才能让客户信赖。但是许多云服务商又都是互联网公司,比如,亚马逊的AWS、阿里巴巴的阿里云,腾讯的腾讯云等。

而互联网公司似乎不太有边界意识,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一直在不断通过投资、并购,以扩张自己的业务边界;美团在做了团购、外卖业务后,又进军旅游、打车。

1937年,25岁的罗纳德·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提出企业规模扩大导致信息不对称,效率下降、管理收益递减,企业家的经验和判断的失误也会增多,这就决定了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以致完全替代市场的作用。他也因此获得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对企业边界的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貌似正在失去作用,那是属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理论。在工业经济时代,通过专业、研发、创新构建标准化的生产体系,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比如,制造业中的富士康、零售业的沃尔玛。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似乎都在依靠平台化来获取盈利。比如,谷歌依靠为用户提供免费的搜索服务为核心,向社交、广告、无人驾驶等领域拓展,谷歌是承载这些业务的平台。谷歌若只专注于搜索,则很难获利。

因此,一些互联网企业认为,他们的业务可以不设边界。而且通过业务的拓展,还可以强化平台的垄断能力。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网络平台就在通过不断投资和并购大量线上、线下企业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移动支付工具覆盖率,连接各类场景下的所有用户。

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就应该放弃“边界思维”呢?

笔者认为,当数据成为互联网企业的财富源泉,成为用户私有虚拟资产的时候,互联网企业就需要重拾“边界思维”。

在隐私保护更完善的欧美国家,侵犯用户数据对企业来说或许是致命的。Facebook因未披露第三方使用其5000万用户数据,遭遇网友集体在Twitter上要求“Delete Facebook”,遭遇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37个州总检察长组成的两党团队质询,市值一周蒸发了4000亿元。

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关于隐私数据保护的法律,限制互联网企业滥用数据。所以业务没有边界的互联网公司,必须要在用户数据上设置边界,搞清楚哪些用户数据不能碰,哪些数据不能用。

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更需要有边界的意识,否则客户没有安全感。比如,一家银行想要业务上云,它会考虑云服务商是否也有金融业务。所以我们看到华为云被招商银行、太平洋保险、深交所、上交所等金融客户使用,就是因为华为云的“三不政策”让金融客户有安全感。

目前,除了华为在全球多个国家开展云服务业务外,其他云服务提供商的业务基本都在国内。华为云之所以能率先提出“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不搞股权投资”的“三不政策”也正是得益于它的全球化。

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超过50%营收来自海外的华为熟悉全球的法律法规和人文地理,而在海外开展业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规”。吃过“不合规”的亏,知道数据安全、非不正当竞争对于开展业务的重要性,这才有了华为云的“三不政策”。

显然,与国内云服务商,通过投资、并购等拉帮结派方式搞业务的作法不同,华为云主动提出“不搞股权投资”是一种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更是一种经验与智慧。

Facebook数据泄露丑闻、大数据“杀熟”丑闻等都在推动企业、用户建立数据主权意识,并推动相关立法。任何互联网公司都必须重拾“边界思维”,云服务商更是要严格恪守业务的边界,否则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