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净赚1个亿 专注插线板23年的这头“公牛”要上市了
导读:证监会于9月28日披露了公牛集团递交的首次公开发型股票招股书,公牛集团计划发行不超过6000万股的股票,此次发行的股份占发行后公牛集团总股本不低于10%,拟募资额为48 86亿元。
做小插座起家的公牛要在A股上市了。
证监会于9月28日披露了公牛集团递交的首次公开发型股票招股书,公牛集团计划发行不超过6000万股的股票,此次发行的股份占发行后公牛集团总股本不低于10%,拟募资额为48.86亿元。
公牛不仅早在去年就获得高瓴资本的投资,IPO之后,其两位创始人的身家还可能超过300亿元,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虽然是小生意,但我们赚得多啊”。
每月净赚1亿元
先来简单看看招股书中的一些关键数据:
2015~2017年,公牛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4.5亿元、53.6亿元、72.4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公牛的营业收入为20.4亿元,平均每月收入6.8亿元。
利润方面表现也很抢眼。2017年净利润为12.9亿元,尽管跟2016年的14.1亿相比有所下滑,但平均每月净利润仍旧超过1亿元。
卖插座,一个月净赚一亿元,感受一下。
插座确实是个很小的物件,一般消费者甚至不会将此称之为“行业”。公牛插座的售价算不上便宜,但提起“插座”,似乎并没有与之齐名的老牌子。并且公牛长期以来都给人留下“耐用”“质量好”的印象,能让消费者在想买插座时就想起自己的品牌,足以说明公牛“小而美”的道路走的很成功。
但招股书也显示出其目前面临的一些风险。
毛利率下降:公牛集团的毛利率从2016年的45.21%下跌至2017年的37.79%,今年第一季度更是跌到了34.98%。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为原材料采购价格上升以及具有低毛利率的LED照明和数码配件等新产品在所有产品中的销售占比上升了。毛利率下降了,净利润也有所下滑。
存货翻倍:公牛的存货从2016年的4.6亿元上升到了2017年的9.6亿元,整整翻了一倍多。其实公司业务规模扩展后,存货必然会上升,但上升得太快可能会“锁”住现金流,还可能会减值,确实是一个隐患。
家族企业,高瓴也青睐
招股书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高瓴资本的投资。早在2017年12月,高瓴就以8亿元入股公牛集团,持股比例约为2.24%。
高瓴在投资圈的名声自不必提,投出的成功案例包括腾讯、京东、滴滴、美团等互联网科技企业。近年在A股上的动作也颇多,主要瞄上的都是消费类的“白马股”(是指长期绩优、回报率高并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股票):2018年1月,高瓴资本在爱尔眼科的定增中出资10亿元,成为其第六大股东。此外,高瓴目前还是美的集团与格力电器的前十大股东。
传统零售企业也是高瓴的目标所在。最出名的就是去年收购百丽国际了:高瓴资本牵头向百丽国际提出私有化建议,收购总价531亿港元,高瓴以57.6%的股份控股百丽。
公牛也是典型的传统零售企业,不过这次高瓴的持股比例仅为2.24%。公牛是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阮立平、阮学平兄弟的持股比例约为95.88%(持股方式为直接持股和通过控股良机实业的方式持股)。同时,招股书显示,这俩兄弟的姐妹阮亚平、阮小平、阮幼平通过凝晖投资持有公牛集团0.75%的股份。
以高瓴投资时的价格来算,公牛集团的估值约为358亿元;若以此次IPO的募资额与股比简单计算,估值约为489亿元。不管怎么算,持股比例高达95.88%的阮氏兄弟俩身家都超过300亿人民币,是妥妥能登上“中国富豪榜”的人物了。
被半路“杀”出的小米逼得转型
成立于1995年,公牛可以说是“专注插线板23年”。但这家略显老派的插座企业曾经被半路“杀”出的小米插线板逼得转型,现正努力搭上“互联网”的车。
小米的生态链公司青米推出的“沾着互联网气息”的插线板获得了一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在2015年米粉节时推出的USB插线板,火了好一阵子。公开数据显示,其上市第一天销量为24.7万只,上市3个月后销量就达到了100万只。
据凤凰科技报道,公牛的董事长阮立平在2016年时说:“它(小米)把这一类产品带热了,销量很不错,但它的客户群是年轻人,我们够不着。”
为了“转型”,公牛火速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
2016年初,公牛提了个“数码精品策略”,目光从插线板上移到了USB数码类产品上面,先后推出了数码速充配件等产品,包括苹果数据线等年轻人的“刚需”。同时注重互联网渠道,努力促进电商销售。其招股书显示,公牛的转换器(即“插线板”)在天猫市场上的占有率为63.14%。
另外,你能从设计的改变上看出公牛想努力“变年轻”的心。现在一律是最受年轻人喜爱的极简风格,和小时候家里用过的“蓝白相间”设计截然不同。
公牛做插座生意已经20多年,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如今需要做的或许是紧紧跟住传统零售商转型的浪潮。年轻消费者难以取悦,但对于产品有好品质的民族企业,大家仍是很愿意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