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港漂”,证监会:支持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导读:根据证监会官网8月31日信息显示,关于对政协《支持未盈利生物制药企业在A股创业板上市融资的提案》,证监会回函表示,近年来,证监会采取多种举措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行条件的生物医药等创新高科技企业在境内上市。
根据证监会官网8月31日信息显示,关于对政协《支持未盈利生物制药企业在A股创业板上市融资的提案》,证监会回函表示,近年来,证监会采取多种举措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行条件的生物医药等创新高科技企业在境内上市。
在公布生物医药等创新高科技企业融资有关情况的同时,还表示,将依法创造条件引导尚未盈利或未弥补亏损的生物医药等创新企业发行股权类融资工具并在境内上市。
这意味着,未来,未盈利的生物医药等创新企业将有更多的上市地点选择。
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可将在创业板上市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达3485家,2017年全年共419家企业实现IPO,融资2186亿元。全年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80%,其中生物医药企业32家,融资147亿元。
近两年,医药企业扎堆IPO,但在A股上市的却并不多。截至2018年上半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达3547家,2018年上半年共63家企业实现IPO,融资923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企业3家,融资31.7亿元。
证监会表示,近年来采取多种举措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行条件的生物医药等创新高科技企业在境内上市。
2014年5月修订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适当降低创业板发行上市的财务准入门槛,取消净利润持续增长的硬性要求,允许收入在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只需有一年盈利记录即可上市,扩大了服务企业的覆盖面,从而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需要扶持的创新高科技企业。2016年1月修订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将独立性和募集资金使用由发行条件调整为信息披露要求,进一步优化发行条件,突出审核重点,方便企业融资。
2018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根据《若干意见》,证监会将选取符合国家战略、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认可度高的生物医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达到相当规模的创新企业作为试点,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受理审核试点企业在境内发行股票或者存托凭证。
同时,《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证券发行条件,解决部分创新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但可能存在尚未盈利或未弥补亏损的情形。针对创新企业在特定发展阶段高成长、高投入、实现盈利的周期较长等特点,按照《证券法》规定的程序,报经国务院批准,我会修改了《首发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和《创业板首发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不再适用有关盈利及不存在未弥补亏损的发行条件。
从2016年开始,我国医药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增量和政策也给医药研发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中国药企开始从仿制到创新,大量创新药企业崛起。而随着巨头企业的崛起,行业迎来了上市热潮。
生物医药公司赴港热
很早之前,李小加就曾提示投资者,生物科技公司并不适合所有的投资者。据其分析,生物科技公司本身存在产品研发周期漫长、新药获批生产前几乎不可能有收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失败概率高等风险。而就市场而言,投资生物科技板块还可能面临两大风险:受新药研发成果导致股价剧烈波动的风险,因高度专业性和信息严重不对称而出现内幕交易的风险。
今年4月24日,港交易所发布IPO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新上市规则也已于4月30日生效,正式接纳相关上市申请。
港股IPO新规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条件是拟上市生物科技公司于建议上市日期前至少6个月得到相当数额的第三方投资,并至少有1只核心产品已通过概念开发流程。而对于不同股权架构的发行人,则要求拟上市企业上市最低预期市值需要达到400亿港元;如果预期市值少于400亿港元,则需要在最近一个财政年度收入不低于10亿港元。
一纸新规将为内地大批科技创新类企业打开新的闸口,错失阿里5年后,港交所无疑正竭力扫清内地科技企业赴港上市障碍。
歌礼生物科技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随后,华领医药、盟科医药、信达生物制药、方达医药、百济神州、君实医药、亚盛医药、迈博药业等生物科技企业也相继递交招股说明书申请上市。这些企业中,除了歌礼和信达等企业有药物完成临床试验提交了新药申请外,大多企业仍处于亏损和临床阶段。
国内医药企业应该选择哪里作为IPO的上市地?李小加此前曾把内地、香港与美国股市管理层对上市药企的态度,形象地比喻成婚姻关系,以通俗易懂的“王老五寻亲记”讲述围绕着中国内地、香港、美国三地的“IPO争夺大戏”——管理层是岳父,药企是女婿,姑娘就是散户。内地姑娘对男朋友不了解,全靠岳父把关,出了事姑娘怪岳父,美国自由恋爱,前提是不良爱好得全说出来,否则告你破产,香港岳父也要参考下,签婚前条约。
创新药资本化浪潮爆发
除了“扎堆”港股外,过去两年,百济神州、万春药业美国纳斯达克敲钟,华润医药、步长制药、易明医药头顶“最大、最贵、最快”成功IPO。
这些都在预示着,创新药企的资本化浪潮即将到来。
曾有投资人将“新药从实验室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形象描述为新药的“死亡之谷”,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其中含义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一是新药研发周期长,成果转化过程风险大、成功率低;二是研发过程中所需资金量巨大,投资持续性往往成为新药研发成与败的关键。
数据显示,生物药企2012年~2017年的复合增长率达7.7%,高于化学药4%的增速。业界预计2016~2021年中国生物药将保持16.4%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1年达到3269亿元的市场规模。
康桥资本合伙人傅唯曾对投资界表示:“生物技术可能是进入门槛最高的投资行业,专业属性非常强,嫁接国际资本和生物技术企业,把技术包装成可以让资本理解的语言,是一门学问。打通这个通路是任何一个公司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很多生物技术公司倒闭,其真正原因不是技术被验证失败,而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验证。”
建信资本总裁、合伙人苑全红曾在接受投资界独家采访时称,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制剂药和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但是97%的产品却是仿制药,真正的创新药只占到3%,绝大多数厂家在普通仿制药生产上挤破了脑袋却“无疾而终”。苑全红坦陈,“目前国内四五千家药厂中绝大部分是没有投资价值的,但对于一些在有特色的治疗领域,有独特的仿制药产品,壁垒较高,已经形成一定销售网络的项目比较看好。”
目前中国在新药研发上的投入上升非常快。十年前,新药研发大都是欧美制药厂或者研究机构,但2016年以来,前十大新药研发领域在研项目数量排名来看,前十名企业里中国已占到6-7名。
“创新药市场有多大?我认为是没有天花板的。”一村资本董事总经理赵江华分析道,“从整个创新药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但创新药市场在国际上只占6%,如此低的份额也意味着空间非常大。随着国家发改委、药监局等鼓励创新药的政策陆续出台,各地政府对创新药的投资也给与很大力度支持,企业也有更大的积极性进行投资布局。”
国际和国内市场十分看好创新药领域,加上港交所和证监会对生物医药研发企业上市给予产业政策支持,已成为投资主流。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整个老龄化市场背景下存在刚需,创新药会有很大的发展。
创新药品由于有更好的耐受性、更小的毒副作用和卓越的疗效,市场需求大。虽然处于大量投入及未盈利状况,也可接连上市,但这些公司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还是资本和产品的商业化。
上市对于医药企业,只是另一种“输血”。对亏损严重、药品研发还处于临床阶段的公司来说,不管是美股还是港股或是A股,能持续“造血”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