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上市公司的困境与出路
导读:不同于央企、国企具有天生机制优势享受政府照顾,也不同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享有多重政策优惠,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融资贵和一些行业准入的困境,甚至负担更重——2017年约2 3的税收收入增加额来自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税收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不到12%。
不同于央企、国企具有天生机制优势享受政府照顾,也不同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享有多重政策优惠,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融资贵和一些行业准入的困境,甚至负担更重——2017年约2/3的税收收入增加额来自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税收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不到12%。
最近几年,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也受到很大打击。特别是从去年开始,上市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遇到这些挑战,可能比不上市的企业压力都大得多,中国民营企业正面临重重挑战。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曾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民营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目前,民营企业创造了中国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以及80%以上的就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税收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现在这支重要力量却被认为正经历“最差”时刻,面对资本经营困境,很多企业家已经无暇顾及管理和发展,如何重新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重新唤起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是这个时间点上必须正视的问题。
金融出路
中国企业的融资手段很单一,融资难、融资贵是众所周知的现状,民营企业更是饱受困扰。
尽管2018年4月央行降准,7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但事实上真正涉及到民营企业的地方并不多。
但中央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政策,一定程度给民营企业在金融上提供了一些机会。如果没有相关遏制房价的政策,资金会首先流向房地产业。截至今年4月10日,已披露年报业绩的63家上市房企负债合计超过3万亿元。
在房地产之外,资金的第二大流向是国企和央企。作为最不具有创新性的主体,央企和国企却最容易拿到钱,而且拿钱成本低。这些企业拿到钱后无处可投,再一次将钱放入银行或通过类金融机构转嫁到民营企业身上。
第三个大的资金流向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由于后者贷款一般由地方财政担保,即使没有担保,因为是政府项目,商业银行还是愿意贷款。
这里涉及民营企业能看到的一个机会,就是地方的基础设施。但有些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行为和定位并不清晰,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大部分被地方融资平台包办以后,很多原本可以让民营企业做的事情也都没有了。
融资难、融资贵,是否代表真的没有钱?答案是民间还是有钱的,但比过去少了很多。
2015年资本市场经历股灾,近两年的资本市场一片冷清,很多人都在亏损。资本市场不好,大家都捂紧钱袋。且近年,整个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收益太低,总体经济形势不好,加上P2P不断爆雷的情况下,大家都认为钱在自己手里或存到银行最保险。
除此之外,中国人做投资还有期望回报率高、希望赚快钱的特点。尤其是风投“5+3”,一个封闭期五年,再三年退出。所以现在遇到经济形势不好,大家不愿意出来,募资难有现实基础。
种种原因共同导致民营企业当下的经营困境。
但金融开放是一个机会。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十九大宣告要打开国门搞建设,第五次全国金融会议更是部署包括扩大金融开放在内的具体工作任务。之前最盈利的都是金融机构,如果金融机构最盈利,实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状况可能就不理想。如今,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的脚步渐行渐快,民营企业如果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金融手段实现并购重组,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条可行之路。
科技创新
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目前世界市值最高的多为高科技公司,而且,8月2日苹果一度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突破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上市公司。这对转型升级中的中国企业而言,或许是一条指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企业都在喊创新转型,但转型前要知道哪里是制高点,找到如何在传统行业升级转型的方向。
从2014年起,后EMBA每年都会组织企业家学员去哈佛、麻省理工学院(MIT)、剑桥等创新高地深度游学,建议企业家学员去全球最具有创新的地方,而不是只学管理。管理从来都是一种实践,中国的企业家可以在多年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但当下最重要的是科技驱动力。
中国自2011年申请专利数首次位列世界第一,此后一直保持惊人的增长速度,但质量与数量并未同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很不理想,包括中国最顶级的学府,也面临专利技术排名和科技转化严重不匹配的情况。除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学术氛围也变得浮躁,顶级学府的毕业生因为优秀的教育背景被风投追捧,毕业即创业,流失很多本该潜心投入学术研究的人才。
这也是发起“世界科技创新论坛”的缘由,这次论坛邀请了20位诺奖科学家齐聚北京与中国商业领袖和学术大咖对话交流,这在国内是前所未有的规格。
世界科技创新论坛致力于打造成世界科技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发布、展示、交易、转化的平台。一方面,我们通过多年教育经历积聚大量企业家资源,他们是企业跟资本方的代表;另一方面这些年不断地链接前沿科技的资源,希望能够就像国外的科技成果有专门负责科技转化的办公室那样,把中国转型升级中的企业家的科技需求对接起来。邀请这么多诺奖共同参与这次论坛,希望这里能成为科技转化的平台,科技能够为人类所用、能够推动人类的进步,它是普惠普世的。
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甚至重新布局未来是最好的一条路。除了阿里的达摩院,恒大未来十年投1000亿跟中科院合作,前者多年一直跟哈佛合作……这就是中国是民营企业家,他们是未雨绸缪、不断寻找机会的人。
民营企业家是最具嗅觉和敏锐眼光的一群人,只要能够发现方向,他们一定能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人、找到技术。他们的优势在于,只要能够找到方向,有些是可以适度冒险的。
提振信心
信心比黄金重要,尤其是行业里的上市公司,这些中坚力量本要快速发展,但又都遇到资本瓶颈,大家的信心不足不再高歌猛进,而是考虑如何安全发展。
今年GDP第一季度同比增长6.8%,第二季度同比增长6.7%,虽然数据没有大变化,但是企业家的切实感受特别明显。很多民营企业在经营层面还能说得过去,但在资本层面已经困难重重。没有精力放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企业家都在忙于资本运作。想让他们重新回归管理重心,需要解除这样的焦虑,需要重新树立信心。
我们希望民营企业家能看好、想好找到什么样的方向。虽然许多人认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目前正处于“最差”时刻,但对上市公司来说,其实还有很多机会,尤其是行业内领先的上市公司。因为整合的时候到了。现在首要还是提振企业家的信心,如果企业家的信心不提振,做什么都是枉然。
十九大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但民营经济的状况并没有好转。除了一直以来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对民营企业而言的减税并没有真正实现。
从今年上半年的税收增长来看,税收增速14.4%,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16.6%,企业所得税增长12.8%,个人所得税增长20.3%,没有一项低于同期6.8%的GDP增速。
2017年累计,全国税收增速11.8%。其中民营企业税收同比增长15.9%,较上年同期提高9.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税收同比增长4.4%,较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税收增速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38倍。
从税收增加额来看,2017年1-11月,民营企业累计税收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10147.22亿元,占全部税收增加额的66.0%;对税收收入增加额的贡献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5.64倍。
除了深化对内改革,还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就像刚加入WTO时,大家都喊“狼来了”,结果有很多行业反而都发展起来了。现在也有些人担心国外的好东西进到中国会摧毁我们的民族工业,我倒认为也不会。
今年下半年,上海将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可以看到很多企业踊跃报名参加。大可不必担心国外好东西会摧毁中国的民族企业,让老百姓(68.350, 0.35, 0.51%)能够获得物美价廉的东西才最重要。
多年接触企业家学员,除了希望他们寄望国家宏观层面继续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其实更要注意从产业、经营手段、企业家格局等方面,特别是在科技、金融领域能够实现提早布局。
民营企业家需要恢复信心,同样也需要“护城河”。企业的竞争力已经从过去的资源导向转为创新驱动,这是构筑护城河最大的一个壁垒。过去的房地产企业、能源企业等都是走要素驱动、资源驱动的规模效应。
但未来,企业长远发展的因素一定是科技创新,并以此来构筑企业强大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中国民营企业正在发生这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