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迎候内地“独角兽”新一轮上市潮
导读:香港新股市场时有异象,时热时冷,数年前因为市场庄家操控,缺乏基本面的创业板新股竟然出现爆炒。不过,参与投资的估计大部分均为“知情者”,成为小圈子的炒卖活动。其后,监管机构收紧条例,严打创业板市场,创业板新股热情终于不再。
香港新股市场时有异象,时热时冷,数年前因为市场庄家操控,缺乏基本面的创业板新股竟然出现爆炒。不过,参与投资的估计大部分均为“知情者”,成为小圈子的炒卖活动。其后,监管机构收紧条例,严打创业板市场,创业板新股热情终于不再。
为纠正市场误区,香港新股在过去一年一直在进行改革咨询,希望引入更多高质量企业进驻。新股条例在2018年4月30日生效,笔者估计未来新股供应量将大增,不过,企业若不具备品牌、概念、基本面及前景,就算可以成功集资,未来的道路绝对不好走,更遑论热潮。
新股市场一度异象丛生
在新股条例生效前,港股主板曾经涌现一个微型新股潮,一批勉强能通过上市要求的新股成功上市,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异象。是什么异象呢?就是一些没有品牌、没有概念、没有基本面,甚至是缺乏前景的公司获得热烈反应,认购倍数破纪录,上市股价首发表现破纪录等等。
不少投资界朋友咨询为何出现这情况,笔者亦坦言,世界是没有奇迹的,成熟的投资者不会贸然投资上述“四无”的上市企业,参与投资的一般都只是“知情者”,目的是什么无从推敲,不过笔者深知,香港主板上市壳奇货可居,具备价值,造“壳”出售利钱甚丰。
业界朋友在年初与笔者讨论今年蓄势待发的新股潮,终于成为事实。香港新股条例终于在2018年4月30日生效,据悉已经有大量企业提交申请,排队准备来港的企业估计有数百家,甚至是上千家,其中包括多家独角兽科技企业。单在过去一周,就有超过五十家企业拜访笔者,这些企业有科技背景的、有生物科技背景的,其中也有同股不同权背景的企业,可谓包罗万象。
目前的时刻其实略为敏感,环球贸易状况前景不明确,不少科技型企业更被推到贸易战场的前线,成为出气的箭靶。大批已经在海外上市的科技企业如坐针毡,心里担忧自己会否被连累。此时,香港交易所大开中门,若能成功回归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举措可谓及时雨。
但整体而言,香港准备好了吗?这个很难说,以往需要数年去执行时间表冲刺上市,现在变为数月便完事,与此同时,投资者保障法规却没有任何改变,因此企业的自律性非常重要。头一批同股不同权主要是超大型企业,从企业形象出发,笔者估计问题不大。不过长期来说,是否所有企业都能严守纪律,就只能由时间证明。
在一系列改动下,笔者估计港股未来将迎来一波新股潮,在7、8月份期间,将有首批同股不同权的新股在香港主板上市。至于此类型企业会否被纳入港股通,是投资界关注的焦点。
港交所争抢“独角兽”
在新经济浪潮中,不少企业均采用同股不同权的结构,对此港交所作出了弹性安排,配合新经济公司的特征来部署。这有利港交所上市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全面与内地、国际交易所竞争,争取独角兽互联网、科技类企业的IPO资源。同时,港交所主板采纳同股不同权的背后意义甚为重大,在中美爆发贸易争端的敏感时刻,港交所此举将有助内地高科技、科网龙头回流中国的国际资本市场,淡化美国的影响。
过去多年来,科技企业的投资陆续成熟,笔者预期内地科网企业将会一步步分拆旗下投资业务上市,这些分拆业务亦将成为全新的“独角兽”。因此,在环球市场加快发展步伐时,港交所将迎来全新的活跃年代。
不过,近年来香港市场的交易量表现平平。从2011年到2016年中,除了2015年牛市的日均交易量达到1050亿港元之外,其他年份从未超过700亿港元。上述的交投局限,与香港小市值公司众多的先天限制有关,因此吸引更多大市值的新经济公司也成为港交所的发展方向。港交所一直努力争取吸引内地大市值企业,打造环球具规模的金融市场。
与此同时,内地及国际交易所近期也纷纷表态拥抱新经济,早前更将此列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 “独角兽”企业在内地上市亦有可能出现绿色通道,若A股亦启动同股不同权的发展,对香港有一定的压力,绝对不可忽略。同股不同权是一个市场的大趋势,每一个不同的市场可以发展自己不同的特点。每个交易所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目前香港新股市场的紧迫感在于争夺更多潜在的巨无霸企业来港上市。在内地“独角兽”企业的新一轮上市潮中,港交所不想再失去下一个“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