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股改革4月启动 生物科技公司蓄势待发
导读:酝酿多时、市场瞩目的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将在4月启动。改革内容包括容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以及接纳大中华及海外公司来港第二上市等。
酝酿多时、市场瞩目的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将在4月启动。改革内容包括容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以及接纳大中华及海外公司来港第二上市等。香港证监会主席唐家成近日表示,如果能够推行新的上市架构,可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新经济及高科技公司来港上市。
与此同时,新加坡也在积极行动。新交所计划未来两周公布“双重股权”(即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规则咨询文件,预计从咨询到公布约需要两个月,最快今年7月就能迎来首家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
美国华尔街方面,中概股独角兽近日正掀起回归潮,A股也准备推出CDR政策以鼓励吸引。
可以说,香港新股改革,搅动一池春水,牵动各方神经,对新经济的发展促进更可期待。(辛灵)
导读
根据港交所此前发布的咨询文件,拟吸引那些以研发为主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且上市前12个月一直从事核心产品的研发,必须拥有其核心产品相关的专利,且在建议上市前至少6个月得到至少1名资深投资者提供的相当数额的第三方投资。此外,相关公司上市时的最低市值需达15亿港元。
港交所今年将进行上市制度改革,包括容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以及接纳大中华及海外公司来港第二上市等,改革的咨询期在3月23日截止。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刘怡翔表示,只要市场没有特别反应,预期可以在4月开始实行计划。
久旱逢甘霖,随着香港新股改革即将启动,大批的生物科技公司纷纷摩拳擦掌。
港交所上月进行公开咨询,建议修订《上市规则》以促进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包括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就从事医药(小分子药物)、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包括诊断)生产和研发,但尚未盈利或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发行人的上市合适性提供了具体指引。
“港交所接受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上市,这就像是春天里的一场春雨。这为内地医药创新提供了一个落脚点。希望港交所将来成为亚洲的纳斯达克,并带动中国的医药创新。”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3月22日的香港生物科技峰会上说道。
同时,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致开幕词时表示:“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中心和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无疑能够配合不同规模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各种融资需要。我们具备卓越的条件,发展成为生物科技的枢纽。”
“我们计划未来12个月在香港上市,因为香港靠近全世界最大的糖尿病患者市场,我们主要研发口服的糖尿病生物药剂。而且,相比纳斯达克,这类股票在香港市场相对稀缺,投资者对此兴趣很大。”瑞士生物制药公司BioLingus行政总裁Yves Decadt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他坦言,目前公司的研发费用主要依赖内部资金。“我们暂时不希望引入私人资本,他们通常会要求拿走公司很大一部分股份。我们希望在上市后保留大部分的股权,继续公司未来的发展。”
此次的生物科技峰会的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近600名业内人士参加,包括生物科技公司及行业组织的高层、机构投资者等。会上亦有4家主要生物科技行业组织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以加强沟通与合作,并期望借此支持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这4家行业组织分别是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百华协会、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五十人论坛,以及台湾的生策会。
“我们看见了生物科技和金融业界的热情和对香港市场的浓厚兴趣。香港交易所为拓宽香港上市机制的准备工作现已进入最后阶段,计划让符合一定要求但尚未有盈利或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我深信,假以时日,香港一定能成为汇聚生物科技行业的主要金融市场。”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说道。
估值泡沫隐现
近年来,内地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逐渐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掀起了一波融资热潮。根据中国药促会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总计284项投资,融资金额接近75亿美元。国际知名风险资本、私募基金纷纷进入,包括红杉、IDG、Fidelity等,目前国内医疗健康基金大约有500家。
据悉,创新药物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时间延长,研发一种新药平均需要花费14年时间、25亿美元,“全球药物研发的模式难以为继,人类面临现有制药产业发展模式的根本性挑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坦言。
与此同时,他指出,由于药品价格持续上升,患者不能普遍使用创新药物,导致相关的投资回报率已由2010年的10.4%大幅下降至2016年的3.7%。
然而,一些业内人士对于生物科技行业的估值泡沫表示担忧。燃石医学首席执行官汉雨生和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蔡大庆均表示,内地投资者资金充裕,但由于怕错失生物科技企业价值起飞的大浪潮,有人会作出不成熟的投资,甚至有些投资者根本不做尽职审查,导致部分内地生物科技企业估值比起欧美同业高出许多,造成泡沫。
“过去六个月我们已经开始逐渐放慢投资步伐,因为我们的确看到了泡沫的迹象。一些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这放在美国可能成为业内的笑话。同时,我们也开始扩大投资范围,寻找一些市场关注度相对较低的细分领域。”蔡大庆坦言。
市场人士表示,目前中国市场同样阶段的同类资产的价格是美国市场的2-3倍。汉雨生则认为,行业内最顶尖的企业估值仍然合理,泡沫集中在二三线或以下的企业,“以制药行业为例,某种药物可能有300家公司,但前7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可能达到80%,但两三年以后,行业排名前三的公司已经占有了80%的市场。”
引入更激进卖空机制
是否为这些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引入更激进的卖空机制亦是业内争论的焦点之一。李小加坦言,引入更激进的卖空机制目的在于通过市场的力量,让股价不会脱僵,“永远有聪明的投资者可以用卖空来表达反面的意见,甚至从中赚到钱。“
药明生物技术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对此表示支持,他认为香港资本市场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做空机制可以使市场更健康发展,“为了吸引更多的优质公司来香港上市,我认为15亿港元的市值门槛太低,中国同类公司的估值是美国的三倍,而且符合这一市值要求的中国公司很多。”
根据港交所此前发布的咨询文件,拟吸引那些以研发为主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且上市前12个月一直从事核心产品的研发,必须拥有其核心产品相关的专利,且在建议上市前至少6个月得到至少1名资深投资者提供的相当数额的第三方投资。此外,相关公司上市时的最低市值需达15亿港元。
“引入更宽松的卖空机制的前提是信息充分披露,因为生物技术的门槛很高,错杀的机会很大,因此需要确保信息的充分对称。”碳云智能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王俊说道。
目前,香港对卖空的监管在全球成熟市场中较为严格,可以做空的方式包括卖空证券、交易股指期货、期权、权证、牛熊证等。香港交易所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开始加强对卖空交易的监管,监管手段包括设置卖空证券范围、严禁未借到股票直接卖空的“裸卖空”、“卖空提价规则”(uptick rule)等。
港交所根据主要股指期货期权的成分股以及考虑流动性、市值等要求规定了900余只可卖空的证券标的,包括股票、ETF和上市基金,并每季度对标的进行调整。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港股做空交易每年约2万亿港元,占市场总成交额的比例已达到11%左右,做空交易已经成为港股市场中流动性的重要来源。
此外,李小加坦言改革中面对的困惑还包括,比如涉及的生物制剂发行人,目前限定在通过第一阶段的临床实验,这个阶段比第二阶段更需要资金支持。
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坦言:“原创性研发的临床风险可能更大,而一旦成功的回报则非常巨大,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对这类公司适当放低门槛。而实际上最难融资的阶段是在一期之前,在一期结束进入二期以后,很多公司已经可以把公司卖掉了。”
成立12人专家小组
作为此次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李小加兴奋地表示:“现在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科技、生命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这让生命科技可以在一个加速器上进行发展。过去五年,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医疗改革,使得监管壁垒大幅下降。”
“作为监管者,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不同种类的公司,它们可以为这个市场带来更多的活力。生物科技是十分自然的选择,这些行业的早期公司存在很大的融资需求,而且投资者的兴趣也非常浓厚。“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在当日的会上坦言。
同时,他指出,这类的生物科技公司尚未实现收益,这意味着失败的风险甚高。因此,监管者必须设定合适的监管架构,要求这些公司的研发已经超越了概念阶段,从而确保在合适的时点让这些公司上市,投资者可以在未来数年中继续参与公司的投资帮助它们取得成功。
此外,由于生物科技的专业性较强,李小加在会上首次透露,目前港交所已经组成了一个由12位行业专家组成的顾问小组。
“但由于考虑到利益冲突的问题,专家小组不会对具体的个案提供意见,而仅是对政策、整体的原则提供咨询。因为我们担心一旦出现利益冲突,会产生内幕交易等后果,从而损害香港市场的声誉。“李小加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