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清华七八成状元去学金融,大学的教育导向出了大问题
导读:施一公认为,研究型大学不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大学里面最好不要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得好自然有出路。同时就业本身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这和大学没有直接关系。
施一公曾对我国的教育提出过一些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清华北大这样的精英教育。施一公认为,研究型大学不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大学里面最好不要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得好自然有出路。同时就业本身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这和大学没有直接关系。
作为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你让学生一进去就想着就业,会产生什么结果?结果就是大家都往最赚钱的地方跑,比如金融。清华七八成的状元们都去了哪里?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以后想去金融公司。当然不是说金融就不创新,但是当所有精英都往金融上转时,我认为这要出大问题。
大学里的导向出了大问题,该怎么办?其实也简单,大学多样化,不要一刀切,不要每个学校都就业引导,每个学校都用就业这个指标考核,这对大学教育是有干扰的。我们的大学是有高新技术技术无法转化呢,还是就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我认为是后者,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很差劲,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是根本没有东西可以转。
我们一定要多看看历史,不仅是中国现代史,也要去看科学发展史,看看一些国家强大的地方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而不是想当然的拔苗助长。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和我们的文化氛围有关系,当一个人想要创新的时候,同样会有这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要有争议。
不知不觉,我的观念似乎落伍了,我想不明白当今的社会为什么会变得物欲横流,为什么这么多人要向钱看。人不是商品,人活一口气,当大学毕业生以收入为唯一衡量、把自己作价的时候,我真的很不理解,身边的实际感觉很陌生。我们缺什么?我们缺的是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清华大学的时候,我每次给新生们做入学教育的时候就讲:你们千万不要忘了,你们来到清华,不只代表你自己,你也同时代表一个村、一个县、一群人、一个民族。你们千万不要忘了,你们肩上承担了这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