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辉:向富人豪宅收房地产税
导读:从2015年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逐渐拉开了序幕。而在此之前,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传统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来完成。
从2015年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逐渐拉开了序幕。而在此之前,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传统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来完成。
而实际上在2015年以前,国内对供给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兴起。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过完春节后,他与贾康和姚余栋两位好友在清华东门聚餐,大家商量着在新的一年一起做点事情,三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新供给经济学,于是,这场新年聚会变成了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的缘起。后来,新供给经济学的研究学者不断壮大,2013年底,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立,至今已走过了5个年头,目前由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担任理事长,蚂蚁金服集团总裁井贤栋任监事长,华软资本董事长王广宇任院长。
为什么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要推动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对当代中国有何特殊意义?黄剑辉做出了深入分析。
60S要点速读:
1、著名的萨伊定律主要谈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我最新的研究推论认为,这句话不完全正确,就是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应该修正为,“有效供给匹配和引致有效需求”,必须加“有效”两个字。
2、新供给经济学构思出来一个基于供给侧的新三架马车,即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生态民生。
3、新供给经济学主张政府和市场“双到位”, 就是都不能越位、错位、缺位,所以过多地干预不符合我们的核心政策主张。我们强调要让市场发挥市场该发挥的作用,政府做好政府该做的事情,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税收存在税种过多、税率过高这两大问题。我们国家这两年所谓减负,政府说减了很多,企业这边说不仅没减,有的还增了。如果真要给企业减负,就要从减税种、降税率入手,而不是说减了多少额度,这个账算不清楚。
5、我们国家房地产政策多年来有一个误区,把调控的目标定为降房价,这个本身就是错的,从头到尾都是错的。
6、对住房改革,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政府、市场要双到位,改革目标就是要保障房、商品房双轨统筹下住有所居。
7、理论上,商品房的价格越高越好,只要能卖得出去。房价不可能越来越高,一定是涨到一定程度就没有需求了,购买力是有限的。对政府来说,北京、上海等地方的商品房爱卖多少钱卖多少,我要做的就是收税,你们卖出多少钱,乘以一个消费税的税率,把那个钱收来去给中低收入居民建保障性住房。这样的话,还是调节贫富差距的一个有效工具。
以下为专访精编:
网易研究局:新供给经济学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
黄剑辉:我们当初提出要搞新供给经济学,还是蛮有趣的一个故事。
我和贾康、姚余栋是朋友,2012年过完春节以后,我们在清华东门聚餐。聚餐以后,大家谈到新的一年开始了,是不是要一起做点事情,然后姚余栋就提出从供给侧来研究经济问题,他在2010年出版的《重燃中国梦想》这本书里已经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模型。因为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研究的理念也比较相似,然后一拍即合,决定联合写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的开山之作——《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
大的背景方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个方面,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和西方经济学走下了神坛,大家开始反思传统西方经济学的问题和弊端在哪里。
第二个方面,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高速发展。2010年,我们国家首次超越日本,GDP排在全球第二位。但即使到现在,我们国家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还是没有什么创新和贡献。当时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经济发展波澜壮阔,但是在经济学方面却说不太清楚为什么发展得比较好。
2011年底,张五常教授参加一个节目时,发表过这么一番感言,他说:“80年代初,我曾经说过十年后中国会出一位比我好的经济学家,但是30多年过去了,至今还没有看到。”对我个人来说,他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偌大之中国,十几亿人的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得特别好,我们这些学者、研究人员却搞不出自己的一套一家之言来。
第三方面,从全球近一两百年的历史来看,每一场经济危机都会催生一个新的理论。要走出这轮危机,必须有新的理论、建树。像1929年的大萧条,是凯恩斯经济学说的诞生才促进走出了危机。80年代,美国走出70年代末的滞胀,也是有里根经济学、美国的供给学派的助力。所以,想走出2008年以来的这场危机,可能需要创造新的经济学理论。
基于这三方面,我们这个群体,后来组成了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启动了这方面的研究,开山之作就是《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
网易研究局:我们注意到,中国还有其他一些经济学思想,比如林毅夫教授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您觉得新供给经济学和新结构经济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黄剑辉:首先,由不同的主体研究。新结构经济学是林毅夫教授牵头的团队,新供给经济学是洪崎董事长、贾康、姚余栋和我,我们发起的。
第二个方面,思想源泉和指导思想不同,这个是最根本的区别。
林毅夫教授的《从西潮到东风》和《繁荣的求索》这几本书我都看过,他的思想源泉来自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新供给经济学的思想源泉是先秦诸子,研究的指导思想叫“求真务实、融汇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其中,“古”是指先秦诸子的经济学思想,以管仲法家的思想为主;“今”就是西方现代的经济学思想、经济学理论;“中”就是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等;“西”就是西方的经济学思想,把它们融会贯通,然后构建出新的框架来。
第三个方面,核心的政策主张上,林教授强调比较优势,他的新结构理论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其实只是国与国之间贸易框架下的。但是贸易只是GDP和经济发展里边的一部分,从内需的角度,出口、消费、投资,新结构只阐释了一部分,而没有阐释全部的东西。另外,林教授强调有为政府,但是政府有没有可能乱作为,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新供给经济学主张“八双、五并重”,即“双创”(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和大力鼓励创业)、“双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产业优化)、“双减”(实施以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的税费改革和大幅减少行政审批)、“双扩”(扩大中国对亚非拉的开放融合,以及适度扩大投资规模)、“双转”(人口政策逐步转向适当鼓励生育,促进国有资产收益和存量向社保与公共服务领域的转置)、“双进”(国有、非国有经济共同进步实现共赢)、“双到位”(促使政府、市场双到位地良性互动、互补和合作)、“双配套”(实施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和金融配套改革)。“五并重”是五年规划与四十年规划并重、法治经济与文化经济并重、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并重、柔性参与TPP与独立开展经济合作区谈判并重、高调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低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重。
我们主要强调政府和市场都不能越位、错位、缺位,而是要到位。市场也不能过多地去做政府该做的事情,比如住房问题。要求民众都去买商品房根本不现实,香港、新加坡将近40%到60%的人是住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像医疗、教育、住房这些民生领域需要政府、市场双到位。政府也不能过多地去干预市场,然后去干市场要做的事情。
总之,从思想源泉,到核心的政策主张,到基本的分析模型,新供给和新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
黄剑辉:向富人豪宅收房地产税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
网易研究局:供给学派从创立以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从学术上讲,新供给经济学和供给学派有什么不同?新供给到底新在哪?
黄剑辉:供给学派的鼻祖应该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著名的萨伊定律主要谈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对萨伊这句话,我最新的研究推论认为,这句话不完全正确,就是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应该修正为,“有效供给匹配和引致有效需求”,必须加“有效”两个字。
比如,我们开发了苹果和华为手机以后,如果是一个很烂的手机,就是过剩的、低端的产能,没有需求。不是说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这不成立。新的供给能够解决某些痛点,就是有效的供给;而且需求不是自动出来的需求,必须基于居民收入的提高。
再谈一下,新供给经济学新在哪里,大概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时代诞生的新理论。萨伊先生所处的时代是工业化早期农耕文明,那个时候供给严重不足,比如生产出的粮食,不管有没有质量,能吃,就有需求。当时谈供给创造需求可能有一定道理。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工业化后期,而且也是中国要怎么样能够实现全面现代化目标的时代。
第二,新的团队。新供给经济学是中国人创造的。
第三,引入了新的机制。新供给经济学团队引入平台战略,成立了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像是打造一个国家大剧院,谁去演这个戏呢?可以找最优秀的演员在这个舞台上进行表演。
第四,新的指导思想,即“求真务实、融汇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
第五,新的宏观分析框架。
需求方面,我们不再按照传统三架马车——出口、消费、投资作为内需和外需了,而是把中国梦作为内需。
外需则是世界梦,除了中国人民以外,全球人民真正需要的是和平发展、命运共同体、把整个地球构建成地球村,这是真正的外需。
把中国梦和世界梦作为需求之后,通过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等供给侧的提升,去满足这种需求。然后上边放一个政府,不仅指中国政府,也包括世行、联合国等,引入全球治理这样一个框架来指导。
第六,我们提出新三架马车,原来的三架马车是出口、消费、投资,但是这三架马车经不起推敲。为什么这么说?
比如出口,越多越好吗?对中国来说,不见得。把好的东西都向美国出口,换了一张绿票子,再去买美国的国债,消耗了资源,却把污染留在了国内。出口绝对不是越多越好,顺差也不是越大越好。
还有投资,新供给经济学强调有效的投资、聪明的投资。不是说各个地方低效率运用资金,投的越多越好。投资是要投的,机场需要建、铁路需要建,但是必须建有用的东西、有效的东西。
还有消费,也不是消费越多越好,而是要合理消费。
新供给经济学构思出来一个基于供给侧的新三架马车,即“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生态民生”。
第一架马车就是改革开放。天天说改革开放,但是没有特别多人思考它的宾语是什么。改革什么?改革的是制度。比如1978年这场改革,是小岗村用家庭联产承包、包产到户这个新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旧制度。
开放的是什么?第一步,开放市场。像1978年以来的这场改革,首先是发展乡镇企业,然后对一些国有垄断、集体垄断的市场,引入民间资本。第二步,对外资开放,引入华侨资本、港澳台资本、美国资本等。所以改革制度、开放市场是第一架马车。
第二架马车就是创新创造。创新,包括制度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我个人认为,打车领域以滴滴为代表的这种模式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范本。
现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难题,包括就医难、上学难等,都是供给出了问题,里面有制度的问题、市场垄断的问题。
第三架马车就是生态民生。我们一出家门,户外能有蓝天白云,呼吸好的空气,看到绿水青山,喝到干净的水,这个就是生态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民生了,小孩的上学问题、老人的医疗问题、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问题、柴米油盐等,就是民生问题。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改善生态环境,解决衣食住行学等民生问题。
网易研究局:上世纪70 年代,供给学派带美国走出了滞胀,但是也因大量减税给政府留下了大量的赤字。新供给经济学如何规避这样的风险?
黄剑辉:新供给经济学从建立之初,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包容性的,而不是像西方经济学非白即黑、井水不犯河水,我的就是对,你的就是错,没有这个。这个理论不是贾康的,不是姚余栋的,也不是黄剑辉的,而是中国的经济学工作者共同参与的一个创新的探索。探索就是发展中的,而不是一个静态和不能变的东西。
网易研究局:新供给经济学推动了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是有观点认为,目前政府干预还是偏多的,比如楼市的宏观调控,新供给经济学是不是会像凯恩斯主义那样,没办法摆脱政府干预过多的嫌疑?
黄剑辉:新供给经济学的核心政策主张是“八双、五并重”,基本没谈过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问题,关于去杠杆有过一点讨论,但是我们写的文章始终没有提出过“三去”这方面的内容。“三去”不是我们提出来的。
未来整个政府政策方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总结、完善,供给侧的改革也需要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实践的反馈,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
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一直强调政府不要错位、缺位、越位。田国强教授强调有限政府,林毅夫教授强调有为政府,我们认为这两个表述理解起来都有它争议的地方。我们主张的“双到位”, 就是政府和市场都不能越位、错位、缺位,所以过多地干预不符合我们的核心政策主张。我们强调要让市场发挥市场该发挥的作用,政府做好政府该做的事情,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改革经过我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认为应该从三组供求关系入手来推动:
第一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通过制度的不断优化,一方面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另外,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公共领域、宏观调控方面作用。
第二组,金融和实体。应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去服务高质量经济的发展。
第三组,实体经济里的企业端和居民消费端的关系。企业端的供给侧改革包括吸引、留住外企,引进外资;深化改革国企;壮大发展民企。
网易研究局:国家一直在推进降成本,给企业减负。但是一些企业反映,税负减轻没那么明显。从新供给的角度来说,问题出在哪里?
黄剑辉:第一,减负要真心减负,而不是说说而已。第二,路径要对。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税收存在税种过多、税率过高这两大问题。我们国家这两年所谓减负,政府说减了很多,企业这边说不仅没减,有的还增了。如果真要给企业减负,就要从减税种、降税率入手,而不是说减了多少额度,这个账算不清楚。
政府好像担心一减税,税额就减少了,这个是不一定的。因为按照拉弗曲线,税率降了以后,税基可能扩大了,总共收到的税额可能比以前还多了。
网易研究局:过去一段时间,三四线楼市的去库存备受关注,这种去库存的终点难道是房价大幅上涨,让老百姓更买不起房吗?从新供给角度有什么建议?
黄剑辉:我觉得,近一二十年来我们国家的房地产政策一直没有搞对,基本上还是从需求侧进行调控。
比如用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和信贷政策来调控房价,不给贷款,不给土地,供给就减少了,必然的结果就是房价上升。这十几年房价越调控越涨,肯定说明调控思路出了问题,否则不可能是这个情况。
我们2013年出版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里面,给中央提建议,就是十几项改革应该怎么去做。其中,对住房改革,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政府、市场要双到位,改革目标就是要保障房、商品房双轨统筹下住有所居。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大民生领域必须实行双轨制。
我们国家地产政策多年来有一个误区,把调控的目标定为降房价,这个本身就是错的,从头到尾都是错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住房只是一个商品,一种商品价格的高低不是由政府决定的,你更不可能去承诺说它保证不涨而只能往下降。
从媒体到居民完全不应该说把价格压下来、控制住,这两年楼市调控还是这个政策,说保证商品房价格不涨。调控的目标没实现,最近又实行摇号买房,这让我们想起了80年代搞粮票,粮票就是管理需求,你本来想吃五个馒头,只给你发三个馒头的票,进行需求管理。
我们的楼市调控思路是,政府、市场双到位,商品房由市场调节,适时取消对商品房市场进行限价、限购的调控方式;政府可以在新房销售环节征收税费,不要动存量房,因为征税成本太高。
第一,推进房地产税的改革。我们主张的房地产税是一种消费税,消费得越多,房子住得越多,交税越重。然后建立一个专户,把从富人豪宅收到的消费税用于建保障房,保障房由政府来负责组织生产及相关的管理。
第二,稳定预期,扩大供给。包括生产主体、生产总量,市场要分层,分成高、中、低收入三层,然后分类生产,就是高等房、普通房、公租房,最终实现各得其所。
讨论房地产问题,我也引用过杜甫最著名的那两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怎样构建一个所谓长效机制,让14亿人能够各得其所、住有所居?富人有钱,你住得大一点,但是你多交点税,穷人也是中国公民,政府有义务给穷人保障一套住房,让他们住有所居。你自己的钱不多,那好办,从富人交的住房消费税建立一个专户来帮你建房,你住的成本会比较低。
深圳前段时间推出的楼市新政,计划到2035年新增170万套住房,其中保障房100万套,商品房70万套,保障房的占比首次超过了商品房。保障房里面又有分类,人才用房只是市场价的60%,你是人才,可以给你六折,把这个房全部卖给你。然后对收入特别低的,就是廉租房,按市场租金的10%给你算。假定3000块钱一套,政府提供的公租房是300块钱一个月。用多层次的供给体系去满足多层次的需求,然后让商品房按市场调节,但是保障房的价格始终盯住商品房的价格,但是是按比例来的。
深圳市新搞的这个地产政策,我的评价很高,是从供给侧出发,考虑需求不同的多元主体,然后又有多层次的供给体系,政府、市场双到位,只有这种政策才能实现住房领域的长治久安,彻底破解这个问题。
网易研究局:房地产商的利润会被压缩吗?
黄剑辉:不会,不影响。因为房地产商生产的是商品房,商品房的价格应该随行就市。我个人的观点是,理论上,商品房的价格越高越好,只要能卖得出去。房价不可能越来越高,一定是涨到一定程度就没有需求了,购买力是有限的。
对政府来说,北京、上海等地方的商品房爱卖多少钱卖多少,我要做的就是收税,你们卖出多少钱,乘以一个消费税的税率,把那个钱收来去给中低收入居民建保障性住房。这样的话,还是调节贫富差距的一个有效工具。
由于商品房的价格随行就市,开发商的利益完全没有受损。你建完了房,只要能卖得出去,你就去卖,不用房管局、住建部去批什么价格。有人买,你就按照那个价格卖就完了,摇什么号呢?放开了卖,价高者得。买不起的人也不要去抱怨,不需要抱怨,因为你收入比较低,那你就进到保障房的队伍里,政府给你提供足额的保障,等你发了财,赚了钱,就可以买商品房,各得其所。
简而言之,在住房领域,穷人找政府,富人找市场。
网易研究局:地方政府会愿意吗?因为政府很大一块收入都是土地出让收入。
黄剑辉:其实把思路打开了以后,政府是没有问题的。
古今中外的政府,主要的作用就是从富人手里收税,除去行政开支以外,去搞社保、医疗等公共性的服务,去满足穷人。政府的钱从哪里来?什么叫政府的钱?政府的钱主要不就是从企业和富人那里收过来的钱吗?所以对地方政府来说,要真正把十九大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宗旨。
现在商品房价格不是涨么,我就多卖地,多卖商品房,房价还涨,就把税率弄高。你涨,我有什么好害怕的?放开了涨,涨完了,用房价乘以一个税率,把税拿来,然后建立一个专户,全部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公开透明。
网易研究局:新供给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 的中国)》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黄剑辉:向富人豪宅收房地产税
黄剑辉:这本书的核心是以新制度供给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主线就是“改革开放”,我们构建了一个框架,来推测未来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第一章导论,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从春秋战国以来,分析了中国的国情特征和总结反思,得出来的经验教训就是要改革开放。
很多人认为, 1978年以后才算改革开放。其实改革开放这四个字是解释中国历史几千年兴衰的一个关键。比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什么衰败,谈的最多的就是固步自封、闭关锁国。那么闭关锁国是什么?直接解释过来就是不开放。固步自封就是不改革,制度的僵化。
第三章,总结了近五百年来全球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总的来说,大国兴衰的关键也在于是不是搞改革开放,所以改革开放很重要。
第四章,是对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对比及竞争力比较,涉及12大类、50个指标。分析我们走到了哪里,跟欧美国家比的话,短板在什么地方。
第五到七章,分析未来35年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增长空间及动力机制等问题。
第八章讲2020年之前的改革、开放和创新。还有我们新供给经济学给的建议,改革改什么?开放开什么?创新创什么?
第九章、十章讲述未来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任务及改革创新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