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有光:外来人口涌入对本地人利大于弊
导读:从去年中到现在的约一年内,中国各大城市掀起人才争夺战。许多城市以补贴(尤其是购房或租房)、奖励、户口等形式争取人才,尤其是有大专学位的高端人才。从经济学的角度,这现象有何启示呢?
从去年中到现在的约一年内,中国各大城市掀起人才争夺战。许多城市以补贴(尤其是购房或租房)、奖励、户口等形式争取人才,尤其是有大专学位的高端人才。从经济学的角度,这现象有何启示呢?
黄有光:外来人口涌入对本地人利大于弊|网易研究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Global Priorities Institute咨询委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访问教授(至6月初)黄有光
没几年前,许多人都还在担心,随着中国大专毕业生的大量增加,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是否会严重恶化?因此,笔者认为,人才争夺战的出现,是显示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大好事。这支持笔者多年来对中国经济的乐观看法,包括几个月前发表在本栏的《中国经济完全没有下行: 债务严重性被夸大》一文。
另外一方面,笔者多年来也多次强调,人口通过自然增加或移民,对原有人们的经济影响,在绝大多数情形是利大于弊的。然而,多数人错误地认为移民对本地人不利。
“人多增加交通拥挤”的谬误
一个很通常的谬误是,当人们遇到拥挤时,经常会想,如果这路上的车辆数目减少一半,或,如果这车厢内的乘客数目减少一半,那该多好!因而,很多人认为,人多是造成拥挤与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否应该也想想,给定人均投资,如果人口与车辆的数目只有一半,道路的宽度大约也只有一半,拥挤多数会更加厉害。如果人口与乘客只有一半,就不能够有这么多地铁的线路,不能够有这么多班次的公共汽车,乘客的方便程度多数会下降!
笔者于1962-1965年在南洋大学读书。当时,新加坡人口只有百多万。当时,如果我们踏不上唯一从校园到市区的公车,必须等半小时,才有下一趟公车。现在新加坡人口超过560万,但交通远远比50年前方便。笔者现在也住在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内。有时要乘179号公共汽车,将要走到车站时看到接连错过两辆179,以为至少非等个二三十分钟不可,但不到两分钟,第三辆179就来了。这是多数人忽视的人多的好处呀!
这个人多增加拥挤的谬误,是错误地假定基础设施的规模不会随人口的变动而改变。实际上,人多税收也多,至少长期而言,基础设施会增加,往往增加而不是减少交通与其他方面的方便。试想,是人口密度很高的伦敦、上海与东京的交通(以及其他方面的生活素质)比较方便,还是人口密度很低的乡村地带交通比较方便?虽然必须付更高的房租,绝大多数人选择大城市,而不是小城镇,遑论农村!
当然,如果人口相当快速增加,在基础设施还来不及赶上之前,拥挤会增加。然而,随着基础设施的跟进,长期而言,人口的适度增加多数会增加交通与其他方面的方便。这解释为何人们选择大城市而不是乡村与小城市。
类似地,那些认为移民增加,会增加失业率,会减少本地人的收入与工作机会等观点,都是只看到一些比较短期与直接的作用,没有看到长期与间接的作用。如果考虑所有有关作用,在没有破坏社会和谐的情形,移民与人口的自然增加,都是对原有人们有利的。详见拙作《从诺奖得主到凡夫俗子的经济学谬误》。
人才争夺战是否相互抵消而造成低效率?
从经济学的角度,一个可以考虑的问题是,各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是否会相互抵消,而造成浪费或低效率呢?
生产同一个商品的不同厂商,也会相互竞争,以低价与高品质来争取消费者。然而,在没有污染等严重外部作用与严重无知的情形,这种竞争反而达致资源配置与商品生产的最高效率,有如福祉经济学第一定理所论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对生产者不利,但对消费者是有利的。同样的,在人才争夺战的情形,城市或雇主之间的竞争,对求职者是有利的。因此,不能够说,竞争者之间的相互抵消,就证明有效率问题。
不过,第一福祉定理的证明,是基于完全竞争与没有报酬递增等条件的。在城市规模大小的问题上,报酬递增是可能存在的,也不排除一些外部作用。因此,城市与雇主的自利措施,从整个社会或国家而言,是否最优,可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论证。
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何人才的分配,不能由纯市场的各个雇主与求职者的供需来决定,而需要城市政府来鼓励呢?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还有户口制,没有户口的有很多不便或没有有关的利益。当市政府认识到吸引人才的利益时,就有提出一些鼓励人才在本地落户的动机与需要。当中国进一步市场化,户口制被进一步淡化甚至取消,当人们越有选择工作与居住地点时,这种需要应该会减少。
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何各城市的人才争夺战是集中于高端人才,而不是所有人才呢?根据经济学的分析,这应该是因为高端人才,不但对雇主提供更大的贡献(这会反映在并抵消于雇员更高的薪金),也会更多地增加政府的税收,甚至有比较大的外部利益。部分由于这外部利益,在多数情形,政府是大量资助大专教育的;即使扣掉研究部分,大学的经费大于学费。因此,能够留住本地毕业的学生与吸引外地的高端人才,对本地有利的程度,通常大于普通人才。
2018年5月27日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注:“‘人多增加交通拥挤’的谬误”取材自笔者前次发表过的文章,包括《怡和世纪》2014。
作者黄有光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Global Priorities Institute咨询委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访问教授(至6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