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长时间缺乏睡眠会显著降低认知能力和注意力
导读: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成千上万人承受着每天睡眠不足带来的影响,如大脑死机,皮肤暗沉,眼睛胀痛,情绪波动等 。
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成千上万人承受着每天睡眠不足带来的影响,如大脑死机,皮肤暗沉,眼睛胀痛,情绪波动等 [1]。然而工作还没做完,又或者手机咋这么好玩,我们还是不知不觉地就睁着眼睛迎来了新的一天……可别仗着年轻就不睡觉了!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长时间少睡会让我们变得“又呆又傻”,注意力变差,反射弧变长,最可怕的是,我们自己一点都意识不到!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睡眠不足”这位朋友。提到“睡不够”,在我们大脑中会立刻闪现,没睡够 8 小时能叫睡觉?
科学家们将睡眠不足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实实在在的睡眠时间明显过短,在非睡眠时间不用长时间保持清醒,也就是单纯的睡得少,比如熬夜看球的小哥哥小姐姐们,这场世界级的狂欢让他们主动放弃睡觉,虽然晚上只能睡 3、4 个小时,这就是球迷们心中的爱。
另一种是在睡眠时间相对较短的基础上,清醒时间却过长,例如由于工作性质,有一类人群需要长时间使自己不得不保持清醒,像长途货车驾驶员们,可以说很辛苦了。
布里格姆妇女医院进行了这样一项小型的临床试验,为了明确区分这两种情况,单独对“长期睡得少”进行研究,他们大胆地设定了一个新的“昼夜节律”——一天只有 20 小时。
接下来在 32 天的住院试验方案中,试验组的参与者每“天”睡 4.67 小时,清醒 15.33 小时,在 24 小时节律中就相当于睡了 5.6 小时;对照组的参与者每“天”睡 6.67 小时,清醒 13.33 小时,在 24 小时里睡了 8 小时。睡眠 4.67 小时确实就有点睡眠过短了。
在清醒状态下,参与者完成了一系列认知神经行为测试。
睡不够的参与者走神程度竟然是好好睡觉组的 5 倍,“反射弧”也长了一倍。最可怕的是,根据参与者自己的反馈,他们自己还没意识到自己“又呆又傻”了呢!
换句话说,睡眠不足的你,反应力和注意力都发生了“质”的下降,你却对此还一无所知。
图 A、B、C 表示清醒时间对认知神经行为的影响
图 D、E、F 表示昼夜交替对认知神经行为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还对承担社会责任的参与者的主观警觉性和客观表现进行了观察。
当你的主观警觉性与客观表现之间出现脱节的情况,也就是传说中的脑袋“断篇儿”,这种情况会对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3,4]。
如果你从事需要体力的工作,这种主客观脱节的情况会更加明显。长期睡眠不足的司机朋友们,或许你对自己的状态拥有“迷之自信”,事实上是你已经在打瞌睡了。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认知功能有问题,但是记忆力还行
慢波睡眠(SWS)为记忆力形成非常关键的时期
很多人心想睡眠不足的问题还不好解决吗?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呼呼大睡上一天半天,不就满血复活了。或者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一天三睡也不失为一种补觉良策。
觉觉不是你想补,想补就能补!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在夜晚没有得到充足的睡眠,除了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损害之外,最重要的是在白天补觉作用不大,言外之意就是白天睡再久也都是在做无用功。
同时,该研究还强调了长时间睡眠的重要性,分散睡眠也不会改善睡眠不足的状况 [5,6],传说的达芬奇睡眠法也是骗人。
划重点:别熬夜了,我们欠下的“睡眠花呗”,是时候还了。
研究人员表示,将一天 24 小时昼夜节律变成 20 小时也不是毫无根据,该研究采用这种强制不同步 (Forced Desynchrony ,FD) 的设计 [7],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昼夜节律不一致带来的试验误差。
这也正是该研究独特的创新之处。
目前,该研究并不是为了模拟日常生活中长期睡眠不足的实际情况。它旨在阐明长期睡眠不足这种生理现象对人体认知神经行为的影响。
尽管如此,该研究结果确实对数百万人长期睡眠不足的人们产生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做一个元气满满的少年
生活节奏再快,工作再忙,也不能缺觉。那些主动缺觉的宝宝们,请放过手机,早点休息!
参考资料:
[1] Spengler S E, Browning S R, Reed D B. Sleep deprivation and injuries in part-time Kentucky farmers: impact of self reported sleep habits and sleep problems on injury risk.[J]. Aaohn Journal, 2004, 52(9):373-382.
[2] Andrew W M, Joseph T H, Wei W, et al. Chronic sleep curtailment, even without extended (>16-h) wakefulness, degrades human vigilance performance. PANS, 2018. Doi/10.1073/pnas.1706694115.
[3] Cohen D A, Wang W, Wyatt J K, et al. Uncovering residual effects of chronic sleep loss on human performance.[J].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0, 2(14):14ra3.
[4] Wyatt J K, Ritzde C A, Czeisler C A, et al. Circadian temperature and melatonin rhythms, sleep, and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 in humans living on a 20-h day.[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99, 277(4 Pt 2):R1152.
[5] Kosmadopoulos A, Sargent C, Darwent D, et al. The effects of a split sleep-wake schedule on neurobehavioural performance and predictions of performance under conditions of forced desynchrony[J].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14, 31(10):1209-1217.
[6] Jackson M L, Banks S, Belenky G.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 split sleep schedule in sustaining sleep and maintaining performance[J].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14, 31(10):1218-1230.
[7] Czeisler C A, Duffy J F, Shanahan T L, et al. Stability, precision, and near-24-hour period of the human circadian pacemaker[J]. Science, 1999, 284(5423):2177–2181.
本文作者 卢相 代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