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十大"新奇物种"名单:海洋最深的鱼类被发现
导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学院(SUNY-ESF)与国际物种探索研究所(IISE)日前公布了2018年发现的十大新奇物种名单,里面包括了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学院(SUNY-ESF)与国际物种探索研究所(IISE)日前公布了2018年发现的十大新奇物种名单,里面包括了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它们的体型有大有小,但同样美丽而又奇异。其中,最高大的是一种雄伟巨树,高达40米。最小的是一种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此外,这些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还包括一种罕见的类人猿,以及一种有袋动物——袋狮的化石,后者在晚渐新世时期漫游在澳大利亚丛林上。今年的榜单上还有两位海洋世界的居民,分别是来自太平洋深海的一种鱼类,以及南极冰冷海水中一种色泽明亮的两栖动物。
上榜的其他新物种还包括看起来就像蚂蚁身体器官的甲虫、与真菌为伴的植物、看起来像头发的细菌以及驻留在黑暗中、蕴藏有趣进化故事的甲虫。除了两种海洋生物,今年发现的新物种来自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巴西、哥斯达黎加、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其中一个新物种甚至是在美国水族馆里发现的,其在野外的起源尚未知晓。
国际物种探索研究所(IISE)的创始理事、SUNY-ESF主席昆廷·惠勒(Quentin Wheeler)说:“对于新物种不断涌现的数量以及被发现的新物种范围之广,总是让我感到吃惊。”惠勒和IISE每年都会汇编新物种清单,并将其作为探索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行动。
惠勒表示:“我们每年能发现约18000个新物种,但是我们认为每年至少有2万个物种灭绝。如果我们找不到它们,为它们起名字,并描述出它们,很多这样的物种将永远消失。然而,它们可以教给我们很多关于复杂生态系统和进化史的细节。每个新物种都找到了独特的方法,以便在竞争、气候和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生存下来。因此,每个物种都能教会我们很多真正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东西,因为我们自己也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
惠勒将物种加速灭绝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人类。他说:“在这个阶段,责任全在人类。人们正在改变动植物的栖息地,改变气候。同作物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在最极端情况下重新建设城市相似,一旦物种灭绝,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让它们重新复活。”
国际物种探索研究所的国际分类学家委员会从大约18000个新物种中选出十大最新奇新物种。该榜单每年于5月23日左右公布,以此纪念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卡罗琳·林奈(Carolus Linnaeus)的诞辰,她被认为是现代分类学之父。下面就是2018年十大“新新物种”:
1.原生生物——水族馆之谜
这种生物名为Ancoracysta twista,是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一个水族馆里发现的。这种新的单细胞原生生物给科学家们带来巨大挑战,目前还无法确定与其关系密切的近亲。它不适合被归类为任何已知群体中,而且似乎是个以前未被发现过的、早期的真核生物,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线粒体基因组。真核生物是一种细胞生物,在这种细胞中,遗传物质被组织在结合膜的细胞核中。而原核生物(如细菌和古细菌)缺乏这样有组织的细胞核,真核生物包括单细胞原生生物以及我们通常认为的动物、植物和真菌等多细胞生物。
为Ancoracysta twista是一种掠食性鞭毛虫,它利用鞭状鞭毛来推动自身前进,并利用像鱼叉一样的细胞器(称为ancoracysts)固定其他原生生物,以便将它们化为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的野外物种地理起源尚不清楚。它是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一个热带水族馆的大脑珊瑚中发现的。线粒体基因组中异常数量的基因为真核生物的早期进化打开了一扇窗。
2.大西洋森林巨树——体积大,数量少
100多年前被发现的豆科植物异味豆(Dinizia),现在我们知道它来自亚马逊树种D. excelsa。而今年发现的Dinizia jueirana-facao高达40米,常在半落叶原始大西洋森林中发现。这棵大树重约62吨,比它的亚马逊姊妹物种要小,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Dinizia jueirana-facao只在位于巴西圣埃斯皮里图北部的Reserva Natural Vale内部为人所知。
虽然这种树非常高大,但其数量却很少,目前仅发现25棵,其中大半在保护区中,这使得它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这种树的木本果实也非常大,长约0.5米。超过2000种脊椎动物生活在大西洋森林中,包括近200种特有的鸟类。这片森林是巴西超过半数濒危物种的家园,但它的范围在大幅减小,且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这片森林原来占地超过130万平方公里,现在仅剩余15%。
3.端足类(AmphiPod)——敲钟人的名字
Epimeria quasimodo的名字可能会让人想起一个著名的敲钟人。这种体长约50毫米的端足类动物以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创作的角色命名,即驼背人卡西莫多(Quasimodo),因为它的背部也有点儿驼。Epimeria quasimodo是来自南极海洋的26个端足类新物种之一,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尖刺和鲜艳的颜色。这个物种的数量以及它们独特的形态结构和颜色,使它成为南大洋的标志。
Epimeria quasimodo所属物种在极地前沿的冰川水流中数量很多,它们的冠状装饰让人联想到神话中的龙。2007年,当有关这个物种的研究被发表时,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已经完全被我们所熟知。然而,通过使用组合形态和DNA证据,2名比利时调查人员发现,我们对这些无脊椎动物所知依然有限。
4.令人困惑的甲虫——伪装的搭便车旅行者
Nymphister kronaueri是一种生活在蚂蚁中的小甲虫。长度约为1.5毫米,但是它们的故事却引人入胜。Nymphister kronaueri只生活在一种名为Eciton mexicanum的行军蚁中。这种蚂蚁不会建造永久的巢穴,而是以游牧方式生存。E. mexicanum用两到三周的时间转移,每天都进行突袭来捕获数以千计的猎物,然后在某个地点停留两到三周时间。当宿主群体停下时,Nymphister kronaueri便开始移动和觅食。而当蚂蚁移动到新的位置时,它们也必须随之共同旅行。
这种甲虫的身体与工蚁的腹部大小、形状和颜色几乎完全相同,它们使用口器来抓住宿主的腹部,期间绝不松口,让蚂蚁带着去散步。乍一看,带着甲虫的蚂蚁似乎有两个腹部,但上面的实际上是甲虫的身体。就像其他蚁冢昆虫一样,这些甲虫必须使用化学信号或其他方式来避免成为猎物。至于N. kronaueri如何与蚂蚁和睦相处,具体机制还有待确定。
5.塔巴努里猩猩(Tapanuli orangutan)——濒临灭绝的类人猿
到目前为止,只有6个非人类的类人猿物种被确认。东部大猩猩、西部大猩猩、黑猩猩以及倭黑猩猩与人类的关系更密切,而红毛猩猩则是亚洲唯一的类人猿。2001年,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猩猩被认为属于独特物种,并被命名为Pongo abelii和P. pygmaeus。不过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检测了形态学、行为学和基因组学证据,并得出结论:在苏门答腊南部还有一个孤立种群,它与北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猩猩物种截然不同。
基因组证据表明,虽然苏门答腊岛北部和婆罗洲的猩猩在约674万年前分离,但这个南苏门答腊岛物种早在338万年前就出现了分化。一旦这个孤立的种群被确定下来,它可能成为世界上濒危程度最高的类人猿。这个群体只有约800个成员,分布在约1000平方公里的中等海拔山丘和亚山地森林中,海拔约为300至1300米。类似于其他猩猩,新物种中雌性身高约1.21米,雄性为1.53米。
6.太古蜗牛鱼(Pseudoliparis swirei)——海里最深的鱼类
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黑暗深渊是世界海洋最深的地方,那里也存在着海里最深的鱼类。大量的新物种在那里被发现,包括太古蜗牛鱼。这是一种小蝌蚪状的鱼类,长度超过112毫米,但它似乎是海底生物群落的顶级捕食者。它们在6898米到7966米的海洋深处被捕获,有一条甚至在8143米的深海中被记录到,但还没有被发现,也不能被确认它们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太古蜗牛鱼属于蜗牛鱼科,这个家族中有超过400个已知的物种,它们生活在各种深度的海水中。据信,8200米的海深就是生理极限,几乎所有的鱼类都无法生存。
7.异养花(Heterotrophic Flower)——宏伟的乞丐
大多数植物都是自养型的,利用光合作用获取太阳能来养活自己。不过少数植物属于异养型,像新发现的Sciaphila sugimotoi,它从其他生物体身上获得营养。Sciaphila sugimotoi与一种真菌共生,并从后者身上获得营养却不损害共生伙伴。事实上,它所隶属的植物家族Triuridaceae完全由这种真菌异养菌(真菌共生体)组成。
在日本发现任何一种新的植物都有巨大的新闻价值,因为其大多数植物都有良好的记录,所以这种美丽的新植物是令人兴奋的补充。在9月和10月的短开花时间里,这种纤细的Sciaphila sugimotoi(10厘米高)会开出小花。这一物种被认为极度濒危,因为它只在潮湿的常绿阔叶林岛上的两个地点被发现,大约只有50株。与其他真菌共生体一样,该物种需要依靠稳定的生态系统生存。
8.火山细菌——现场喷发出来的新物种
2011年,当位于加那利群岛的El Hierro沿海的Tagoro海底火山爆发时,周围水温突然升高、氧气减少,并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氢,消灭了许多现存的海洋生态系统。三年后,科学家们发现了这个新沉积地区的第一批殖民者——一种新的蛋白质细菌,在鞘内形成了由细菌细胞组成的长长毛发状结构。这种细菌形成了巨大的白垫,在新出现的Tagoro火山锥上占地近2000平方米。科学家们在报告中得出结论,新物种独特的细菌代谢特点允许它们在这个新沉积区生存下来,并为早期生态系统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他们称白垫为“维纳斯的毛发”。
9.有袋类动物——凶猛狮子化石
在大约2300万年前的晚渐新世,一种叫做Wakaleo schouteni的袋狮在昆士兰西北部的澳大利亚森林栖息地游荡,追踪猎物。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昆士兰的Riversleigh世界遗产地区发现了这种袋狮的化石,证明它是一种以前不为人所知的有袋动物。这种食肉动物的体重约为25公斤,与西伯利亚哈士奇犬大小差不多,部分时间在树上度过。
牙齿表明,袋狮并非完全依赖肉类,而是属于杂食动物。它在中新世时期遵循柯普法则,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型不断增大,这可能是为了应付更大的猎物。根据这些发现,研究人员相信,在2500万年前的晚渐新世,有两种袋狮存在。另一种是Wakaleo pitikantensis,它的体型稍小,1961年在南澳大利亚皮肯塔湖附近发现的牙齿和四肢骨骼,已经可以确认它的身份。
10.洞穴甲虫——黑暗的印记
在永久黑暗的洞穴中生活的甲虫,通常都有一系列相似的特征,包括紧凑的身体、蜘蛛状的附属器官、失去飞行的翅膀以及相似的眼睛和色素。这种穴居甲虫是趋同进化的主要例子,也就是说,不相关的物种进化出类似的属性以适应类似的环境。
Xuedytes bellus是在中国广西省杜安市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新物种,其长度约9毫米,头部和前胸的巨大延伸更加引人注目,它的头部与第一对腿相连。与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一样,这是个巨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遍布洞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绵状地甲虫(科)繁衍地。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发现了130多个洞穴甲虫物种,它们代表了近50个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