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枚民营自研火箭将发射 多家公司争抢“首秀”
导读:“想要分享的太多,时间确实有限”,近日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以下简称零壹空间)CEO舒畅聊了两个多小时的“重庆两江之星”后,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感叹。
“想要分享的太多,时间确实有限”,近日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以下简称零壹空间)CEO舒畅聊了两个多小时的“重庆两江之星”后,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感叹。
“重庆两江之星”是零壹空间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枚民营自主研发商业火箭,将于5月17日在西北某基地首飞。2015年前后,伴随着“军民融合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商业航天市场大门开始向社会资本敞开。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已有60余家初创企业入局。
而今年以来,处于市场头部的几家公司不断“你追我赶”,包括零壹空间、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空间)、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际荣耀)等均有意夺得“发射首枚民营火箭”的名号。拼抢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
首发计划提至5月中旬
自年初开始,有关“首家民企将在6月发射火箭”的新闻便出现在多家媒体的报道中。随着时间愈来愈近,近日,被报道主角零壹空间联合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发射时间提至5月17日。
“因为我们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比较充分,5月17日已具备发射条件,当然这也需要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舒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目前国内像舒畅一样的“火箭发烧友”越来越多,他们都期待着像“硅谷钢铁侠”马斯克一样依靠火箭研发获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个多月前的4月5日,另一家民营火箭公司星际荣耀刚刚在海南的火箭发射场地发射了“双曲线一号”火箭,火箭飞行高度突破100km,最大飞行速度超过1200m/秒。而在媒体报道中,该枚火箭同样被冠以“首枚发射的民营火箭”的名号。
提及4月发布的“双曲线一号”,星际荣耀一吴姓负责人表示,该火箭从提出、设计、制造到发射,仅用时60天。“我们计划今年年中进行第二次发射任务,2019年和2021年还会发射‘双曲线一号’和‘双曲线三号’两种型号的火箭。”
“我们的火箭是完全自主研发的,如果发射成功,将是我国首家成功发射自主研发火箭的民企。”舒畅强调称。
另一家民营火箭企业蓝箭空间则一直标榜为“第一家取得国际市场发射服务订单的民企”,其早在2017年初就提出了“在2017年内完成Landspace-1的试射任务”,不过记者查阅该公司官网,并未找到有关该事项的最新记录。
“民企进入火箭领域已经有3年多时间,以前大家都是初创企业,更多是依靠‘讲故事’获取市场关注,现在经过几年时间沉淀,各家企业在业务上都有了突破,如何抢占龙头位置,对企业之后的融资、资源对接等方面都很关键。”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在谈及眼下几家民营火箭公司争抢格局时表示,这属于健康的市场现象。
拼抢背后是国内商业火箭市场已经进入下半场“真刀实枪”阶段。舒畅也称,今年随着各家民营火箭陆续首飞,市场将进入产品竞争阶段,一些只会“讲故事”的企业会被淘汰,剩下的企业则会改写市场格局。
万亿商业航天市场来临
据零壹空间提供的资料,其即将发射的火箭命名为“重庆两江之星”,箭长9米,为其旗下的OS-X系列火箭,采用了自主研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推力可达350千牛,实现0~20马赫的飞行速度;同时该火箭可灵活配置燃气舵、空气舵、姿控动力等多种控制机构,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目前“重庆两江之星”已转运至试验场进行最后的发射前准备工作。
记者了解到,该首飞火箭之所以命名为“重庆两江之星”,背后与两江新区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战略性产业不无关系。工商资料显示,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19.180, 0.11, 0.58%)有限公司是在2017年2月由一家名为“重庆欧丰灯饰有限公司”进行更名而来。更名后,该公司业务范围也变更为“运载火箭、航天器及其配套设备和零部件设计等”。3个月后,该公司股东也变更为重庆两江航投和零壹空间,注册资本增至1.6亿元。
据两江新区管委会人士介绍,零壹空间还将在两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建研发制造基地,初期投资2.5亿元,占地100亩,将建设研发中心、数字化智能制造总装中心、测试中心、飞行器控制与仿真中心和专用实验室等,建成达产后年产值15亿元。
事实上,两江新区发力航天火箭领域的背后与我国商业航天市场开闸有密切关系。早在2014年11月发布的国务院60号文中,就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随后,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又一次提到,“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这一系列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市场开始松动、出芽。据国泰君安(17.510, -0.26, -1.46%)的研报预测,到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市场总额将达到4850亿美元,中国市场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宽带互联网等将达到8000亿元。
不过相较而言,在火箭领域我国民企进入较晚,并且航天市场属于相对封闭的领域,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民企应该先争取微小卫星市场,之后再发展商用的运人运货飞行器。
“这个市场空间确实大,但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好的切入口,以及适合的商业模式。”舒畅表示,希望后续有更大力度的政策出台,比如“国家队”一些成熟技术能否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转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