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产业看点 > 正文

盈利匮乏的文娱风口,前路何方?

来源:《财经》杂志 发布时间: 2018-09-01 10:33:56 编辑:诚富

导读:主要依靠用户会员付费、知识付费等诸多服务。

商业模式

主要依靠用户会员付费、知识付费等诸多服务。

关键词

模式单一

■文/本刊记者 邓猋

在如今数字经济发展时代,文化娱乐逐渐成为其重要支柱。包括游戏、影视、文学、动漫、音乐等在内的“互联网+文化娱乐”业态中,它们广泛互联并深度融合,形成了整个泛娱乐生态链。2017年,我国文化娱乐核心产业产值约为5 484亿元,同比增长32%。进入2018年,行业细分领域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例如短视频、线上娃娃机等新型娱乐方式不断涌现,受到移动网络用户高涨的碎片化娱乐需求的影响,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而投资机构早在4年前便在文化娱乐领域开始了大规模布局。2014年,国家层面和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8份文化娱乐业相关政策文件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各大资本抓住政策红利释放的战略机遇,催生着行业竞争格局的加速成型。

玩家众多 模式趋同

政策加持下,文化娱乐领域全面爆发。子行业众多、竞争激烈,不过不同的行业商业模式也大不相同,即使同一子行业差异化也并不明显。

作为影视制片方和发行方,其发行影视的票房、播放量则影响着后续的营收。2017年,中国年度总票房达到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城市院线观影人数达16.2亿人次,同比增长18.08%。对于投资人来说,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例如《美人鱼》这部电影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大概是1.3,相当于是30%的总投资回报率。

作为视频平台,清晰的商业模式难支撑庞大的成本结构。诸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以及优酷三大平台,目前仍然未能取得盈利。视频平台的收入增长主要驱动力是会员收入的提升和在线广告为主的营收业务,但整个行业缺乏用户黏性,面对忠诚度并不高的视频用户,或许还需要从其他多个角度扩大营收格局。

作为内容生产方,知识付费是变现的主要方式。知识内容与娱乐内容属性不同,用户消费逻辑不同,用户更多的是以理性维度来衡量内容价值,因此对质量的要求更为严苛,平台也需要围绕用户需求不断迭代。垂直类知识平台更需要不断拉拢头部KOL,并耗费大量精力用于用户留存及拉新。

将“皮筋”最大化

2017年全年文化娱乐领域的917次投资事件中,腾讯、真格基金以及IDG资本的投资动作最为频繁。从它们的投资布局中,大体也可看出行业趋势。无论是IP经济、电影、动漫、音乐、文学等产业,优质内容始终是文化娱乐领域的立足之本,而对于当前的发展节点,更是离不开两个字:拉伸。

拉伸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第一,是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内容及展现方式从单一向多元进行拉伸。在文化娱乐领域发展早期,受限于技术的限制,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娱乐产品内容及展现方式相对简单。但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变化,文化娱乐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范围也随着上述产业格局的变化迭代升级,其服务内容及展现方式开始多元化,领域之间也开始出现互联和融合。

第二,是从产业链单环节服务商向多环节整合服务商进行拉伸。随着移动文化娱乐产业链的演进,内容生产商到最终用户之间的产业链环节逐渐细化。从产业链最上游的内容生产到终端用户消费,需要经过代理发行、产品运营、营销推广、计费支付等诸多环节。原来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不再满足于仅获取单一环节的收益,而是通过上下游整合,分享产业链等多环节收益。此外,通过多环节的整合,服务商亦能够以更加丰富的服务手段,满足客户的一站式服务需求,增强行业竞争力。

第三,是跳出文化娱乐的圈子,向其他产业进行拉伸。目前文化产业不仅要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发展,还要在文化产业体系内不断进行跨界发展、深入结合。影视、娱乐、文学、动漫、音乐等文化相关产业链已经不断交叉,界限日益模糊,融合更加紧密。

文化娱乐领域的投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同于其他互联网行业看重的是资金投。清晰的商业模式、优秀的管理团队、出色的内容制造、IP文化的打造、运营和合作等,都是投资者重点考虑的原因。中国的人口红利带来了一个体量无比庞大的泛娱乐市场,这个舞台也因投资者的布局也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标签:盈利 文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