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奶粉成行业新宠 热捧背后隐忧暗涌
导读:“有机奶粉是近几年培育出来的一个新市场,市场规模虽不算很大,但它所具的天然、稀缺、安全这三大特性,备受人们热捧,已成为奶粉市场的新卖点和新亮点。”
“有机奶粉是近几年培育出来的一个新市场,市场规模虽不算很大,但它所具的天然、稀缺、安全这三大特性,备受人们热捧,已成为奶粉市场的新卖点和新亮点。”乳业专家王丁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众多生产厂家、品牌商、经销商、婴童店都看好有机奶粉,预计未来2-3年,国内有机奶粉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亿元。
不过,中国有机奶刚起步,直到去年有机食品认证办法才作出新修订,很多方面都尚未成熟。市场鱼龙混杂,非有机当有机、有机成分不达标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由于检测手段与标准的缺乏,导致有机、非有机真假难辨。
王丁棉建议,应重视和加强有机奶源建设的投入及生产过程的管理,在政府未将其纳入专项检测与监管之前,生产企业应守住良心底线,严格按有机奶的要求组织生产。业界还要加快加强对有机、非有机的检测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多方合作,多管齐下,才可以推动有机奶健康快速发展。”王丁棉说。
有机奶粉被热捧
8月30日,澳优乳业(01717.HK)对外发布其有机奶粉新品,吸引了全国各地逾350名经销商到场。尽管1-3段价格达428-468元/罐,但他们普遍都信心十足。“现在的家长不在乎这个(价格高),只要东西是好的再贵都愿意给自己的小孩买。”一位来自广东佛山的经销商如是对记者说。
自去年惠氏高调宣布进军有机奶粉以来,市场热度持续升温。今年以来,雀巢、明一等品牌先后加入战团。4月,美赞臣旗下有机奶粉工厂获得国家认监委认证,预计很快就会在中国上市有机新品。此外,美素佳儿的母公司菲仕兰此前也透露,公司正考虑引进有机奶粉。
行业数据显示,近三年线下有机奶粉销售额年均增长率高达47%,2016年-2018年线下有机奶粉销售18.2亿元、26.7亿元和39.2亿元,预计到明年规模将达57.7亿元,这还不包括线上及通过跨境购、海淘等渠道的量。“2016年有机奶粉市场规模大概30多亿元,而到了2017年就已经翻了一番达到五六十亿元,2018年预计可能还会翻一番,将突破100亿元。”乳业专家宋亮表示。
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新政实施后,管控愈发严格,截至目前在国家获批的1177个配方中,有机奶粉配方不足40个。其中,雅培的菁挚占据近5成市场份额,一家独大;惠氏的启赋尽管去年才起步,但借助惠氏多年在高端市场的运作经验,迅速占领第二;健合集团旗下的Healthy Times位列第三。
据健合集团(1112.HK)最新财报显示,上半年集团收入45.7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8%,调整后经营利润(EBITDA)12.49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Healthy Times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同比增长174.4%。
有机市场潜力巨大,已是各大乳企必争之地。澳优董事长颜卫彬指出,早在2015年澳优就制定了黄金十年发展战略,有机奶粉便是其中一环,也是澳优在高端奶粉市场的重要布局。
澳优中国区副总裁赵力认为,有机奶粉市场主流品牌趋向稳定。因此澳优会用差异化的打法。在奶源地上,避开雅培菁挚、惠氏启赋、蒙牛宝贝与我,以及自家的澳优悠蓝所在的欧洲奶源,选择使用澳洲奶源;并采取“澳洲+中国”同步上市的策略,主攻二三四线市场,锁定当地高端市场及消费人群。赵力透露,澳优淳璀有机奶粉已陆续在全国各地上市,未来也将推出孕妇有机奶粉。
隐忧重重
据王丁棉介绍,有机奶粉是一种稀缺产品,全球年总产量不足3万吨,全欧洲年产有机奶粉大约只有7000吨,奶源十分稀缺。欧洲是全球最早发展有机奶的地区,欧盟在1991年就制定了《有机食品标准》,对牧场的生产空间、饲料、放牧等作出规定。
而我国有机奶起步较迟,近年才开始受到重视和发展。目前,拥有有机奶源又做有机奶产品的企业非常少,国内的有机奶粉大部分是使用进口奶源及原料生产。不过,去年全球有机奶粉市场增长的贡献,却有一半是来自于中国。
“虽然有机奶粉市场体量增长迅速,但整体而言还存在市场缺乏监管、有机成分不达标、奶源不稳定等问题。”王丁棉补充道。
据记者了解,有机奶对生态环境、养殖、饲料、加工和认证等五大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牧场、工厂的空气、牧草、种植土地、牛饮用水、包装等不能够有污染。牛吃的饲料是有机草饲,即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饲料添加剂、转基因等。为了让牛奶中不能有任何残留成分,就连奶牛所吃的牧草也要有机种植。在加工环节,不能使用食品添加剂、一切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包装、贮藏、运输等环节也需按有机食品相关要求和标准。最后,必须经有机认证。
但即便是去年新修订的有机食品认证办法有明确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很难保证质量。把非有机当有机,或者有机成分不达标,企业重市场轻奶源,为认证而认证,认证过后就不按规范组织生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政府层面未能有力监管,又缺乏具体的检测手段和标准,导致有机、非有机真假难测难分。
一位不愿具名的奶粉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便是拿到生产地、销售地双重有机认证,依然存在造假的可能。“比如说某企业获得的生产许可是500吨,但是实际却生产了800吨,甚至更多,这些多出来的部分是很难被发现的。”
实际上,类似问题不仅在国内存在,其实国外也一样,最终能否一如既往地做到真有机,很大程度上得靠企业和牧场的自律,不过国外对于造假的违法成本要高得多。
在王丁棉看来,企业要寻找一种适宜有机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并鼓励全产业链发展有机奶事业。同时,政府要将有机奶纳入监管范围,对市场进行整顿,把打着有机旗号的假有机产品清除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