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业寡头化加速“弱肉强食”新时代来临
导读:白酒新一轮增长已不再是普惠式,第一梯队的白酒品牌正在拉大和二三线品牌的差距,挤压式增长的格局更加清晰。在业内看来,白酒行业应该正进入一个“弱肉强食”的新时代
如果说2017年底确定了白酒行业的全面回升,那么2018年或许可以被认为是白酒新黄金十年的开始。
第一财经记者在中国高端酒展览会(下称“中酒展”)上采访发现,白酒新一轮增长已不再是普惠式,第一梯队的白酒品牌正在拉大和二三线品牌的差距,挤压式增长的格局更加清晰。在业内看来,白酒行业应该正进入一个“弱肉强食”的新时代。
白酒行业寡头化加速
自2017年白酒行业迎来了强复苏之后,今年上半年国内白酒行业再度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轻工业网公布的今年1~6月行业数据,酒的制造主营业务收入8202.6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白酒制造主营业务收入2865.2亿元同比增长15.82%。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这一轮白酒企业增长分化也正在加剧,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行业内个体之间仍存在较大增长差异,具有品牌、产品、渠道力的企业在此次增长中表现尤为明显,显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发展特点。
这从上半年白酒上市公司的年报上就可见一斑。截至目前,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已有12家发布了中报或业绩预报,从已经公布的数据上看,一线领跑企业今年的业绩增长明显提升,正在拉开和后续企业的差距。
贵州茅台(600519.SH) 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38.1%,净利润为157.6亿元,同比增长40.1%,这组数字相比2017年上半年33%和28%的增速明显放大。
此外,包括古井贡酒(000596.SZ)、水井坊(600779.SH)、酒鬼酒(000799.SZ)、今世缘(603369.SH)、金徽酒(603919.SH)等区域酒企的业绩也都较去年同期的增速有所提升。其中水井坊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59%,净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133.6%;今世缘上半年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30.8%,净利润为8.6亿元,同比增长31.6%,也较2017年同期的17.2%和22.3%的增速明显放大。
尚未公布年报但公布了业绩预增公告的企业中,古井贡酒预计盈利8.2亿~9.3亿之间,同比增长50%~70%,而顺鑫农业(000860.SZ)预测净利润为4.16亿~4.89亿之间,较去年同期增长70%到100%,而完成了更名的舍得酒业(600702.SH)也预测净利润在1.6亿~1.8亿元之间,同比增长156.7%~188.8%,扣除转让当期江油厂区土地收益3850万元,依然有较高的增幅。
相比之下,酒企间个体差异在加大,金种子酒(600199.SH)、青青稞酒(002646.SZ)等部分区域名酒的日子则难过得多,青青稞酒对上半年的盈利预期下调了15%~25%。
山东温和酒业集团总经理肖竹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这一轮行业发展中,白酒市场正在走向寡头化,白酒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线品牌追逐超级大商,二三线品牌与之错位布局,平安无事,但在挤压式增长的背景下,为了抢食市场空间,一线品牌加快了渠道下沉的速度,其品牌和综合实力的优势,这也对二三线和中小白酒企业形成挤出效应。
在此前的活动中,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宋书玉公布了一组数据——去年年底纳入全国酿酒产业数据的企业为1593家,而到今年5月,已减少了100多家,且亏损企业的数量还在增长,预计年底入统企业的数量依然会发生变化。
区域白酒转向抱团取暖
挤出式增长之下,区域酒企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过,而各主要白酒生产区域的酒企也开始抱团取暖,产区概念再度转热。今年以来,包括泸州、邛崃、仁怀白酒主产区多次以产区的概念集体亮相。
就在8月3日,2018年川酒全国行在南京启动,44家川酒企业抱团亮相。几天之后的中酒展之上,仁怀酒协也携旗下的产区内的主要酒企抱团参展。
在业内看来,当前的酒业竞争已不仅仅是单个企业、单个品牌单打独斗的时代,中国白酒正趋于规模化和地域化,打造一个好的产区概念,将有利于整个地区白酒企业的发展。
仁怀市酒协副秘书长周山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一轮挤出式增长在产区内的情况比较明显,产区内具备老酒积累、人才基础和市场铺垫比较成熟的企业开始加大力度抢占市场,而本身规模较小且缺乏市场基础的小企业则面临困境。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2012年之后的酒业调整,让仁怀地区的多数酒厂生产停滞,2018年目前仁怀地区拥有窖池7万口,其中茅台的1万多口窖池目前保持正常生产,而整体行业投产的窖池总数在50%左右,主要都是大中型企业,而如果从投产企业的比例上看,可能会更低。
公开数据显示,仁怀市有酿酒企业2300多家,资产总值1800亿元,年产酱香型白酒45万千升,占全国酱香型白酒产量的75%。
周山荣告诉记者,目前不少小作坊已经基本上失去了生存能力,只不过工商还没有注销,有些企业虽然还有存货在销售,但是随着原有存量消化完毕,也没有以大资金驱动恢复增长的能力。
这一轮一、二线名酒的复苏和增长,对于中小企业的直接增长和带动是有限的,因为结构性增长等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名酒的快速成长给下面的酒企留下了市场的势能和增长的空间,如何抓住这一机会是关键。但对于传统产区内的二线酒企而言,在头部酒企的光环下,很难做好自己的品牌和信任背书,产区化发展成为目前最理想的方式。
周山荣表示,以往仁怀的酒企多,小散乱的格局比较明显,经过多年的整体宣传,仁怀的整体产区形象开始形成,但目前产业还属于发展初期,产区内的中小企业还需要整合,将主要品牌集中声音更强更有力。另一方面,产区化除了在宣传推广上的意义之外,对于产业生态也是一种保护,对内建立一种规则,目前国内白酒产区发展还没有到产业集群的程度,只完成了第一步的产业集聚,集聚阶段意味着无序,因此产区化也会对行业的整体提升形成帮助。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除了仁怀之外,今年以来,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支持产区化发展,比如泸州市政府就打出了打造千亿白酒产业,打造中国白酒泸州产区的概念。
海纳机构总经理吕咸逊认为,白酒行业的产区化特征会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也将有利于解决产区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如何立体发展的问题。
在海外市场,产区一般往往与标准联系在一起,以波尔多为例,当地建立了严格的产品分级制度。
据了解,目前仁怀酒协已经在推进相关计划,比如在目前省标、国标的基础上,仁怀酒协正在尝试拟定相应的标准,并推动对整体产区进行细分,根据方案,茅台酒厂15平方公里将被定位为经典产区、老茅台镇为核心产区、仁怀境内的赤水河中游则被定位为一级产区,通过梳理让产区更加清晰。
周山荣表示,产区化发展仍需要政府的强势介入,因为产区的设立必定会伤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此前在协会讨论过程中,因为担心会伤害到自身利益,行业中有些企业有抵触情绪,最终还是希望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面临产区化发展,毕竟对于其他酱酒企业包括茅台而言,都有现实意义。比如茅台的酱香系列酒,2016年以来规模快速上涨,但当系列酒做到百亿规模,清晰的产品分级对消费者了解其购买的系列酒来源会有很大帮助。
要高端化,不要涨价
洋河股份市场总监朱昭鑫认为,在过去15年的酒业发展历史中,是一个“水大鱼大”的状态,所谓“水大”是指行业高速增长,而“鱼大”的概念则是行业中的高端品牌和龙头企业发展迅猛,而下一个白酒行业黄金十年的增长方式将发生变化,从普惠式增长转向结构性的增长更明显,包括企业的结构性增长、产品的结构性增长、品类的结构性增长等。
记者也注意到,在这一轮白酒增长中,国内的主要酒企都在高端和次高端领域加大投入,而高端化战略在上市公司业绩贡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酒鬼酒业绩为例,2018年上半年酒鬼酒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41.3%,净利润1.1亿元,同比增38.3%,其中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主要由内参酒及酒鬼酒系列产品销售增长所致,内参酒及酒鬼酒主要对应高档及中高档价位,其毛利率分别达94.13%和81.28%,而中低端湘泉系列仍在缩减。
欧睿咨询资深分析师陈薇吉告诉记者,从现有白酒市场格局来看,份额最大的依然是经济型白酒,价格在20元/升以下,但目前市场高端化的趋势非常明显,预测到2022年,经济型白酒的占比会从2017年的38.4%下降到18.1%。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白酒消费人群的变化。
朱昭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高端化趋势依然是此轮白酒增长的特征之一,如今的白酒消费逐步转向家宴和商务宴请,在国内市场,白酒的消费人群正在不断扩容,而消费者的消费观、消费的价位和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白酒行业的消费升级和需求的增长。
肖竹青表示,从另一方面来看,白酒企业高端化发展也是一种必然,随着国内白酒企业竞争的加剧,生产和市场成本的上升,高端酒对酒厂的利润贡献很大,能够有效帮助酒企消化下游推广的成本。而且“打高卖低”也是一种品牌策略,借助高端产品拉高整体品牌的调性,以体现品质感是一种心理占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2017年白酒回暖之后,包括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在内的主流酒企均上调出厂价格,也引发了一轮白酒的涨价潮。对此,正一堂营销咨询机构董事长杨光指出,白酒涨价的上一个窗口期已经过去,随着未来经济预期存在不确定性,白酒将进入价格稳定时期,白酒企业不应再盲目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