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博物馆该怎么干?
导读: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开启博物馆事业发展新征程的金钥匙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开启博物馆事业发展新征程的金钥匙
博物馆既是古老的,又是时尚的,既见证着古老文化又散发着时代魅力
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举行。这是一次全国博物馆的盛会,旨在进一步探讨新时代博物馆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特有优势,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担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创新是开启事业
发展的金钥匙
在这次论坛上,创新是被馆长们谈到最多的一个词语。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开启博物馆事业发展新征程的金钥匙。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认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要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一是树立科学办馆理念。将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各项职能,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的保护者和记录者”和“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科学定位之中。二是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做好博物馆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打开围墙、开门办馆,开放文物和信息资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从单个博物馆的发展,转变为谋划区域博物馆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提升,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运河文化带、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国家战略。三是突出特色的理念。博物馆要根据各馆实际和区位优势,不求洋求全求大,但求特色鲜明、服务大众。要把握好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矢志不渝的革命文化和发展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条基本主线,既要做好历史文物的保护收藏,也要做好红色革命文物的征集管理,要为明天而收藏今天,做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和保护展示。
此外,还要全力推动博物馆事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刘玉珠说,博物馆行业要根据新时代要求和需要,聚焦增强活力、增加动力,破除僵化思维,在机构设置、运行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尤其是展览策划、观众服务、社会教育等各领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出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提升博物馆事业发展活力。
科技创新将会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刘玉珠认为,博物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既属于社会科学领域,也与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息息相关,更与管理科学密不可分。要树立博物馆也是科学研究机构的理念,坚持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贯彻到整个博物馆工作中。从文物保护修复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到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与传播科技,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正从不同维度,深刻影响着博物馆文物保护方式、展览传播方式和改变着观众参观行为。当科技创新的浪潮迎面扑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先行一步,主动掌握科技发展的步伐、节奏,积极规划、引领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发展的方向。
策展是博物馆的
核心竞争力
就文博事业整体而言,社会公众是需求侧,博物馆就是供给侧,最重要的产品就是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展览展示。每年9亿多人次的观众人群代表了一个庞大的消费需求市场,全国仍然“沉睡”在库房禁宫里的大量珍贵文物就是一个巨大的富矿和宝藏。因此,策展能力就是博物馆的生产能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认为,要充分满足广大观众的有效需求,就必须夯实文物藏品的研究基础,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博物馆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需要有文物行政部门从大局出发,为博物馆产出展览这一核心产品提供有效的机制化政策法规,特别是文物藏品流动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博物馆切实提高策展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强化供给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供给效率,让更多文物走出库房。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博物馆4826座,占世界总量8%左右,平均每28.8万人才有一座博物馆。王春法认为,中国博物馆建设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中国在博物馆类型、藏品类型、展览类型上要多起来,各具特色,各展优势,以此满足社会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王春法认为,要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拓展文物信息开放渠道,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将收藏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数据公布,让公众有更多、更方便的渠道了解馆藏文物信息,满足群众参与文物研究、文物鉴赏的多元化需求。
策展能力是博物馆的工作的核心竞争力。王春法认为,要把深藏在库房中从未展出沉睡多年的藏品唤醒,就得分主题、成系列、成规模、有计划地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展览。要大幅提高博物馆文物藏展比例,争取将展品比例提高到藏品的10%甚至20%,打造展览品牌,让更多优质精品展览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
博物馆既是古老的,又是时尚的,既见证着古老文化,又散发着时代魅力。随着观众对知识深度的渴求和了解,博物馆会越来越成为文化知识的生产者、时代风尚的见证者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者。近年来,“互联网+”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移动端、二维码、VR、AR、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使博物馆文物的展览展示获得更多途径。王春法认为,要利用各种技术让观众与文物互动起来,力求使古老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融合走向开放
合作新时代
此次博物馆馆长论坛是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召开的。王春法认为,博物馆的发展要融合,要促进博物馆与其他业态的有机整合。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变思维理念,加强文物的精准开发和联合协作,鼓励博物馆与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推动社会资金与博物馆文物资源相结合,拓展开发投资、设计制作和营销渠道。
经过研讨,全国各地博物馆馆长充分认识到,在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下,需要进一步整合与共享资源,需要理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体制,理顺博物馆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体制,理顺博物馆与考古文博单位的融合体制,形成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进一步加强联合协作。联合策划展览,相互提供展示平台,构建文博融合发展的大平台,建立新时代博物馆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博物馆与社会各界联合发展的合力,让文物的活力充分释放。
人才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时代博物馆需要的是一支政治站位高、战略视野开阔、工作思路清晰,在藏品征集鉴定、展览展示、科学研究、综合管理等方面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这种高素质人才队伍不能仅仅依靠博物馆自身来培养,而是需要借助社会力量,特别是整合科研机构的资源,互相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快速解决博物馆人才梯队断层等问题,促使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成长起来。
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认为,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要善于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营造良好的运营氛围,从而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