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潮”持续 传统百货转型路在何方
导读:2018年开年,有27年历史的北京北辰购物中心亚运村店对外宣布正式停业,引发业内一片哗然。回顾2017年,华堂、百盛撤店,庄胜崇光“撤柜潮”等事件依旧历历在目。据市场研究机构的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国至少有45家百货店关门歇业。
2018年开年,有27年历史的北京北辰购物中心亚运村店对外宣布正式停业,引发业内一片哗然。回顾2017年,华堂、百盛撤店,庄胜崇光“撤柜潮”等事件依旧历历在目。据市场研究机构的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国至少有45家百货店关门歇业。
市场压力犹在,互联网模式紧逼,面临着新的危局与机遇,有人选择直接闭店止损,有人选择亲近社区,也有人迎合消费者、加码体验,业内的探索布局、实践方法各有不同,收效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轮回
十年沉浮 “触网是必然选择”
王铮(化名)曾经是北京北辰购物中心的租户,她于2007年在对外经贸大学附近创办了美甲店,生意渐好后便于第二年搬入了北辰购物中心。据她回顾,早年作为“奥运”新贵聚集地,北辰购物中心曾经成为了不少市民们购物、休闲的优先选择。而她的美甲店,借此势头,也曾经拥有过一段发展的“黄金期”。
“生意最好的时候,店内有8个员工,店铺的年利润将近20万。但好势头没有持续多久,大概也就是个三四年,周边的商场越来越多,北辰的店铺、装修越来越显得陈旧,人也越来越少。最后,我也被迫解散了员工,只剩下两个徒弟和我在一起勉强度日。这样的局面,直到最近两三年,有互联网的接单模式后才有好转。”在回忆时,王铮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手机上58到家、河狸家等互联网接单工具,她笑称“40多岁的自己还要拥抱互联网,有的时候也是无奈的,但这是必然选择。”
王铮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张先生也曾经是国内某知名女鞋品牌的北京经销商,在北辰购物中心内也是几经沉浮。早年,他也是看中了这块奥运宝地,与合伙人冒着负债运行的风险,在这里开设了近30平米面积的店面。果然,在奥运前后的四五年间他很快就回了本,并把店面扩张到三间。可之后,这三家店面的收益却越来越薄。
“尤其是北辰购物中心里面的这一家,在连续亏损三年后,我还是把它关掉了。而像我这样的鞋服店面,在那几年里面,有同样的情况至少十有六七,这说明商场不行了,是大趋势,不是我们一两家品牌的问题。”
而查阅北辰购物中心母公司“北辰实业”中披露的数据可知,自2013年起,此店对于集团母公司的利润贡献便逐年下滑,甚至入不敷出。而在其停业后,北辰集团或将其改造为集文创、教育、培训业态为一体的we work空间,或是商业写字楼。
逼仄
2018年是传统百货的最后一年?
早在2014年时,就曾有市场人士断言,未来5年,传统百货商场将面临“生死劫”,或许会在2018年前后彻底消失掉。时至如今,虽然“彻底消失”之说未能完全一语成谶,但传统百货业的寒冬之势愈加浓烈,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依据零售专研机构联商网的归纳,过去两三年里面,停业百货品牌已经横贯全国所有外资、国资、民企百货业态,就百货集团来看,去年停业最多的则是百盛5家,此外是香港新世界3家,台湾远东和友好集团各2家。
而从地域上来看,2017年一年里,华东关停15家,西南11家、华北7家,东北2家,华中3家,西北2家。从城市分布来看,成都有8家店停业,北京7家、上海5家、重庆3家、苏州2家紧随其后。由此可见,经济发达区域及城市竞争激烈商业转型升级较快,购物中心业态也较为发达,关店数量较多,而三、四线城市的市场空间犹在,尤其是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新店开张的数量与速度,仍然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另外,就是在一线城市内,剩下的一批百货商场大都活得不错,比如说最近转型布局“买手店”的北京SKP,在2017年就取得了125亿的营业额,成为了中国首个单店业绩过百亿的商场。
转型
消费场景、生态模式大变
最近两年里,传统百货商场布局转型的脚步却越来越大胆而精细,收效暂时看来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优他国际品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杨大筠认为,传统百货当下如履薄冰,影响的因素复杂而多重,有传统业态的式微、也有全球范围内零售大环境的不佳、也有居民消费升级所造成的需求改变等,所以改变也需要是综合而全面的。在这一背景下,许多百货商场都将打造“体验式消费的综合购物中心”作为“救命稻草”。
这一模式,因为有大悦城、三里屯等成功案例在,所以在环北京范围内,算是比较主要的一种调整方式。比如新世界百货、天虹各大百货公司加大了购物中心、奥特莱斯、新兴自营业态的投入。
而另一面,有些“不算是特别看好百货业”的商场,则一心致力于“去百货化”,像是SKP、银泰皆属于此例,而它们两个,前者是转型大品牌、设计师品牌买手店、时尚生活方式等聚集的高端潮流生活社区,后者都侧重于转型成为深耕市民生活方式、互联网新生态,为他们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的全零售企业。
当然,其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百货集团,为了止损,而直接选择“关店”了事。
对此,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陈科分析指出,长期以来,传统百货主要依赖招商品牌吸引消费者,依靠当“二房东”盈利,这一模式能够奏效的前提是早年零售市场好,消费者们的需求增长快。但最近这几年,这些红利都已经渐行渐远。如今,“网购一代”的80后、90后成为了市场消费主力,传统百货谋求创新,需要重新定位消费群与他们的购物需求、重新优化体验,培养全新的、独属于自己的竞争力,才能赢取下一个“新十年”。
而对于传统百货与互联网的渐进融合,一向标榜自己在“新零售”领域涉水颇深的银泰百货CEO陈晓东在2017年举办的“菜鸟大会”上指出,传统零售场景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虽然有人在联结,但依旧存在着沟通的成本与理解的沟壑,中间消耗的成本还是很多的。“新零售”则更多的要把主动权从供给方转到需求方,让“货找到人”,而不是“人去找货”,这样的全新购物体验,现在看来不管是在消费者习惯养成方面,还是供应品牌供应链、物流方面的布局,都是极大的挑战,是否能够最终奏效,并推广至全行业,仍有待市场实践与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