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创业 > 创业人物 > 正文

从放牛娃到“汽车疯子” 李书福创业这40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来源:晓生说车 发布时间: 2018-07-05 16:38:48 编辑:诚富

导读:前不久,在央视财经频道的改革开放40年•致敬中国汽车人物盛典上,李书福同样赫然在列。

前不久,在央视财经频道的改革开放40年•致敬中国汽车人物盛典上,李书福同样赫然在列。

其实,最近一段时间,退居幕后多年的李书福多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5月21日,李书福亲书一篇万字长文,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致敬,让整个汽车界都为之震惊。

李书福开篇讲了一个故事,很简单,却让人倍感心酸:

我(李书福)是个放牛娃,上小学时,我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每天0.15元,一个暑假能赚6元-10元人民币,对我来讲这是一笔大钱…

但恰恰是这样一位“一穷二白的”放牛娃,却一手撑起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旗帜。2017年,吉利汽车集团年产销124万辆,成为名副其实的“自主一哥”。他一手掌舵的吉利控股集团,目前涉足金融、教育、汽车摩托车、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5大行业板块,16项细分业务。拥有8个汽车品牌,包含吉利、宝腾,以及1个世界级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2个顶级跑车品牌——Polestar和路特斯,1个合资轻奢汽车品牌——领克汽车,此外还有1个出行服务品牌、1个飞行汽车品牌和1个摩托车品牌。

如今,吉利还拥有德国戴姆勒9.69%的股份,是其最大股东。它还在白俄罗斯、英国、印尼、埃及、乌拉圭、斯里兰卡、埃塞俄比亚等7国建有工厂,吉利集团可以说是一家名副其实的跨国车企。

-1-

中国的汽车行业并不缺少放牛娃的故事。造车新势力的典型——蔚来汽车,其创始人李斌也曾撰文讲述过儿时的放牛娃生活;汽车业最大的玻璃供应商——福耀集团,被称为“玻璃大王”,其董事长曹德旺也是这种励志故事的典范。

这并非是一个巧合,他们的成长历程折射出了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而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让李书福们有一种共同的性格特点:坚韧,不服输。

所以,李书福也是一个“不甘寂寞的放牛娃”。熟悉吉利汽车发展历程的人们都知道,李书福的造车路并不像今天这般一帆风顺。他的经商思维源于小学课程之外为生产队放牛,用自己赚来的钱付学费、生活费。第一桶金则是凭借一辆自行车和一台二手照相机,靠着辛辛苦苦走街串巷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他也渐渐从一个游街式的照相师,成了一位照相馆的小老板。

他还看到了废旧电器的资源利用价值,在第二次创业时,就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回收废旧电器,从中分离铜、银、金等金属,再将其转售出去。他的这一做法几乎开创了国内循环经济的先河,引起很多商人的仿效。

但让李书福从一名普通的商人向深受尊重的企业家身份转变的,是他的第三次创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有经济能力得到提升,消费能力也越来越强,人们敢于通过消费来改善生活品质。而两次创业都让李书福都积累了金钱和经商的经验,这就促使他有了第三次创业的想法。所以,他也决定开启第三轮创业历程,只不过,从400个日日夜夜的反复失败和租用的厂房被收回,到校办工厂频遭教师投诉罢工,再到被举报检查,他涉足白电行业的计划可谓路径曲折。

最终,李书福以乡办工厂的名义创办“黄岩县石曲电冰箱配件厂”,从而实现“曲线救国”。并且从这一次开始,这种“放牛娃”式的坚韧成了他展现给人们的最鲜明的标签。而李书福的北极花电冰箱,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家电品牌,生产的蒸发器、冷凝器、过滤器,也几乎被所有的冰箱厂使用。

他的不服输的精神也让他后来的一系列创业路程顺利了许多。在他的连续创业历程中,不论是自行研究生产铝镁合金等装潢材料,还是自主研制踏板摩托车,都一度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其生产的镁铝曲板、铝板幕墙等还出口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家应有的特质在李书福身上渐渐显露出来。

-2-

伴随李书福的,除了如黄牛一般的勤恳和永不服输精神,还有一股桀骜不驯的性格。或许是那个时代的创业者普遍拥有的性格特点,这也使他成了出名的”汽车疯子“。

先后经过五次创业,李书福已经可谓是位成功的企业家了,然而吉利汽车却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1996年,33岁的李书福断然决定放弃摩托车生产,如之前一样,他期望开启新的一轮创业。次年,他亲自带领工程师完成了相关厂房的建设以及前期投资准备,吉利集团正式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

1998年,吉利就开发出它的第一款车——吉利豪情。在当时,吉利没有现代化的流水线,也没有任何汽车生产经验,吉利人硬是靠敲敲打打生产出了第一批样车。而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即使他们掌握了造车技术,也能够批量生产汽车,但这些汽车却无法售卖,也无法上路行驶,其原因是吉利还没有汽车的生产资质,这个“偷偷”生下的孩子就不能拿到它的“身份证”。

虽然我国已经深入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但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简直是天方夜谭。几经辗转,一直到2001年,吉利才出现在国家经贸委公布的汽车目录上,这意味着吉利汽车正式获得乘用车生产资质,吉利生产的汽车也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这对吉利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在这一时期,李书福渐渐成了一位公众人物,人们也开始用“汽车疯子”来描绘他。这不光是因为作为一家民营车企,吉利要造车,要和国际巨头、国企竞争,也是因为李书福常常表现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

在李书福决定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他就说过:“造汽车嘛,我看也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再加一个车壳嘛”。并且,他还坚信,他和他率领的吉利汽车可以造得出“每位中国人都买得起的车”,并且“我们要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甚至面对当时如日中天的通用、福特时,他还大放厥词:“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

吉利汽车能生产汽车、能取得生产资质,也恰恰是因为这种近乎狂傲般的韧劲的庇护。那时候李书福常说:“人在旅途,谁能知道前方有多少条路。要坚持住,朝前走。应该认准一个方向去走,人追求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失败了没意思,成功了也没有意思。在成功与失败之间那才有意思。无限的风采、无限的美丽在成功与失败之间。”

最终,李书福的造车计划成功了。在吉利造车的最初几年里,在北京车市里,吉利的两款车“豪情”和“美日”一个月能卖出200多辆,在全国,吉利全年销售达3万辆,成功实现盈亏持平。对于一家建厂仅两年的民营汽车企业来说,着实不易。

-3-

在坊间,除了“汽车疯子”这样的绰号,李书福还有另一个外号——“大炮”,这也与“疯子"的特点十分契合。

这是因为李书福在业界是出了名的敢说真话的人。李书福刚刚造车时就曾抱怨当时的行业政策,期望“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

而在吉利成长为一家卓有成就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后,面对新能源车准入机制问题时,他又一次“口出狂言”:“有些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根本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着’资质’四处找投资;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

不只是在汽车行业、企业经营方面,李书福还炮轰过中国足协和国内的明星。

2001年,吉利斥资1000万元入主广州足球俱乐部,然而一度有望升入甲A联赛的广州吉利却因某些关键场次的黑哨、假球失利。随即,李书福愤而宣布退出中国足坛,并炮轰足协:“今年甲B联赛之所以丑恶不断,腐败丛生,其根子在中国足球管理层身上。中国足协的某些作为,既不讲游戏规则,也无视球迷呼声。”

在面对中国演艺明星追捧洋品牌的风气愈演愈烈时,李书福称,“以演艺明星为主要人群的部分有钱人,现在只知道消费世界名牌,汽车要开宝马、奔驰,服装只穿法国的,甚至连包都必须用LV的。在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今天,明星中几乎没有人愿意消费国货。”其实,他言下之意是,只有消费中国国产车和其他国货的明星才是好明星。

面对打车难、黑车多的乱象,他将矛头直指垄断体制,他认为:“我国的出租车市场,由政府和经营老板把持,由此而产生的管理部门的既得利益、地方保护的既得利益和运营老板的既得利益,已形成一种利益固化形态和一种被默认的社会文化环境,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广大出租车司机的利益。”

或许是这种敢说真话的性格,以及对公平市场环境的执着追求,“大炮”李书福也受到了公众的认可。如今,他除了任吉利集团董事长,还有经济师的职称,曾当选为浙商总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他还是一名台州市人大代表,也是一名全国政协委员。

他取得的荣誉称号更是数不胜数。就如他当选央视财经频道的改革开放40年•致敬中国汽车人物。

-4-

如果把时间回溯到30年前,对比之下,现在的李书福不会给人一种成功后的轻浮,反而通过他的神情依旧能看到当时的那种草根形象,每当与别人交谈时,那种有些呆呆的表情让人始终觉得他的思想很单纯。这也和他说话通常是直言直语的特点不谋而合。

不过,如果深入思考不难发现,在李书福的草根形象的背后,却是企业家应有的睿智。而这种睿智也始终贯穿李书福的创业历程。

他的几次创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总是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这是他成功创业的秘诀。他也有远超常人的永不言弃的精神,并总能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使命必达。

与此同时,他还不断地思考和反思,这让他变得更为理性,从日后一系列的战略转型就可见一斑。

2007年年初,经历草创的10年超速发展,吉利迎来史上最大的危机,在汽车市场迎来第一次井喷时,小微型轿车销量骤减,折让吉利开始失去赖以生存的低端车市场市场。意识到危机的李书福着手调整公司战略,曾经的那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口号悄然变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随后就是一系列的扩张和品牌向上战略。从收购英国锰铜23%股权开始,吉利开启了海外并购战略,期望通过并购实现技术、经验的快速积累。2007年,吉利又向福特提出收购沃尔沃的邀约,直至2010年3月28日,吉利最终完成了“蛇吞象”的壮举,以18亿美元获得沃尔汽车公司100%股权和相关资产。此后,当时的世界第二大自动变速箱公司——澳大利亚DSI也成了吉利集团旗下的资产。再到如今,吉利已经从偏居台州一隅的民营小企业,孕育成为一个全球500强的国际化大型汽车集团。

并且,李书福式的那种睿智让他始终认为,“除了要有大树,也要栽培小树苗,这样才能形成一片森林”。在吉利集团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他一方面通过夯实自身实力,让吉利汽车成为一家颇具实力的自主汽车品牌,还通过兼并重组,和股权收购,不断壮大规模。另一方面,他也在引入海外汽车业人才的同时,培养出安聪慧、冯擎峰这样的高管团队。

恰恰是这样一系列动作,吉利的“20200”战略前景变得愈加明朗。

丨写在最后

从李书福身上不难发现,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韧劲,或许,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都会变得像放牛一样简单。正如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当时尹同跃都很同情书福,“太玩命了,担心吉利会‘熔断’”。但李书福还是坚持了下来,在收购交割完成后的当年,沃尔沃成功止亏。

也如他入选央视财经频道改革开放40年•致敬中国汽车人物,这不单单是央视财经频道对他的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他给中国汽车工业做出贡献的肯定。即使他只是中国汽车工业里微小的一员,但他塑造出的形象却是最伟岸的一个。

标签:李书福 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