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创投机构 > 正文

陈生强:京东金融白条等资产未来统一转给机构

来源:网易财经 发布时间: 2018-04-12 09:26:40 编辑:诚富

导读:在亚洲博鳌论坛2018年会上,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接受网易财经的专访时透露,未来会将包括京东白条在内的金融资产都统一转给金融机构去做,京东金融自身不经营金融资产,只为金融机构提供底层技术。

在亚洲博鳌论坛2018年会上,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接受网易财经的专访时透露,未来会将包括京东白条在内的金融资产都统一转给金融机构去做,京东金融自身不经营金融资产,只为金融机构提供底层技术。

京东金融脱胎于京东集团,在服务C端客户上积累了数据和经验,这也让京东金融从向C端客户提供支付以及白条、京保贝等融资服务起家后发展非常迅速,并于去年从京东集团体内剥离出来。

一直有外界分析指出,京东金融的独立是为了以内资的身份获得银行等相关的金融牌照,谋求将进入板块做大做全,针对这个分析,陈生强回应:京东金融现在的一些牌照都是小牌照,我要没有这些牌照,所有的都做不了,这是一个合规的基础。拿牌照只是为了防守,而非进攻”。

陈生强还表示,牌照从事的金融业务、资金最后都转到金融机构,从原本向C端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1.0阶段进入只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的2.0阶段。

他说京东往这块转型并非因为科技热或者监管趋严,实际上他在2015年京东发展最为顺利的时候就在思考这个问题,经常拷问自己公司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才决定走这条路。

陈生强坦言金融业务利润高,他在说服团队从金融向科技的转型上做了不少努力,“天天像唐僧一样不断说”,但他也透露并没有给这个转型做限定日期,也未设KPI,否则很容易走偏。

以下是陈生强专访速记整理:

从京东到底为什么做金融说起。京东最初做金融的逻辑比较简单,一是供应商有融资需求,二是消费者有信用采购的需求、有理财需求。完全是基于这些需求,所以京东搭建整个金融板块。我原先是京东的CFO,后面才转过来做的京东金融。所以我们最开始做金融业务的逻辑,是以用户需要为导向的搭建的,包括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财富、众筹以及保险、证券。

但是做金融这个东西,我们得去想怎么做才可以更大地结合自己的优势,以及整个金融行业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所以最早开始做的时候,我们的定位是无论如何要把风险定价做好,这个是前提条件,结合京东所拥有的数据以及我们的外部合作伙伴数据,开始大力搭建风控引擎,包括B端的风控引擎以及C端的风控引擎。

这里面用了大量的技术。从2014年开始,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在做整个的风控引擎,到现在已经是第九代模型,基本上已经有几十万个变量了。

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基础,这里面会碰到其他的一些问题,例如说运算速度的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搭建了一系列的Graph(图计算)技术,以提高整个运算的速度。原先的数据都是存在表结构里面,要抽出来做复杂运算,一般的模型根本算不了。我们采用Graph技术,完成了从表结构到图形结构的转变,这样整个运算速度就快了,包括能够找到数据跟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

我为什么讲这一点,实际上我们在大量用科技做整个业务的东西。所以,根儿上实际上是科技,这是一个基本逻辑。我对整个业务的第一要求是,跟做同类型业务的公司相比,客户体验要更好,效率要更高,成本要更低,否则我们进去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我们不能给这个行业带来新的东西。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前期投入了大量的成本搭建整个风控引擎。我对于互联网模式的观点是,互联网模式实际上是可以快速可复制的,快速可复制必然意味着你的变更成本很低,所以这是一个互联网逻辑。这个属于京东金融的1.0阶段,我们用科技去做金融业务,去提升这个行业的效率,降低这个行业的成本,同时提升客户体验。

举一个例子,像我们最早的产品——京保贝,我的要求是必须3分钟到款。这样的客户体验也体现在效率跟成本上,传统模式下,贷款三万块跟一个亿的成本是一样的,所以金额小的话实际上很难挣钱。而这个模式降低了成本,但是变动成本是比较高的,这是一个逻辑。这个是1.0的京东金融。

到2.0阶段,2015年,我当时一直在想这个模式未来的天花板跟限制到底是什么。这是核心的一个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之后,才知道未来的路到底应该往哪儿走。1.0的时候,我们是用金融科技的方式做金融。限制这个业务规模的是净资本,有多少钱决定了规模有多大,比如银行都要有一个资本充足率,虽然这个东西不在监管要求范围内,但是考虑到自身抗风险能力,必须要有。

所以,我想如果按照1.0的模式走,我们的发展规模上限是考量净资本,跟团队、技术能力和团队基因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净资本的基础上,让资金利用效率更高,也就是说同样的钱可以赚更多的钱,风险更小、风控引擎可以做得更好,仅此而已。但是我认为这不是我们真正的核心能力,我并不认为中国缺一家科技能力很强的金融机构。

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核心能力上来,我们的核心能力在整个用户的运营层面,在我们对金融的理解层面,在运用科技手段为金融服务层面。我们要用这个核心能力去做企业服务,为金融机构作服务。

2.0阶段,京东金融成为了一家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这是我们现阶段的核心定位。这个就是京东金融的前世今生。从1.0到2.0,最大的逻辑就是不是因为现在大家在谈科技、因为监管,我们才往这个方向走,而是经过深刻思考,经过拷问自己公司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才决定走这样一条路。

本身从整个思考逻辑上面来看,我不觉得我应该去做金融,所以这个是一个首要的出发点。而我现在的一些牌照都是小牌照,我要没有这些牌照,所有的都做不了,要是没有基金代销牌照,是做不了这个业务的,你要没有支付牌照也不可能做这个东西的,你要没有小贷牌照也不可能做,这是一个合规的基础。

而未来,我会把这一系列的东西逐步向金融机构去做转移,成熟一块输出一块给金融机构,我将不再有这些资产,但是可能会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新的东西出来之后,一定要在牌照合规的基础上去做,还是需要牌照,并不是不需要牌照,但是我的主轴实际上还是成熟一块业务,我把这一块业务的东西转给金融机构。

这个转的概念比如说,同样的,第一可能在我的场景下面,由金融机构直接去做资产、资金以及去做用户运营。或者我们帮金融机构在它的基础上去做资金、资金以及用户的运营,我将不再持有资产。

但我一定要在场内,我得在场内,但是我会把所有金融相关业务交给金融机构去做,金融机构有什么,实际上它是一个资产跟资金的组合,未来我会把资产和资金统一交给金融机构。

因为我觉得金融的业务还是要回归金融牌照里面去。但是因为我们对金融有深度的理解,我们对用户有深度的理解,而我们可以做得更有效率,核心在这,我们做成本会更低,体验也会好,效率会更高,我们也会触达到金融机构触达不到的一些客户,我们可以更好地做下沉。

我的收入模式产生了变化。拿白条举例吧,我会接整个金融机构,我会跟金融机构一块做联合建模,资产直接到它那儿,而不是在我这儿,不会在我这儿。相当于我把我的风控能力也提供给金融机构,我把我的用户运营的能力也提供给金融机构。

把资金池子放在了金融机构,跟整个运营这一条链上从开始发生业务到终结业务,实际上赚的是金融机构的钱,而消费者的钱进来之后,不过京东金融,全部过了金融机构的手,把资金这一块全部抛弃。

因为这个游戏首先来讲你的天花板实际上是高的,而不是低的,这个是前提条件。而另外,你这家公司到底要干吗,你是想把自己做成一家金融机构,还是你可能变成一家现在可能还没有的公司,我觉得这个可能会更有乐趣一点。

就像我一样也会拿牌照,不是不拿牌照,但是牌照对我来讲是一个防守,不是一个进攻,我的意愿本身不在于做牌照,但是我得有牌照,万一央妈说,这个事儿你也不能干,但是我至少还有一个牌照,我可以把业务装进去,避免我死,所以我很多的思考都是基于第一怎么样避免我死掉,第二,怎么样可以让我更好去发展。实际上一个最低,一个是最高的东西,我会两个维度同时思考。

在就转型问题和团队的沟通中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多交锋。核心的点,是大家会回到自己的惯性思维去,我说就开会,我说我觉得往这条路走,大家觉得怎么样?哥几个都说挺好,不错,我们支持。然后回去该怎么干怎么该。今儿开会,怎么样?大家觉得这条路有异议吗?没有异议,挺好的,回去继续该怎么干怎么干。

最后就把自己从本来是个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唐僧了。天天说,不断地说,不断不断不断不断地说,所以搞得我都不是我了,从孙悟空变成了一个唐僧,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历程。

你不能下命令,下命令这一帮人绝对把你给做歪,一件事情它要把你做砸很容易,他要证明你错很容易,直接做砸了就错了,他认为你对实际上是挺难的,所以你很难通过下命令让大家去做执行,那这个团队就没有活力了,因为未来更多的创新是需要他们主动自发地去做,所以大家一定是说得达成高度的共识,这个才有办法,就把他们从固有的思维里面挪出来。